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经济圈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不可小视的重要力量,合肥经济圈也不例外。在合肥经济圈内,合肥是中心城市,周边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较慢,相互之间形成一个环状的区域,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肥经济圈中包括五所城市,分别是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和桐城市,桐城市是五所城市中的唯一县级市,可以在合肥经济圈的辐射下充分利用优质资源,稳固经济发展。本文以合肥经济圈和桐城经济发展的现状为背景,寻求桐城在合肥经济圈下的战略选择和目标定位,实现双向共赢,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共同进步发展和发展。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桐城;区域经济发展
一、合肥经济圈的意义
经济圈是经济用语,是以一个或者多个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同时包括周边经济发展较慢的几个城市形成一个区域,形状大致为环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辐射周边经济发展较慢的城市,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与周边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共同享受优质资源,经济圈内的城市相互合作,优势互补,降低交易的成本,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今,经济圈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不可小视的重要力量,合肥经济圈也不例外。合肥经济圈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巨大引擎,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是中西部面向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门户,作为“旗帜”引领和支撑着安徽经济的崛起。所以合肥经济圈不仅仅是经济圈内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更是安徽崛起的巨大机遇。
合肥经济圈所包括的五所城市气候适宜,适宜人们居住。地处江淮之间,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优势突出。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中唯一的县级市,合肥经济圈区域战略发展的积极推进,有利于桐城接受合肥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的带动,承接优质产业转移,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桐城市接受合肥经济圈辐射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地理位置优越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让桐城市山地、丘陵、平原三者均有分布。桐城市很早就被授予“七省通衢”的称号,水路交通便利。合九铁路、206国道、沪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动脉纵穿安徽境内,陆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生态环境适宜居住和就业
桐城市是亚热带气候区,气候适宜,适宜人们居住和就业。桐城市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优美,比较突出的是嬉子湖生态旅游区、桐城活海欢乐水世界、黄梅酒业文博园景区以及桐城文庙·六尺巷景区,以历史文化名城在安徽省出名。所以桐城市一直是人们居家旅行的优先考虑场所,生态环境适宜人们居住和就业。
(三)城市品牌突出
桐城市是合肥经济圈中的城市之一,也是唯一的县级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中国文都”、“江淮第一城”。在工农业上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制刷城” 、“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温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 、“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等称号,城市品牌突出。
三、桐城市接受合肥经济圈辐射的劣势条件分析
(一)产业发展不完善
桐城市虽然在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有了较合理的调整,但是产业结构并没有达到最大的优化,产业发展仍不完善。桐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所属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带动,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对比占比优势并不明显。虽然大部分民营产业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完善。
(二)产业竞争激烈
桐城市产业竞争激烈,要从两方面来看。其一,合肥经济圈内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区之间产业竞争激烈;其二,桐城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私企数量多,但是企业的规模小而散,且多为同种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含量低,产业凝聚力不强,产业间竞争激烈。
(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够
桐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够,阻碍了桐城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招商引资发展多种经济的必备要求。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唯一县级市,与其他五个城市相比较,经济发展不突出,基础设施配药建设欠缺,减弱了接受合肥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的带动能力,不能最优化的承接优质产业转移、享用优质资源和降低交易成本,制约了桐城经济以及周边经济的新一轮的发展。
(四)要素短缺矛盾突出
随着桐城经济的快速发展,桐城市开发建设需要的土地资源短缺,产业升级需要的科技、人力资源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桐城产业主要以产业链低端,科技含量较低,需要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弥补短缺要素,才能谋求长远的和谐发展之路。
四、桐城市在合肥经济圈下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
(一)實行全面开放,积极承接优质产业转移
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唯一县级市,应该扩大城市的整体开放程度,吸引人才,招商引资,承接优质产业转移,增强合肥经济圈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实行全放位开放,可以共同享用合肥经济圈和周边地区的优质资源,缓解要素短缺的矛盾,降低交易成本,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路并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也是招商引资发展多种经济的必备要求,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能促进本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桐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合肥经济圈为背景,水陆并举,发挥交通动脉的作用,提升桐城市接受合肥经济圈的转移和辐射的能力,承接优质产业转移,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产业集聚现象的形成,促进桐城市经济的新一轮的发展。 (三)扩展产业支撑,增强接受合肥经济圈辐射能力
桐城市產业主要包括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行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完善。在工业上,桐城市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合理的分工,共享优质资源,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农业上,桐城市要一切从实地出发,综合本市的具体情况,保持种植业和养殖业平稳的增长速度;在服务业方面要努力促进餐饮业、文化产业等服务业企业释放新的活力,迸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桐城市扩展产业支撑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接受合肥经济圈辐射的能力,而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间的友好合作,避免产业间的激烈竞争。
(四)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桐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春晚赵薇的一曲“六尺巷”在全国各地唱响,更是给桐城市带来了一个崛起的巨大机遇。桐城市可以充分依托“桐城派”、六尺巷、文庙、嬉子湖风景区和孔城老街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文化路线,形成特色的文化旅游市场,做大做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争取打造成合肥经济圈的后花园。
参考文献
[1] 马荣华,尹亚红. 政府促进产业融合的绩效研究——以广东中山为例[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6(02).
[2] 李罗力. “经济圈”与中国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J]. 开放导报. 2010(04).
[3] 陈婷婷,栾敬东. 合肥经济圈产业整合发展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04).
[4] 郑军,刘复友. 合肥经济圈空间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J]. 池州学院学报. 2015(03).
[5] 孙艳. 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
[6] 潘章勇,张先锋. 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1(02).
[7] 蒋晓岚,孔令刚,储昭斌.基于中部比较的合肥经济圈发展与演进趋势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3] 孔向阳,王予安,高晓光,欧浩军,汪名旵.合肥经济圈提速前行[J]. 决策. 2010(Z1).
[8] 王峰玉,郑军. 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探索[J]. 小城镇建设. 2012(02).
[9] 十年巨变 共创辉煌 望城经济开发区发展纪实[J]. 新湘评论. 2011(03).
作者简介:黄欢(1993——)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桐城;区域经济发展
一、合肥经济圈的意义
经济圈是经济用语,是以一个或者多个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同时包括周边经济发展较慢的几个城市形成一个区域,形状大致为环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辐射周边经济发展较慢的城市,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与周边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共同享受优质资源,经济圈内的城市相互合作,优势互补,降低交易的成本,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今,经济圈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不可小视的重要力量,合肥经济圈也不例外。合肥经济圈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巨大引擎,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是中西部面向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门户,作为“旗帜”引领和支撑着安徽经济的崛起。所以合肥经济圈不仅仅是经济圈内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更是安徽崛起的巨大机遇。
合肥经济圈所包括的五所城市气候适宜,适宜人们居住。地处江淮之间,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优势突出。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中唯一的县级市,合肥经济圈区域战略发展的积极推进,有利于桐城接受合肥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的带动,承接优质产业转移,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桐城市接受合肥经济圈辐射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地理位置优越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让桐城市山地、丘陵、平原三者均有分布。桐城市很早就被授予“七省通衢”的称号,水路交通便利。合九铁路、206国道、沪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动脉纵穿安徽境内,陆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生态环境适宜居住和就业
桐城市是亚热带气候区,气候适宜,适宜人们居住和就业。桐城市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优美,比较突出的是嬉子湖生态旅游区、桐城活海欢乐水世界、黄梅酒业文博园景区以及桐城文庙·六尺巷景区,以历史文化名城在安徽省出名。所以桐城市一直是人们居家旅行的优先考虑场所,生态环境适宜人们居住和就业。
(三)城市品牌突出
桐城市是合肥经济圈中的城市之一,也是唯一的县级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中国文都”、“江淮第一城”。在工农业上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制刷城” 、“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温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 、“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等称号,城市品牌突出。
三、桐城市接受合肥经济圈辐射的劣势条件分析
(一)产业发展不完善
桐城市虽然在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有了较合理的调整,但是产业结构并没有达到最大的优化,产业发展仍不完善。桐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所属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带动,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对比占比优势并不明显。虽然大部分民营产业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完善。
(二)产业竞争激烈
桐城市产业竞争激烈,要从两方面来看。其一,合肥经济圈内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区之间产业竞争激烈;其二,桐城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私企数量多,但是企业的规模小而散,且多为同种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含量低,产业凝聚力不强,产业间竞争激烈。
(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够
桐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够,阻碍了桐城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招商引资发展多种经济的必备要求。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唯一县级市,与其他五个城市相比较,经济发展不突出,基础设施配药建设欠缺,减弱了接受合肥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的带动能力,不能最优化的承接优质产业转移、享用优质资源和降低交易成本,制约了桐城经济以及周边经济的新一轮的发展。
(四)要素短缺矛盾突出
随着桐城经济的快速发展,桐城市开发建设需要的土地资源短缺,产业升级需要的科技、人力资源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桐城产业主要以产业链低端,科技含量较低,需要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弥补短缺要素,才能谋求长远的和谐发展之路。
四、桐城市在合肥经济圈下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
(一)實行全面开放,积极承接优质产业转移
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唯一县级市,应该扩大城市的整体开放程度,吸引人才,招商引资,承接优质产业转移,增强合肥经济圈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实行全放位开放,可以共同享用合肥经济圈和周边地区的优质资源,缓解要素短缺的矛盾,降低交易成本,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路并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也是招商引资发展多种经济的必备要求,而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能促进本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桐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合肥经济圈为背景,水陆并举,发挥交通动脉的作用,提升桐城市接受合肥经济圈的转移和辐射的能力,承接优质产业转移,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产业集聚现象的形成,促进桐城市经济的新一轮的发展。 (三)扩展产业支撑,增强接受合肥经济圈辐射能力
桐城市產业主要包括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行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完善。在工业上,桐城市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合理的分工,共享优质资源,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农业上,桐城市要一切从实地出发,综合本市的具体情况,保持种植业和养殖业平稳的增长速度;在服务业方面要努力促进餐饮业、文化产业等服务业企业释放新的活力,迸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桐城市扩展产业支撑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接受合肥经济圈辐射的能力,而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间的友好合作,避免产业间的激烈竞争。
(四)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桐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春晚赵薇的一曲“六尺巷”在全国各地唱响,更是给桐城市带来了一个崛起的巨大机遇。桐城市可以充分依托“桐城派”、六尺巷、文庙、嬉子湖风景区和孔城老街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文化路线,形成特色的文化旅游市场,做大做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争取打造成合肥经济圈的后花园。
参考文献
[1] 马荣华,尹亚红. 政府促进产业融合的绩效研究——以广东中山为例[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6(02).
[2] 李罗力. “经济圈”与中国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J]. 开放导报. 2010(04).
[3] 陈婷婷,栾敬东. 合肥经济圈产业整合发展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04).
[4] 郑军,刘复友. 合肥经济圈空间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J]. 池州学院学报. 2015(03).
[5] 孙艳. 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
[6] 潘章勇,张先锋. 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1(02).
[7] 蒋晓岚,孔令刚,储昭斌.基于中部比较的合肥经济圈发展与演进趋势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3] 孔向阳,王予安,高晓光,欧浩军,汪名旵.合肥经济圈提速前行[J]. 决策. 2010(Z1).
[8] 王峰玉,郑军. 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探索[J]. 小城镇建设. 2012(02).
[9] 十年巨变 共创辉煌 望城经济开发区发展纪实[J]. 新湘评论. 2011(03).
作者简介:黄欢(1993——)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