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尊重”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尊重教育”也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和拓展延伸。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师想要切实有效地实行德育教育,就要将“尊重教育”纳入其中。在各种尊重教育活动中,让学生获得道德情感认知的深化,由此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根深蒂固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基于此点,探究和分析了小学德育中尊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教师有效地展开德育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 ;尊重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036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值得被尊重,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践行“尊重教育”的理念。在尊重教育中,教师应该呵护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并且以此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蓝本,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指导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但是,目前在小学尊重教育方面,其实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尊重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德育教育偏向边缘化,德育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学德育中尊重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师对于小学德育教育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理论依据,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输送,但是基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特征,无法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和内化,进而无法明白尊重教育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言传身教,教师以实际的行为教导小学生如何在生活实际中保持道德,践行尊重教育。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以身作则,他们很多时候无法克制自己,甚至忘记了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身份,遗忘了“尊重教育”的理念,对学生实行打骂教育,更甚者会侮辱学生的人格,还会出现“暴力事件”,完全忽略了学生已经是一个鲜活的“人”。他们在教育中以“教育者”自居,灌输“尊重教育”的理念,但是言传却不身教,致使学生也无法践行“尊重教育”的理念。这一种尊重教育理论与尊重实践相脱离的教育模式,不仅无法加强学生对“尊重”知识的认知,也无法让学生将“尊重”融入进自身的生活实践中,继而也无法促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加强小学德育中尊重教育的有效举措
1、教师要尊重學生的个性,言传身教
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是对学生实行尊重教育的灯塔和引导者。因此,教师不管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理解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性,言传身教,努力践行尊重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对于一些上课不听话,爱打闹讲话的学生,教师不应该进行大声地呵斥,甚至对学生的人格进行侮辱和讽刺,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让他们对学校以及教师产生抵触、排斥心理,还会对班上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让他们有意识地排挤这些被老师训斥的同学,更甚至会造成“校园欺凌”的恶行,给这些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爱护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近距离地沟通,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用心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引领,让他们从心底树立“尊重”的理念,践行于实际。
2、开展尊重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对学生德行的教育,是要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为了切实落实尊重教育,应该积极地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积极开展以“尊重”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化尊重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的驱使下,让学生充分地尊重老师,改正“目无尊长”的陋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友爱互助,对身边的同学充满爱心,帮助弱势群体,消除“校园欺凌”的现象。在这种宽松、和谐、博爱的校园环境中,使得学生不断地得到德育理念的熏陶,从而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浓厚的互相尊重、和谐友爱的校园风气,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结语
总之,在德育教育中切实践行尊重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有效地改进尊重教育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切实贯彻尊重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释放他们的天性,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爱护和信任,凸显德育教育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应该践行“立德树人”的准则,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品德,去感化教育学生,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尊重教育”的含义。在教育过程中,使得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以此来树立尊重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为今后个人素养的培育奠定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杰贤. 尊重高于爱——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学[C]. .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88.
[2]任小艾.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尊重教育──访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J].人民教育,2000(06):25-26.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 ;尊重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8-036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值得被尊重,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践行“尊重教育”的理念。在尊重教育中,教师应该呵护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并且以此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蓝本,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指导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但是,目前在小学尊重教育方面,其实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尊重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德育教育偏向边缘化,德育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学德育中尊重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师对于小学德育教育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理论依据,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输送,但是基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特征,无法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和内化,进而无法明白尊重教育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言传身教,教师以实际的行为教导小学生如何在生活实际中保持道德,践行尊重教育。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以身作则,他们很多时候无法克制自己,甚至忘记了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身份,遗忘了“尊重教育”的理念,对学生实行打骂教育,更甚者会侮辱学生的人格,还会出现“暴力事件”,完全忽略了学生已经是一个鲜活的“人”。他们在教育中以“教育者”自居,灌输“尊重教育”的理念,但是言传却不身教,致使学生也无法践行“尊重教育”的理念。这一种尊重教育理论与尊重实践相脱离的教育模式,不仅无法加强学生对“尊重”知识的认知,也无法让学生将“尊重”融入进自身的生活实践中,继而也无法促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加强小学德育中尊重教育的有效举措
1、教师要尊重學生的个性,言传身教
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是对学生实行尊重教育的灯塔和引导者。因此,教师不管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理解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性,言传身教,努力践行尊重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对于一些上课不听话,爱打闹讲话的学生,教师不应该进行大声地呵斥,甚至对学生的人格进行侮辱和讽刺,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让他们对学校以及教师产生抵触、排斥心理,还会对班上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让他们有意识地排挤这些被老师训斥的同学,更甚至会造成“校园欺凌”的恶行,给这些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爱护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近距离地沟通,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用心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引领,让他们从心底树立“尊重”的理念,践行于实际。
2、开展尊重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对学生德行的教育,是要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为了切实落实尊重教育,应该积极地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积极开展以“尊重”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化尊重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的驱使下,让学生充分地尊重老师,改正“目无尊长”的陋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友爱互助,对身边的同学充满爱心,帮助弱势群体,消除“校园欺凌”的现象。在这种宽松、和谐、博爱的校园环境中,使得学生不断地得到德育理念的熏陶,从而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浓厚的互相尊重、和谐友爱的校园风气,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结语
总之,在德育教育中切实践行尊重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有效地改进尊重教育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切实贯彻尊重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释放他们的天性,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爱护和信任,凸显德育教育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应该践行“立德树人”的准则,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品德,去感化教育学生,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尊重教育”的含义。在教育过程中,使得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以此来树立尊重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为今后个人素养的培育奠定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杰贤. 尊重高于爱——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学[C]. .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88.
[2]任小艾.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尊重教育──访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J].人民教育,2000(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