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必须让自己的教学充满美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组成课堂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除口语外,它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拓展。在信息的传递中,通过姿态、表情和动作,即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是最长的。可见肢体语言在传递信息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善于雄辩的口才,还要有美妙的体态语言,教师恰当的肢体语言能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起到补充、配合、修饰的作用,可以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它们,一定会为语文课堂增色不少。但是肢体语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却存在诸多问题。
1.忽视肢体语言的运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是,一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板着脸,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缺少应有的亲和力,使课堂气氛低沉、压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易产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学习效率会极其低下。这就使课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肢体语言运用不恰当
有些教师在应用肢体语言时仅仅用一些单一的、重复的手势或表情,不能正确、有效地传递课堂教学所要传达的信息,使肢体语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肢体语言的负面效应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习惯性动作,如:挠耳朵,揉眼睛,捂嘴,双臂交叉于前胸,在课堂上腿脚随意抖动等,让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而且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让肢体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正确运用手势语
手势语的正确运用要联系课文的实际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本的内容,传情达意地表述知识的内涵,感悟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巩固知识。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描写,“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解释成小步快跑以示对太后的敬畏,学生肯定感悟不到触龙的良苦用心。所以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细节通过肢体语言表演了出来,场景生动形象,学生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整节课通过联系实际,配合文章内容,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的演示,使学生对触龙高超的游说技能产生了深深的敬佩感,感悟出了文章的价值,积淀了文化知识。
2.恰当运用面势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原则来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爱和理解去打开每一扇紧闭的“心门”。在爱的指引下老师们只要恰当地运用面试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是学生眼中的长辈、朋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真诚和蔼的眼神,都会使学生心领神会,如沐春风,在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有可能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理效应,实现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从而调动学生身心和感官。面势语具有直观、有效、准确的特点,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于是我用眼神来注视着回答问题的孩子,认真地倾听他的发言,并及时传递赞赏、鼓励的眼神,给他增加了勇气。学生从老师丰富的表情中可以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通过一动一静、一颦一笑生动的表情达意,把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来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轻松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有效地消化、吸收,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效果。
3.巧妙运用头势语
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只占课堂中的极少时间,加上学生的好奇心强,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情况,声音一旦失去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点头或摇头来唤回他们的注意力。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笑着直点头,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我微笑着拍拍他们的肩膀,表示别灰心,加油!学生的自尊得到了保护,激发了他们以后回答问题的潜能。
总之,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它来沟通心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与只运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或声势语言一样,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将这三种语言相结合,彼此综合作用于肢体语言时,课堂才会变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引人入胜。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组成课堂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除口语外,它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拓展。在信息的传递中,通过姿态、表情和动作,即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是最长的。可见肢体语言在传递信息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善于雄辩的口才,还要有美妙的体态语言,教师恰当的肢体语言能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起到补充、配合、修饰的作用,可以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它们,一定会为语文课堂增色不少。但是肢体语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却存在诸多问题。
1.忽视肢体语言的运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是,一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板着脸,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缺少应有的亲和力,使课堂气氛低沉、压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易产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学习效率会极其低下。这就使课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肢体语言运用不恰当
有些教师在应用肢体语言时仅仅用一些单一的、重复的手势或表情,不能正确、有效地传递课堂教学所要传达的信息,使肢体语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肢体语言的负面效应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习惯性动作,如:挠耳朵,揉眼睛,捂嘴,双臂交叉于前胸,在课堂上腿脚随意抖动等,让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而且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让肢体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正确运用手势语
手势语的正确运用要联系课文的实际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本的内容,传情达意地表述知识的内涵,感悟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巩固知识。高中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描写,“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解释成小步快跑以示对太后的敬畏,学生肯定感悟不到触龙的良苦用心。所以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细节通过肢体语言表演了出来,场景生动形象,学生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整节课通过联系实际,配合文章内容,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的演示,使学生对触龙高超的游说技能产生了深深的敬佩感,感悟出了文章的价值,积淀了文化知识。
2.恰当运用面势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原则来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爱和理解去打开每一扇紧闭的“心门”。在爱的指引下老师们只要恰当地运用面试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是学生眼中的长辈、朋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真诚和蔼的眼神,都会使学生心领神会,如沐春风,在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有可能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理效应,实现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从而调动学生身心和感官。面势语具有直观、有效、准确的特点,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于是我用眼神来注视着回答问题的孩子,认真地倾听他的发言,并及时传递赞赏、鼓励的眼神,给他增加了勇气。学生从老师丰富的表情中可以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通过一动一静、一颦一笑生动的表情达意,把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来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轻松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有效地消化、吸收,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效果。
3.巧妙运用头势语
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只占课堂中的极少时间,加上学生的好奇心强,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情况,声音一旦失去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点头或摇头来唤回他们的注意力。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笑着直点头,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我微笑着拍拍他们的肩膀,表示别灰心,加油!学生的自尊得到了保护,激发了他们以后回答问题的潜能。
总之,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它来沟通心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与只运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或声势语言一样,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将这三种语言相结合,彼此综合作用于肢体语言时,课堂才会变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引人入胜。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