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选择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30798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传统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破解点、给力点与切入点。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加大“三农”投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长效机制建设,既是传统农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传统农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传统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17-02
  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協调科学发展的道路,是传统农区面对发展现实、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正视和分析传统农区“三化协调”的问题,积极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破解“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短板”和“软肋”[1],探寻解决问题的着力点与切入点,对于破解传统农区“三化”协调发展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短板”和“软肋”
  (一)传统农区的“短板”问题
  1.支柱性产业动能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农区一般说来有着较好的农业基础,农业比重较大,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但另一方面,其工业化水平低、总量小,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产品、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支柱性产业,大众产品多,知名品牌少,商品市场竞争力弱,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换过程中,支柱性产业缺乏,产业化经营效益不强,对地区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仍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竞争能力受制约明显。从资源禀赋的视角看,传统农区资源并不缺乏,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分治管理,致使传统农区的交通、电力、信息、物流、商贸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设施整体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再加上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投资环境的相对较差,导致其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十分有限,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陷入被动和不利经济环境之中。
  3.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虽然传统农区农业基础较好,但也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三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差,资金、人才等农业生产要素加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能力被严重削弱;四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土地流转的规模小,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水、电、路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传统农区的“软肋”问题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当前,传统农区“三化”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夯实农业基础,这也是传统农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着力解决的“软肋”问题。
  1.农业生产要素持续流失,城乡差距扩大。在市场机制和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作用下,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业的经济比较效益较低,导致资金、技术、人才等农业生产要素加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城乡发展失衡加剧,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1)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损。由于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资源短缺的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资、农机、农具、土地、人力等生产费用的大幅上涨,相当程度上吞噬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步入高成本、高价格、低收益时代;同时,农业生产的高成本,也直接侵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严重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迫在眉睫。
  (2)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劳动力素质下降凸显。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导致农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益明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社会问题逐渐突出,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特征更加明显,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少,另一方面是土地“撂荒”、“闲置”的情况随处可见,农业土地改革亟待进行。
  二、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发展的核心内容,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要从农民进城入手,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适应新时期“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着力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动力
  1.加快经济结构转变培育支柱产业。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一方面,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持;另一方面,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并加速城镇化[2]。由于传统农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水平低,支柱性产业动能不足,导致其城镇化缓慢。因此,传统农区要以“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主题,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增强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一是结合当地实际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加工工业。二是立足地方基础和优势,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吸引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四是加快城乡规划、区域经济结构等的调整,化解矛盾,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不仅能有效地“引领”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还能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其一,要加强规划统筹,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和城镇规划,强力推行规划实施,用科学规划引领“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3],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其二,依托载体建设增强城镇实力,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互动,以产兴城。   (二)着力促进城镇发展方式转变,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载体
  1.建立发展协调的现代城镇体系。其一,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把区域中心城市作为以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构建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协调的现代城镇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现代新兴服务产业,强化城镇服务功能,吸纳各类资源要素加速向城镇集聚,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创造条件。三是全面强化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拉动消费的推进器,统筹城乡的联结点,因此要把积极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抓好抓实。
  2.努力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一是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健全人居环境,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二是要实施中心——边缘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基础
  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影响和制约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十分重要。
  1.加快现代要素投入改造传统农业。其一,加快制度创新,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健全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布局优化的长效机制。其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內生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土地产出率。其三,强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2.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难题。一是以增进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二是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改革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力度,完善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的机制,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
  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农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推进工农和城乡的良性互动。
  (一)科学编制规划,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前提
  规划工作关系到传统农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层次和水平,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首先就要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作为规划的编制者和引领者,要站在三化协调发展的高度,坚持城乡规划一支笔,最大限度地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全面描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城镇的布局、农民居民点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改善等都要做出合理的安排。其次,坚持公开规划,编制规划要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支持、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二)加大“三农”投入,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财政支撑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须始终把保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一是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入,特别是增加对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公共服务部门建设。二是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改革地方财政收支制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三是强化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四是改革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和方式,进一步健全“三农”投入长效机制。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产业转移是产业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现象。承接产业转移是传统农业区经济启动与发展的良好契机。一是承接产业转移能为加快传统农业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承接产业转移能为传统农业区壮大建立优势主导产业;三是承接产业转移能加快传统农业区推进服务业迈上新台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这对促进中心城市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的跨越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有重要意义。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抓手
  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以点带面,示范推进的方式,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农民自觉地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五)搞好长效机制的建设,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难度大、任务重,因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制度化的长效机制。要围绕“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这一核心,按照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使农民成为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主体,同时成为“三化”最大的受益者。重点是围绕“三化”协调发展,加强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三化”协调的新型体制机制,如在行政管理、财税管理、土地利用流转、投资融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格局提供制度保证[4]。
其他文献
目的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应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切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郑州人民医院于2015年-2019年收治的60例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划分为观察
随着人机交互(HCI)技术的发展,人体行为的感知和分析成为实现更高层次人机交互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实现与位置无关的手势识别。针对目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手势识别方法局限于中心链路的问题,提出基于CSI相位差的手势识别方法,充分利用多径效应和空间多样性,识别中心链路和非中心链路上的微弱手势信号。由于CSI相位受时钟不同步和硬件缺陷的影响无法反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基
介绍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着重分析和总结现有的基于电气量特征的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传统的离线检测技术和在线监测理论的特点及应用.并分析现有方法存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配网设备虽然经过多次升级改造,但10kV配网故障率依然很高。为提高供电企业供电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必须提高配网故障的抢修效率。配网故障研判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是快速定位故障点、减少故障修复时间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研究传统配抢指挥系统的业务流程及故障研判体系,其次分析流程中的缺陷及不足并对其进行优化及建模。重点研究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配电网主动故障研判方法,探讨用采系统、955
宅基地基本信息库的建设是项耗费时间的繁复工作,为了提高宅基地基本信息库建设的效率并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应用Vlisp计算机程序语言对AutoCAD软件的二次开发,编译了从宅基地数字化地籍图中提取宗地基本信息数据的应用与AutoCAD软件程序命令。
二阶广义的全变分模型是一种建立在全变分模型的思想之上进行改进的图像去噪模型,该模型是一种考虑了一阶以及高阶梯度稀疏性的模型,能够有效地抑制阶梯伪影效应的产生。Lp收缩算子相比于L1算子增加了一个自由度,它能够更好地刻画稀疏梯度信息,同时Lp收缩算子的等高线对噪声更加鲁棒。考虑到Lp收缩算子的优势,将Lp收缩算子引入二阶广义全变分去噪模型,提出改进的二阶广义全变分Lp收缩算子模型(TGV2-Lp)。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既可以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又是生物圈内碳循环的重要分量。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研究是植被建设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以屯垦戍边为基本职能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经济社会组织。兵团发展的历史就是兵团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探索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农业服务,农业工业化的发展
以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为研究对象,搭建了由线圈和隔磁片组成的电磁感应测试平台,通过线圈和隔磁片的不同组合模式探究隔磁片对系统的作用.在无隔磁片的模式下,当线圈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