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德国老磨坊的故事,可能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一位国王蛮横地把自己老邻居的磨坊给拆除了,磨坊主依法抗争,把国王告到法院,最后国王败诉并重修老磨坊。这是多么感人的法治故事,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个传说而已,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事实真相。
历史的真相远比传说更丰富
普鲁士王国的缔造者是腓特烈一世,第二任国王就是威廉一世。在威廉一世统治时期,风光如画的波茨坦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驻有军队和贵族的行宫。为了满足人口增多和粮食飞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兴建一些风力或水力的磨坊。1736年,威廉一世亲自批准了约翰·威廉·加运利兹在一座八面来风的山上修建大风车磨坊,次年就建成了。1740年,腓特烈二世继位,史称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下令在大风车磨坊旁边依照法国凡尔赛花园的形式修建一座夏宫即桑苏西宫。不过,由于桑苏西宫的围墙又高又厚,阻挡了大风车磨坊周围的风力,导致了大风车磨坊无法正常运转,从而引起了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与菲特烈大帝之间的法律纠纷。具体过程没有资料记载,但结果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推断出来。
根据一份德文资料记载,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对腓特烈大帝提出了要求:要不减免租金,要不就由国王承担费用,在合适的地方建一个新磨坊。1746年6月4日,腓特烈大帝命令波茨坦法院审查大风车磨坊主对他的申诉。面对事实,腓特烈大帝认可了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的申诉,并答应了加运利兹的请求。腓特烈大帝出钱给加运利兹修建了新磨坊,可是加运利兹并不厚道,他把旧磨坊卖给了卡勒茨,卡勒茨又把旧磨坊转给了科格。
1781年,旧磨坊主的第三任主人科格又以同样的理由把腓特烈大帝告上法庭,这一次大风车磨坊主又赢了,国王承认其权利,并且从1781年开始免除了他的租金。1786年,威廉二世成了普鲁士新的国王。威廉二世命令拆除了有50年历史并且破旧不堪的老磨坊,他自掏腰包请一位荷兰工匠修建了三层楼的荷兰式风磨,并继续租给科格来经营。后来,科格的遗孀经营不善,她想卖给威廉三世被拒绝。直到威廉四世上台后,才把这座老磨坊买了下来,又重新修葺一番,基本上就成了现在这种状态。
这个故事为什么发生在德国
通过比较德国老磨坊的传说与真实的历史事实,不难发现其中的出入还是比较大的。据德国人考证,老磨坊的故事最初并不是由德国人写的,而是由法国人用法语写的,后来出口转内销,传回德国时故事早已变了形,增加了许多想象的成分,表现了德国法官如何不畏强权,坚持司法正义的感人一面。听到这些面目全非的故事,威廉二世并没有生气,反而发现了许多乐趣。威廉二世国王认为,老磨坊的故事反映了他的叔父腓特烈大帝是一位公正的国王,形象化地说明了腓特烈大帝的历史功绩: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厉行法治。后来的普鲁士国王都非常乐意听到这些传说,并让这些传说在德意志诸邦和欧洲风行。老磨坊的故事演变到后来,已经成了普鲁士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成了普鲁士国王廉洁公正的象征,是否与事实相符已经不重要了。
不过,德国的法治确实有其特别之处。在古代,老百姓与国王打官司,在欧洲除了德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在我们中国古代想都不敢想。正好,这里有我们古代的一个故事。公元710年,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仗势霸占了长安城东部一座寺庙的老磨坊,寺里的老和尚不服,把太平公主告到万年县府衙。当时,长安城归两个县管理,东部归万年县治理。县令叫李元纮,一向清正廉洁,执法不阿。李元纮开庭审理后,查明真相,把老磨坊判给了寺庙。上级紧急召见,大声斥责,要求改判。李元纮不为所动,写了两句结语:“南山或可改移,此判不可摇动。”李元纮知道等待他的命运将是什么,于是他脱下官服,摘下官帽,最后不知到哪里逃命去了。
为什么老磨坊这样的故事能够在德国发生呢?这需要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德意志帝国是由普鲁士王国统一的,而普鲁士王国建立前是近千年的小邦林立的时代。普鲁士国王具有雄心壮志,他们希望改变德意志千年落后的面貌,为德意志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菲特烈大帝时期,他实行开明专制的政策。在位46年,他有两项成就领先于欧洲。一个是教育,教师成了人们最受尊敬的职业,老师一边传授科学知识一边传播自由民主法治的思想。另一个是立法,已建立起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劳工法的法律体系。腓特烈大帝特别重视工人和农民的权利,他认为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的工作并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的工人和农民才是国家富强的保障。而这种权利的保障又必须由公平正义的司法制度来维护,所以腓特烈大帝非常热心法治,积极支持法治,为德国的法治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腓特烈大帝两次与磨坊主发生法律纠纷并积极支持磨坊主的权利。这个德国老磨坊的传说与历史真实,都显示了德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尊重法治,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仍然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历史的真相远比传说更丰富
普鲁士王国的缔造者是腓特烈一世,第二任国王就是威廉一世。在威廉一世统治时期,风光如画的波茨坦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驻有军队和贵族的行宫。为了满足人口增多和粮食飞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兴建一些风力或水力的磨坊。1736年,威廉一世亲自批准了约翰·威廉·加运利兹在一座八面来风的山上修建大风车磨坊,次年就建成了。1740年,腓特烈二世继位,史称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下令在大风车磨坊旁边依照法国凡尔赛花园的形式修建一座夏宫即桑苏西宫。不过,由于桑苏西宫的围墙又高又厚,阻挡了大风车磨坊周围的风力,导致了大风车磨坊无法正常运转,从而引起了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与菲特烈大帝之间的法律纠纷。具体过程没有资料记载,但结果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推断出来。
根据一份德文资料记载,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对腓特烈大帝提出了要求:要不减免租金,要不就由国王承担费用,在合适的地方建一个新磨坊。1746年6月4日,腓特烈大帝命令波茨坦法院审查大风车磨坊主对他的申诉。面对事实,腓特烈大帝认可了大风车磨坊主加运利兹的申诉,并答应了加运利兹的请求。腓特烈大帝出钱给加运利兹修建了新磨坊,可是加运利兹并不厚道,他把旧磨坊卖给了卡勒茨,卡勒茨又把旧磨坊转给了科格。
1781年,旧磨坊主的第三任主人科格又以同样的理由把腓特烈大帝告上法庭,这一次大风车磨坊主又赢了,国王承认其权利,并且从1781年开始免除了他的租金。1786年,威廉二世成了普鲁士新的国王。威廉二世命令拆除了有50年历史并且破旧不堪的老磨坊,他自掏腰包请一位荷兰工匠修建了三层楼的荷兰式风磨,并继续租给科格来经营。后来,科格的遗孀经营不善,她想卖给威廉三世被拒绝。直到威廉四世上台后,才把这座老磨坊买了下来,又重新修葺一番,基本上就成了现在这种状态。
这个故事为什么发生在德国
通过比较德国老磨坊的传说与真实的历史事实,不难发现其中的出入还是比较大的。据德国人考证,老磨坊的故事最初并不是由德国人写的,而是由法国人用法语写的,后来出口转内销,传回德国时故事早已变了形,增加了许多想象的成分,表现了德国法官如何不畏强权,坚持司法正义的感人一面。听到这些面目全非的故事,威廉二世并没有生气,反而发现了许多乐趣。威廉二世国王认为,老磨坊的故事反映了他的叔父腓特烈大帝是一位公正的国王,形象化地说明了腓特烈大帝的历史功绩: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厉行法治。后来的普鲁士国王都非常乐意听到这些传说,并让这些传说在德意志诸邦和欧洲风行。老磨坊的故事演变到后来,已经成了普鲁士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成了普鲁士国王廉洁公正的象征,是否与事实相符已经不重要了。
不过,德国的法治确实有其特别之处。在古代,老百姓与国王打官司,在欧洲除了德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在我们中国古代想都不敢想。正好,这里有我们古代的一个故事。公元710年,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仗势霸占了长安城东部一座寺庙的老磨坊,寺里的老和尚不服,把太平公主告到万年县府衙。当时,长安城归两个县管理,东部归万年县治理。县令叫李元纮,一向清正廉洁,执法不阿。李元纮开庭审理后,查明真相,把老磨坊判给了寺庙。上级紧急召见,大声斥责,要求改判。李元纮不为所动,写了两句结语:“南山或可改移,此判不可摇动。”李元纮知道等待他的命运将是什么,于是他脱下官服,摘下官帽,最后不知到哪里逃命去了。
为什么老磨坊这样的故事能够在德国发生呢?这需要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德意志帝国是由普鲁士王国统一的,而普鲁士王国建立前是近千年的小邦林立的时代。普鲁士国王具有雄心壮志,他们希望改变德意志千年落后的面貌,为德意志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菲特烈大帝时期,他实行开明专制的政策。在位46年,他有两项成就领先于欧洲。一个是教育,教师成了人们最受尊敬的职业,老师一边传授科学知识一边传播自由民主法治的思想。另一个是立法,已建立起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劳工法的法律体系。腓特烈大帝特别重视工人和农民的权利,他认为大批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的工作并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的工人和农民才是国家富强的保障。而这种权利的保障又必须由公平正义的司法制度来维护,所以腓特烈大帝非常热心法治,积极支持法治,为德国的法治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腓特烈大帝两次与磨坊主发生法律纠纷并积极支持磨坊主的权利。这个德国老磨坊的传说与历史真实,都显示了德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尊重法治,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仍然具有一定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