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以下是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
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
第二步朗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候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语,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
第三步朗读要口诵心维。这时候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语言。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和《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要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逐步提高要求。
三、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指导学生朗读和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录像,之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了作者的这份“悲”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体会,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
四、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以下是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
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
第二步朗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候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语,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
第三步朗读要口诵心维。这时候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语言。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和《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要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逐步提高要求。
三、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指导学生朗读和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录像,之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了作者的这份“悲”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体会,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
四、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