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86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艺术史和文学史有点共通之处:要在不同流派的此消彼长间看到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对未来的开启。没有这种眼光,文学史的叙述就会变成一些似曾相识却又彼此隔膜的名词的罗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仿佛一座座自给自足的城池,兴亡无关他人。而事实上,每一代人在挥洒自己的才华时都躲不开前人的影子,正是在模仿与抗拒,在犹豫和冲破中,人们最终确立了自己,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下一代人。
  那么,在这层意义上,贡布里希的著作能给我们什么启发?他是如何让我们看到艺术潮流间的历史关联,并最终以合众之力汇成艺术大观?
  细细读来,贡的功劳首先在于他用真实的作品勾画出潮流间彼此影响,层层演进的“进化”式结构。以古代艺术为例。在二十世纪初,德国艺术史家沃林格曾做出以下结论:古希腊艺术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具有某种 “移情”倾向,它“以人与外在世界的那种圆满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密切关联”为条件;相反,古埃及、晚期罗马和拜占庭艺术则受“抽象”倾向的支配,它“并不在于将自身沉潜到外物中,也不在于从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于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事物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偶然性中抽取出来”。这种差异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们对后一种艺术的陌生甚至排斥。
  而贡恰恰为这种粗线条的描述补充了许多有益的细节。在提到约公元前六世纪的一件希腊人物雕像时,他直接指出来自古埃及艺术的影响:
  “希腊艺术家开始雕制石像时,是继续埃及人和亚述人的旧业干下去……他们在研究并且模仿埃及的样板……但是,不管公式多么好,制作雕像的那位艺术家并不满足于恪守任何公式,他已开始探索自己的路子了。”
  不管怎样,埃及人的影响尚未绝迹。我们在古希腊的漆画里仍能看到埃及方法在以新的面貌重现:用侧面表现人物,重要的部位(如眼睛)有时仍用正面表现。但同时,人物已不从属于埃及式的几何构图,变得更具流动感。而且希腊人发现了“缩短法”,这让脚趾在正面看起来像五个圆圈。总之,贡的描述让处在历史链条上的不同风格具有了一个自由对话的空间。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断断续续的柔和的轮廓,而不是坚硬的高墙。
  贡的第二个特点在于他并不企图直接进入一个艺术潮流的细节,而是从时代背景、思想基础出发推演出相应的审美逻辑,并最终在历史、审美和作品间建立联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人难以欣赏古老的部族艺术,因为文明时代的人早已失去了那种入神共存的仪式和象征的思想基质。
  同样,在面对一幅中世纪的宗教题材绘画作品时,现代人也很难体会它曾引起的振动:画面显得生硬死板,希腊艺术中的运动感几乎荡然无存,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显得扭捏造作。但是,从中世纪画家对衣褶和人体结构的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艺术的成就仍被保留,也可以肯定他们曾专心研究过前人的艺术。那么,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这种与希腊艺术格格不入的表达方式呢?
  答案很简单:审美的标准变了。希腊人追求完美的人,中世纪基督教时代的艺术家则转向至上的神性:
  “由于基督教强调清楚显明,于是埃及人表现一切物体都以清楚为重的思想又强有力地抬头了。”但是,“艺术家在这一新的尝试中使用的并不是原始艺术所用的简单形状,而是从希腊艺术中发展出来的形状。这样,中世纪基督教的艺术就变成原始手法和精细手法稀奇古怪的混合”。
  再一次,艺术在传承与改变中向前推进。
其他文献
有些同学在写考场作文的时候总是会乐于集中展示社会的阴暗面,甚至还喜欢用很负面的语词和表述来诠释人生,扑面而来一种非常消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找他来分析的时候,他会告诉你,这就是真实啊!难不成你要我说假话吗?然后做恍然大悟状道,原来考场作文就是要教给我们造假和唱赞歌的哦!  同学,请不要这么着急地下结论。  我承认,你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阴暗面,并且用犀利的语言把它展现出来,这是你的认知能力之所在,或
期刊
1976年10月上旬某个晚上,约摸十点多钟,我出家门,下楼,行百余步,到一号楼上二层左拐,敲响121室。冯伯伯先探出头来,再退身开门。我突然说:“四人帮被抓起来了。”只见他紧紧盯着我,问:“真的?”我点点头。“什么时候?”“就前两天。”他若有所思,嘴张开,但并非笑容。  要说这“听风楼”,不高,仅丈余;不大,一室一厅而已。此房坐南朝北把着楼角,想必冬天西北风肆虐,鬼哭狼嚎一般,故得名“听风楼”。若
期刊
作文题:请以“他人的困苦”为题目作文。  要求:1.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首先应把握文题潜在的意味。既然有“他人”,潜在的就有一个“我”在。所以,“他人的痛苦是什么”,“与我有怎样的关联”,是两个写作基本点,缺一不可。而对“与我有怎样的关联”这一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与角度,决定了文章的高下。但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止步于“同情”和“应该帮助”这个层次,这样写立
期刊
谷雨,满城玉兰花都落了。  柳絮纷纷扬扬地给北京的雾霾增稠,路上行人很少不戴口罩,谁也认不出谁。这样颓靡的春末,连周末赴会看话剧,也不过是敷衍大半年前订票时的雀跃。沐冬穿着浅水绿的长丝裙一个人坐在看台上,用僵硬的脖子勉强支着脑袋边看边犯困,恍惚想起几年前刚来这里的那个秋天,某天她在高速公路上从车窗里望出去,雨后云烟婉转衔远山,绵绵无涯,日暮余辉轻抚着浸透了雪青色的云山,霞光流转……那时的天色比如今
期刊
刚念大一的时候学校给我们开了一门课,每个星期都让系里的一位教授给我们介绍他们的学术研究方向。做生态文学研究的王诺教授一开场的话就惊讶到我了。他说读中文系就应该“浪”,放浪不羁,念文学的人如果没有一点特立独行的姿态还叫作文学系吗?  我已经记不得他整堂课下来都说了些什么,唯独记下了这句话,并且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念高中的时候,厦大中文系并不是我的首选,我一直以来想去的是复旦的中文系。高三那年因为去
期刊
当时填志愿时,我对学校和专业都没有特殊的偏好,不过考虑到适合女生又是理科生的,参照一些热门的专业,决定报财会专业或外贸专业。另外也是因为当时英语成绩考得比较高,因此外语专业也作为选择之一。确定了专业之后,接下来就是学校的选择,这个则完全是由我老爸一手敲定的。他的选择“遍布全国”,五个志愿五个方向,而且都是距离家乡遥远的。他说是想让我到不同的地方去体验一下,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后结果是,我被位于昆明
期刊
羡慕美国校园电影里毕业舞会的场景?渴望提起行李飞到大洋的另一边开始新的生活?想要和全世界的年轻人站在同一高度?别着急,你可不是唯一的一个。随着传媒和网络的日益发达,信息流通的广度和速度都今非昔比,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开始了解世界,世界也开始了解我们。如今,留学不再可望而不可即。留学是不是真的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到底该不该选择留学这务道路?要去留学你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先来说说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留学
期刊
巴黎作为浪漫之都的名头响亮了许久,即使不少人在亲自赴巴黎旅行之后有幻灭之感,也无法阻挡无数年轻人前去朝圣的决心。在话痨导演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中,一位年轻人就将这种情结发挥到了极致。  一家美国人因为生意和公务原因去巴黎旅行,这个家庭里有一对已经订婚的年轻情侣。这对情侣的爱意在巴黎的清晨和白天里越发地浓厚起来,他们简直恨不得马上就可以举行婚礼——“浪漫之都”巴黎的催情作用名不虚传。一天里面不同时
期刊
Directions: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The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everal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B,C and D. Choose the one that fits best
期刊
选择专业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现下的就业率?是否热门专业?我倒是建议大家可以增加一个考虑因素,即未来的发展性。判断的依据是社会发展方向。我们的社会在未来20年、30年会怎样?哪些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肯定会上升?  本文所要介绍的和“养老”紧密相关的这些高校专业,就是考虑到了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