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如何复兴的基本问题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作为一个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问题来认识,并且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从而确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
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作为当代中国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与契机,深刻地认识到当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而,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和胆识,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经济以及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的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从而,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即现代化是目标,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教育,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因此,要“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同时,严厉地批评那些“忽视教育的领导人,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人,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正是在邓小平关于教育必须优先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从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给予高度地重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十分注重教育优先发展问题,使得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的可喜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巨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设计,是邓小平全部教育思想的精髓。“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充分地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战略思想的高屋建瓴和宏伟气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从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思考与认识教育的作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都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没有高水平的教育,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也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强调从教育与世界的关系角度认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国际间的经济、科技和教育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我们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立足本国,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以便“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创办出世界一流的教育,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如果关起门来办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发展不起来的”。
“教育面向未来”,强调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事业,必须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就是后天的经济。“我们培养训练专门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的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整体上来说,“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求实与创新精神在教育事业上的结晶。
四
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邓小平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才素质所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体现。
按照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四有”新人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振兴中华的抱负,立志成才的志向,艰苦创业的精神,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乐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学科知识扎实、具有较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一
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作为当代中国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与契机,深刻地认识到当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而,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和胆识,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经济以及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的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从而,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即现代化是目标,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教育,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因此,要“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同时,严厉地批评那些“忽视教育的领导人,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人,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正是在邓小平关于教育必须优先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从党的十二大以来的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给予高度地重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十分注重教育优先发展问题,使得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的可喜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巨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设计,是邓小平全部教育思想的精髓。“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充分地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战略思想的高屋建瓴和宏伟气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从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思考与认识教育的作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都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没有高水平的教育,就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也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强调从教育与世界的关系角度认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国际间的经济、科技和教育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我们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立足本国,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以便“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创办出世界一流的教育,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如果关起门来办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发展不起来的”。
“教育面向未来”,强调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事业,必须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就是后天的经济。“我们培养训练专门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的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整体上来说,“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求实与创新精神在教育事业上的结晶。
四
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邓小平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才素质所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体现。
按照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四有”新人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振兴中华的抱负,立志成才的志向,艰苦创业的精神,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乐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学科知识扎实、具有较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