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和课外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更好地凸显历史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思
教师要做好及时的反思。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及时发现、思考,及时改变所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回归到用教师的思路牵引学生走,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应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富有活力的历史教学课堂。
一、反思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如果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东张西望起来,听课不入心,那肯定是教学没有抓住学生的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商鞅在城门口让人扛木头是为了什么?他的变法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随口提出,但是,发现班级里面几个平时踊跃发言的学生也在那里低着头,不敢举手发言,一时间,教学过程停滞了。课后老师叫上这几个学生询问原因,他们说,对商鞅让人扛木头还算理解,是为了说明当权者的诚信,让人相信变法的决心,但是一下子让说出来有什么重要意义,说不上来。原因是初学历史,对一些目的、意义之类的题目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回答。随后,教师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他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情境。如在教学《红军长征》一节时,一位教师先引用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然后指出,红军为什么长征,战胜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为什么如此赞美这一次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战略大转移,这是因为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破产了,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并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的革命人民。正如毛泽东所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对了解红军长征故事的兴趣,也使学生对红军长征有了新的认识,更为学习《红军长征》铺平了道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是否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不但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感情投入,更要注重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构建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宽松、平等、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的教学实效。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节时,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鸦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苦难和鸦片战争带给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影响,教师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网络收集图片观察、到农村听老爷爷讲他们儿时的经历、到历史博物馆观看一些实物等方式,把教材所呈现的历史素材作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在历史长河中找到释疑社会问题的突破口。
三、反思各个教学环节的优点和不足
首先要反思课堂教学情境。良好的课堂情境设置不是件容易的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可预知性,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课堂教学要少讲、精讲,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现象。这都需要教师及时地思考、分析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情境才能帮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例如,课前是否做好备课,备课有没有抓住教材重点和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恰当有效等。课后,还需要及时总结归纳,重视反思,如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有哪些,把其中最让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记下来,在下次教学中加强这种教学效果。要反思教学中有哪些不足,认真思考自己在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思考在下一步教学中应在哪个教学环节改进教法。还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时间、方法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对好的做法提出表扬,对不好的地方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开展情境教学。最后还要博采众家之长,在教学之余,多去阅读一些教育专著和高级教师的典型教学案例,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自己和名家的对比中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冯克诚主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责任编辑 沁砚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思
教师要做好及时的反思。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及时发现、思考,及时改变所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回归到用教师的思路牵引学生走,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应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富有活力的历史教学课堂。
一、反思是否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如果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东张西望起来,听课不入心,那肯定是教学没有抓住学生的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商鞅在城门口让人扛木头是为了什么?他的变法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随口提出,但是,发现班级里面几个平时踊跃发言的学生也在那里低着头,不敢举手发言,一时间,教学过程停滞了。课后老师叫上这几个学生询问原因,他们说,对商鞅让人扛木头还算理解,是为了说明当权者的诚信,让人相信变法的决心,但是一下子让说出来有什么重要意义,说不上来。原因是初学历史,对一些目的、意义之类的题目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回答。随后,教师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他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情境。如在教学《红军长征》一节时,一位教师先引用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然后指出,红军为什么长征,战胜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为什么如此赞美这一次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战略大转移,这是因为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破产了,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并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的革命人民。正如毛泽东所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对了解红军长征故事的兴趣,也使学生对红军长征有了新的认识,更为学习《红军长征》铺平了道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是否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不但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感情投入,更要注重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构建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宽松、平等、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的教学实效。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节时,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鸦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苦难和鸦片战争带给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影响,教师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网络收集图片观察、到农村听老爷爷讲他们儿时的经历、到历史博物馆观看一些实物等方式,把教材所呈现的历史素材作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在历史长河中找到释疑社会问题的突破口。
三、反思各个教学环节的优点和不足
首先要反思课堂教学情境。良好的课堂情境设置不是件容易的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可预知性,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课堂教学要少讲、精讲,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现象。这都需要教师及时地思考、分析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情境才能帮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例如,课前是否做好备课,备课有没有抓住教材重点和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恰当有效等。课后,还需要及时总结归纳,重视反思,如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有哪些,把其中最让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记下来,在下次教学中加强这种教学效果。要反思教学中有哪些不足,认真思考自己在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思考在下一步教学中应在哪个教学环节改进教法。还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时间、方法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对好的做法提出表扬,对不好的地方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开展情境教学。最后还要博采众家之长,在教学之余,多去阅读一些教育专著和高级教师的典型教学案例,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自己和名家的对比中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冯克诚主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责任编辑 沁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