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所在的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一个偏远乡中心小学,这里全都是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学生,纯朴的民风让孩子们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品质,然而他们大多也如长辈一样沉默寡言、内向羞涩。虽然新课改历经近十年,本地的课堂却依然一成不变地延续着“传道授业”的传统模式,上课认真听讲成了老师、家长眼中“好学生”的标准。一个班45个学生坐得教室满满的,而一到上课,教室里就变得鸦雀无声。每次外出观摩,山外孩子们争相答问、探究的情形一直是我“眼红”的镜头。
静悄悄的教室培养出的孩子,长大了能有多大的出息?学生的生命怎么得到激扬?活力怎样得到释放?基于这些考虑,本学期,我借鉴学来的经验,变换教学方式,改变了我班的状况,呈现出让人欣喜的课堂效果。
转变观念,正确定位师生角色2013年11月,我有机会和全县中小学校长到广州学习生本教育理念。这次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以前我备课时总是想教学生什么、怎么教好学生,现在我想的是:谁在学?学什么?怎么学?回归了教与学的本质。我发现我们以前总是越俎代庖,造成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局面。找着了真正的学习主体,我们才知道我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传统课堂的模式,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为别人而学。学习上总是依赖教师的鞭策,没有教师的监督,大部分学生无法学习。在家里,当家长问学生为什么不看书时,孩子会说:“教师不布置作业。”老师不到班,班上学生就乱成一锅粥。要想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更要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最终做到依靠学生。
建立小组合作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班组分化为小组,使学生的参与率大大提高,避免了以往老师提问只有小部分学生参与的弊病,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相互监督;每个学生的表现机会增加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也一路高涨。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11个组,学生自己给组起名字,自己找组长、记录员等。然后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积分,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进行一次奖励。下面是我第一次用这样的方法上《我的老师》(贾平凹)的教后记:
今天又是语文课,由于我工作忙,没有备课,就不去上新课,而是把一些学生在课前预习提出的疑惑:“为什么三岁半的孙涵辰能成为作者的老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书本上画相应的理由,然后小组交流。我在黑板上画了12个格子,全班汇报交流的时间到了,有一组学生在我的极力劝说下上来汇报,一个同学说一点,回答完后,我问同学们:“如果满分是5分,这个组的表现你给多少分,请你们给我做手势。”同学们纷纷举手示意,我把4分写入相应的格子。这回同学们的兴致来了,有几个同学还做了补充,也为该组获得了相应的得分。今天各组均得到加分,我比他们都要高兴——他们的表现超出我的意料!
第二节课我上的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阅读与欣赏》,学生诵读《风》这首诗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小组讨论。一个小组代表汇报了发现情况:诗中写的是看到风吹的景色。得到加分后,该组竟然还有两个同学主动举手,并说出了自己的发现:“第一句说的是秋风,第二句写的是春风……”接着,我让他们自己接下去写一节诗,然后组内互助修改,全班交流时,几乎全班同学都在举手。令我吃惊的是,全班11个组接11节诗后,全班还是小手如林,孩子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发了出来。下课后还有几个孩子围上来对我说:“老师,我还有。”
……
让苗山孩子手举如林,这是我们另一个征程的开始。愿我们苗山的孩子们在学校的淬炼中带着美好梦想,更自信地走出大山!
(作者单位: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中心小学)
静悄悄的教室培养出的孩子,长大了能有多大的出息?学生的生命怎么得到激扬?活力怎样得到释放?基于这些考虑,本学期,我借鉴学来的经验,变换教学方式,改变了我班的状况,呈现出让人欣喜的课堂效果。
转变观念,正确定位师生角色2013年11月,我有机会和全县中小学校长到广州学习生本教育理念。这次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以前我备课时总是想教学生什么、怎么教好学生,现在我想的是:谁在学?学什么?怎么学?回归了教与学的本质。我发现我们以前总是越俎代庖,造成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局面。找着了真正的学习主体,我们才知道我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传统课堂的模式,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为别人而学。学习上总是依赖教师的鞭策,没有教师的监督,大部分学生无法学习。在家里,当家长问学生为什么不看书时,孩子会说:“教师不布置作业。”老师不到班,班上学生就乱成一锅粥。要想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更要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最终做到依靠学生。
建立小组合作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班组分化为小组,使学生的参与率大大提高,避免了以往老师提问只有小部分学生参与的弊病,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相互监督;每个学生的表现机会增加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也一路高涨。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11个组,学生自己给组起名字,自己找组长、记录员等。然后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积分,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进行一次奖励。下面是我第一次用这样的方法上《我的老师》(贾平凹)的教后记:
今天又是语文课,由于我工作忙,没有备课,就不去上新课,而是把一些学生在课前预习提出的疑惑:“为什么三岁半的孙涵辰能成为作者的老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书本上画相应的理由,然后小组交流。我在黑板上画了12个格子,全班汇报交流的时间到了,有一组学生在我的极力劝说下上来汇报,一个同学说一点,回答完后,我问同学们:“如果满分是5分,这个组的表现你给多少分,请你们给我做手势。”同学们纷纷举手示意,我把4分写入相应的格子。这回同学们的兴致来了,有几个同学还做了补充,也为该组获得了相应的得分。今天各组均得到加分,我比他们都要高兴——他们的表现超出我的意料!
第二节课我上的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阅读与欣赏》,学生诵读《风》这首诗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小组讨论。一个小组代表汇报了发现情况:诗中写的是看到风吹的景色。得到加分后,该组竟然还有两个同学主动举手,并说出了自己的发现:“第一句说的是秋风,第二句写的是春风……”接着,我让他们自己接下去写一节诗,然后组内互助修改,全班交流时,几乎全班同学都在举手。令我吃惊的是,全班11个组接11节诗后,全班还是小手如林,孩子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发了出来。下课后还有几个孩子围上来对我说:“老师,我还有。”
……
让苗山孩子手举如林,这是我们另一个征程的开始。愿我们苗山的孩子们在学校的淬炼中带着美好梦想,更自信地走出大山!
(作者单位: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