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资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与产品创新能力仍然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从世界银行业发展的通例看,商业银行正从劳动力密集型的简单操作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复杂流程转变,其典型事实是银行业越来越依赖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竞争能力的实质是中资银行在人力资源上是否具备优势。
人力资源的定价看起来是一桩简单的市场交易,但国有银行改革的最大瓶颈之一就在于银行经营者是官员还是银行家。于是,我们必然面临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价机制——作为官员,其劳务的公共产品性质导致市场无法按照人力资本拍卖的方式进行;但事实是,大量的银行“官员”却作为银行家“流失”到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股份制或外资金融机构。于是,中国银行业出现了类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真正的壮劳力离开原有岗位,老人和儿童留守乡土。这一问题可能导致中外金融机构竞争力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当我们把竞争力与人力资源联系在一起后,自然可以发现,问题的本质还是在于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如何确立市场化的股权管理是国有银行仍然有待改革的最后环节。可以设想,无论是国家还是其他市场主体,只有坚持“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基本市场化经营目标,才可能出现所有者依据市场化原则真正作为买主参与人力资源竞标、甚至允许其甄选的经营者分享经营剩余的局面,否则,国有银行必然依旧沦为向其他金融机构培养、输送人才的尴尬地位。
当然,银行业治理的发展方向并非惟一。固然,我们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股权管理推动公司治理优化,由此形成国有银行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有银行在产品开发、服务提升和风险管理上的优势,最终形成国有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种选择,则是基于国有银行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性质,继续坚持非市场化的股权管理,继续放任人才流失,在竞争力低下和高风险的状态下,继续以输血维持金融体系稳定。
可见,我们的选择在于,是通过治理的完善造就由人才创造机构价值并允许人才分享价值的机制,还是貌似节约即期成本但由国家一次性支付金融稳定成本的机制。两者都需要花钱,但会算大账者,自然明白怎么做才是合算的买卖。
作者为本刊研究员
人力资源的定价看起来是一桩简单的市场交易,但国有银行改革的最大瓶颈之一就在于银行经营者是官员还是银行家。于是,我们必然面临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价机制——作为官员,其劳务的公共产品性质导致市场无法按照人力资本拍卖的方式进行;但事实是,大量的银行“官员”却作为银行家“流失”到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股份制或外资金融机构。于是,中国银行业出现了类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真正的壮劳力离开原有岗位,老人和儿童留守乡土。这一问题可能导致中外金融机构竞争力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当我们把竞争力与人力资源联系在一起后,自然可以发现,问题的本质还是在于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如何确立市场化的股权管理是国有银行仍然有待改革的最后环节。可以设想,无论是国家还是其他市场主体,只有坚持“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基本市场化经营目标,才可能出现所有者依据市场化原则真正作为买主参与人力资源竞标、甚至允许其甄选的经营者分享经营剩余的局面,否则,国有银行必然依旧沦为向其他金融机构培养、输送人才的尴尬地位。
当然,银行业治理的发展方向并非惟一。固然,我们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股权管理推动公司治理优化,由此形成国有银行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有银行在产品开发、服务提升和风险管理上的优势,最终形成国有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种选择,则是基于国有银行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性质,继续坚持非市场化的股权管理,继续放任人才流失,在竞争力低下和高风险的状态下,继续以输血维持金融体系稳定。
可见,我们的选择在于,是通过治理的完善造就由人才创造机构价值并允许人才分享价值的机制,还是貌似节约即期成本但由国家一次性支付金融稳定成本的机制。两者都需要花钱,但会算大账者,自然明白怎么做才是合算的买卖。
作者为本刊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