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内容不可取代的价值,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从第三届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大会设定指定教材至今,武术都在其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运动技能方面的说明及目标中,明确提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所以无论是全国大型教学展示活动还是《课标》中,都体现了对武术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重视。但现实中,武术教学在中小学的开展情况却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武术教学内容对当代中小学生缺少吸引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改革武术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是现在有必要思考的问题。
一、对当下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分析
自1961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至今已经有60年了。1961年,为了便于全国性使用,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选用了创新性的现代新编长拳类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保留了武术技术的结构化和武术文化中礼仪方面的内容。从1978年开始,传统武术精髓的传承慢慢淡化甚至消失,1978年版、1987年版初中、小学大纲中,武术仅保留了简单的动作组合和武术操,基本丢失了传统武术的本质。1988年版、1992年版大纲下的初中、小学教材,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下初中小学教材中,在教材内容上虽丰富了一些内容,但其本质上没有太多突破。《课标》虽有改观,注重了武术的应用,但仍没有脱离操化的设计。学校体育中传承60年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是先辈们为了推动国粹文化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引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而精心设计的。由于要考虑面向全国的普及性,所以60年间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功夫、功法、礼法、技法等内容的技术结构及传统武术文化方面都是相对碎片化的,其教学内容不如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完整和连贯。
通過以上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当下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构建没有完全凸显中华武术的完整价值。武术不但是用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在学校体育教育乃至国家教育领域,武术也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国家大力提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优秀文化得以传承,让文化自信从小就扎根于学生心中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只考虑健身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一定要进行深化改革,以真正发挥中华武术完整的育人价值。
二、引入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改革武术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武术有着完整的文化体系,一般包括武德、礼仪、套路与技击之法、功法(体能训练与单一或组合动作练习)、练功要领与要求。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技击性、健身性、民族性,与跆拳道等项目相比,其文化味道更浓,仪式感更强,技巧更多,吸引力更大。特别是其特有的文化性、民族性和技击性,使其育人价值也得到提升。当然,将完整的传统武术文化内容引进课堂完全替代现有的教学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现有武术教学内容、基本结构和形式已经存续多年,教师的培养和教材的构建基本都已经成型,因此校园武术改革要本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的思路进行改革。应在保留当下武术教学内容、挖掘其技击属性,还原武术本质面貌的基础上,引入传统武术的文化性内容、将二者进行融合形成主要的学习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优秀文化要求的内容,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过滤,保留其优秀部分。再将这些改革后的内容进行课程化梳理,形成新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改革既保留了原来武术教学内容的基本体系,又还原了武术的文化性与技击性。这样的改革必将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1.引入传统武术礼法,丰富武术教学内容礼仪文化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传统武术非常重视礼仪文化。拳谚有云:“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说明礼仪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今教学内容中,一般只有抱拳礼和执器械礼,并且在这些礼仪下教学内容一般只讲其形不授其意,武术文化中礼仪的传承不完整,没有使学生理解武术的仪式感。在教学中应将礼仪文化渗透教学内容中,将开始之礼、结束之礼、师生之礼、生生之礼、对手之礼、长幼之礼系统地进行设计和融入。这些礼仪内容不能只是简单地“学其形”,还要将其在什么时候运用、如何运用及运用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学习武术礼仪,引导学生无论是请教教师还是同学,都能做到身体致礼;在交流和学习中,对待教师的教授和同伴的帮助保持心中有敬。同样,作为教师或同学也要懂得还礼,并且做到心中有敬。通过礼仪内容的深化改革和运用,自然会为今后的武术课堂教学创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礼仪之邦践行礼仪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素养就会得到较好地发展。
2.引入武德文化,让武术教学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
武德,是指习武者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练武之人最注重的文化和行为习惯。拳谚有云:“未曾习武先明德,失德者不可学之。”传统武术之武德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以“仁学”为核心,以“仁爱”为根本。中国众多武术流派的门规中基本均要求习武者通过习武,逐步形成安邦救国、尊师重友、以礼待人、勤学苦练、济困扶危、除恶扬善、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等道德人格。这些优秀文化应引入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中,因为这些武德的要求与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中的诸多要素基本契合,也更为直接地指向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同时,体育教师应将武德内容像礼仪教学内容那样给予具象化要求,将其与实际学习活动相结合,在实际操练中提出留手之德、互助之德、互让之德、容人之德、谦逊之德等具体要求。在武术教学活动中,随着这些“立德”要求在课堂中循环不断地显现,学生的德行自然会得到提升。这样的深化改革,直接促使武术教学内容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体现项目特征,让武术教学内容回归武术面貌
武之本意是“止戈”,武术的本质是通过技击练习,达到防身健体的目的,在需要时以击倒和战胜对手,达到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目的。也就是说,技击是武术最基本的形态和本质。现今的武术教学内容“操”化严重,追求动作规范,主要价值是健身和表演,失去了武术本来应该具有的技术价值,所以学生感受不到趣味性。体育教师应进行革新,挖掘现今教学内容的技击属性,让传统武术的功法、技法回归,让套路与实战技法、功法与体能、练功要领与要求的每一式指向实际,将操练内容与实战结合,创建真实情境,结合实战进行结构化完整设计,以打练结合为主,让学生练真功夫,体现真武术的面貌。
经过武术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武术教学内容结构基本完整,其育人价值提升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加强了。今后的课堂进程中,学生在“礼”与“德”的约束下,在必要的安全措施下,围绕实战性练习,礼貌在先、心中有敬、留手留德、互助互长。通过这样的改革,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得到了继承,传统武术的礼、德、勇、信、强、爱、敬、恒等武术中真谛将得以传承。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武术教学内容,在满足兴趣需要的同时,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对当下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分析
自1961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至今已经有60年了。1961年,为了便于全国性使用,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选用了创新性的现代新编长拳类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保留了武术技术的结构化和武术文化中礼仪方面的内容。从1978年开始,传统武术精髓的传承慢慢淡化甚至消失,1978年版、1987年版初中、小学大纲中,武术仅保留了简单的动作组合和武术操,基本丢失了传统武术的本质。1988年版、1992年版大纲下的初中、小学教材,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下初中小学教材中,在教材内容上虽丰富了一些内容,但其本质上没有太多突破。《课标》虽有改观,注重了武术的应用,但仍没有脱离操化的设计。学校体育中传承60年的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是先辈们为了推动国粹文化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引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而精心设计的。由于要考虑面向全国的普及性,所以60年间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功夫、功法、礼法、技法等内容的技术结构及传统武术文化方面都是相对碎片化的,其教学内容不如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完整和连贯。
通過以上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当下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构建没有完全凸显中华武术的完整价值。武术不但是用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在学校体育教育乃至国家教育领域,武术也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国家大力提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优秀文化得以传承,让文化自信从小就扎根于学生心中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只考虑健身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一定要进行深化改革,以真正发挥中华武术完整的育人价值。
二、引入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改革武术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武术有着完整的文化体系,一般包括武德、礼仪、套路与技击之法、功法(体能训练与单一或组合动作练习)、练功要领与要求。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技击性、健身性、民族性,与跆拳道等项目相比,其文化味道更浓,仪式感更强,技巧更多,吸引力更大。特别是其特有的文化性、民族性和技击性,使其育人价值也得到提升。当然,将完整的传统武术文化内容引进课堂完全替代现有的教学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现有武术教学内容、基本结构和形式已经存续多年,教师的培养和教材的构建基本都已经成型,因此校园武术改革要本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的思路进行改革。应在保留当下武术教学内容、挖掘其技击属性,还原武术本质面貌的基础上,引入传统武术的文化性内容、将二者进行融合形成主要的学习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优秀文化要求的内容,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过滤,保留其优秀部分。再将这些改革后的内容进行课程化梳理,形成新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改革既保留了原来武术教学内容的基本体系,又还原了武术的文化性与技击性。这样的改革必将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1.引入传统武术礼法,丰富武术教学内容礼仪文化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传统武术非常重视礼仪文化。拳谚有云:“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说明礼仪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今教学内容中,一般只有抱拳礼和执器械礼,并且在这些礼仪下教学内容一般只讲其形不授其意,武术文化中礼仪的传承不完整,没有使学生理解武术的仪式感。在教学中应将礼仪文化渗透教学内容中,将开始之礼、结束之礼、师生之礼、生生之礼、对手之礼、长幼之礼系统地进行设计和融入。这些礼仪内容不能只是简单地“学其形”,还要将其在什么时候运用、如何运用及运用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学习武术礼仪,引导学生无论是请教教师还是同学,都能做到身体致礼;在交流和学习中,对待教师的教授和同伴的帮助保持心中有敬。同样,作为教师或同学也要懂得还礼,并且做到心中有敬。通过礼仪内容的深化改革和运用,自然会为今后的武术课堂教学创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礼仪之邦践行礼仪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素养就会得到较好地发展。
2.引入武德文化,让武术教学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
武德,是指习武者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练武之人最注重的文化和行为习惯。拳谚有云:“未曾习武先明德,失德者不可学之。”传统武术之武德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以“仁学”为核心,以“仁爱”为根本。中国众多武术流派的门规中基本均要求习武者通过习武,逐步形成安邦救国、尊师重友、以礼待人、勤学苦练、济困扶危、除恶扬善、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等道德人格。这些优秀文化应引入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中,因为这些武德的要求与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中的诸多要素基本契合,也更为直接地指向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同时,体育教师应将武德内容像礼仪教学内容那样给予具象化要求,将其与实际学习活动相结合,在实际操练中提出留手之德、互助之德、互让之德、容人之德、谦逊之德等具体要求。在武术教学活动中,随着这些“立德”要求在课堂中循环不断地显现,学生的德行自然会得到提升。这样的深化改革,直接促使武术教学内容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体现项目特征,让武术教学内容回归武术面貌
武之本意是“止戈”,武术的本质是通过技击练习,达到防身健体的目的,在需要时以击倒和战胜对手,达到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目的。也就是说,技击是武术最基本的形态和本质。现今的武术教学内容“操”化严重,追求动作规范,主要价值是健身和表演,失去了武术本来应该具有的技术价值,所以学生感受不到趣味性。体育教师应进行革新,挖掘现今教学内容的技击属性,让传统武术的功法、技法回归,让套路与实战技法、功法与体能、练功要领与要求的每一式指向实际,将操练内容与实战结合,创建真实情境,结合实战进行结构化完整设计,以打练结合为主,让学生练真功夫,体现真武术的面貌。
经过武术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武术教学内容结构基本完整,其育人价值提升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加强了。今后的课堂进程中,学生在“礼”与“德”的约束下,在必要的安全措施下,围绕实战性练习,礼貌在先、心中有敬、留手留德、互助互长。通过这样的改革,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得到了继承,传统武术的礼、德、勇、信、强、爱、敬、恒等武术中真谛将得以传承。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武术教学内容,在满足兴趣需要的同时,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