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09年底,在完成了第十二期的最后一块石头的调色和最后一段文字的校对后,编辑们才稍稍松了口气。一直期待着的与石友们真诚互动的工作在保证杂志顺利刊出的前提下终于可以全面开展了。
我们汇总整理出一份读者意见调查表,随着2009年12期杂志一起发出。
新年伊始,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更怀着期许与惶恐的心情,期盼着读者的反馈。一封、两封、十封、百封,意见表如雪片般蜂拥而至。每接到一封,我们的心中都会涌动一阵暖流,怀着感恩的心仔细阅读,牢记所有的批评与鼓励,讨论所有的意见与建议。此时,读者、石友与我们的心通过杂志已紧紧联系在一起。感激之余,我们特将读者意见分类、建档,并刊出部分内容,一起分享,一同为杂志发展得更好、更强而热烈讨论。
洛阳曹站峰先生建议在河南增建通联站,更细心地推荐了各地站长的人选;泉州吴树成先生附信一封全面详述了推广《中华奇石》的个人想法与点子;广州刘伟先生要求开通更多销售渠道与邮寄方式。
《中华奇石》:发行量是杂志的生命线,我们一直力求做到更快、更准的投递,最方便、最直接的订阅。我们首先选择全国邮局作为最大发行代理,顶着资金周转的压力花重金在各地邮局的《邮发报刊目录》上做大幅广告以扩大影响力,一是方便各地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订户,只要在当地邮局报出《中华奇石》的邮发代号74-39,便可直接订阅;二是保证在《中华奇石》上刊登石头的广大石友的利益,为他们的石头寻找尽可能多的观众与买家。其次,我们与发行公司合作、在各地建立通联站,新年之际已新增通联站20个。对于建立通联站我们采取两方自愿,重点支持。曹站峰先生推荐的人选,我们一定会一一联系,希望河南乃至全国更多的读者、石友能熟悉、喜爱《中华奇石》。2010年的发行工作计划之一和吴树成先生的意见不谋而合:多跑展会、石店,联络石商,推广杂志。影响邮寄速度的原因有多种,读者不能及时收到杂志,虽然多因投递方工作的失误,我们仍再次诚恳道歉,并将继续为读者能最快收到杂志而努力。
在众多的问卷中,增加成交案例、买卖行情、拍卖等市场内容的呼声最高。阿勒泰房学军先生提议开设《奇石销售》专栏;石河子张建标先生提供了当地小市场的情况;商丘高旗先生道出去福建难寻九龙璧市场的苦恼。
《中华奇石》:市场确实是《中华奇石》需要提高的部分,2010年我们已专门开设了“市场”栏目来提供此类信息,其中包括“经典案例”、“买卖过招”、“走马观市”、“交流平台”等版块。希望通过追踪“经典案例”,介绍一些精品石的易主过程及交易情况,为读者、石友一些启发;“买卖过招”则是为初入石市的石友们收集、提供一些真实、实用的小经验、小技巧,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快速熟悉奇石买卖;“走马观市”亲自带领读者到各地小石市逛一逛,为大家介绍买石好去处;在“交流平台”石友尽可以以最实惠的方式刊出想出手的石头或是登出求购奇石的相关信息。总之,我们会尽量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为大家搭建一个更为广阔自由的交流平台。
石家庄李守杰先生很想看到介绍“太湖石”的文章;辽宁凌源米铁成先生希望更多的介绍台湾奇石和东北的石种。河北任丘马军民先生对2009年12期刊登的涪江石感到陌生,提议“冷门”石种可以附登简介。
《中华奇石》:我们介绍石种的目的,是希望石界能够更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也希望能够为石友寻石探宝提供一些帮助。介绍石种文章要求有较强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我们会甄选刊登,力求新老石种并重,尽量避免一知半解或拾人牙慧。2010年杂志改版,《观点》(原《石话实说》)栏目开辟“石种介绍”,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即是对传统、经典石种的总结。我们已推出了大化、戈壁等石种,太湖石亦在计划之中。关于台湾奇石,不管是玫瑰石、金瓜石、梨皮石,还是新出的铁钉石、梅花玉等,杂志之《海峡两岸》(原《石之艺术》)栏目往期都有涉猎。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第三期起,该栏目将以系列方式重点介绍台湾石种,敬请关注。
关于各地新涌现的或石友不甚熟悉的“冷门”石种,编辑们一直在想办法让它们“火”起来。前期我们已经刊登过东北松花石(2008·12)、河北奇石系列等文章,今后仍将关注“冷门”,希望以此对地区石种的推动作出贡献。我们也特别欢迎读者为我们提供此类稿件。从未介绍过的石种,只要详尽、全面,我们都会择期刊登,这是杂志一贯的思路。期待您和喜欢奇石、关注杂志成长的朋友们一起,搜罗天下,争取让“冷门”不再“冷”。这也是石界的一大幸事。
来宾兰智先生提出北方石种刊登偏多。
《中华奇石》:我们希望赏石文化能够包容、开放的发展,形成没有地域之分,没有石种偏见的良性循环。中华大地丰富的奇石资源各有千秋,我们尽力完整呈现,也许偶尔难免顾此失彼。您手里的石头,只要是美的,都希望您提供给我们,与石友共享。
阳春梁闪光先生建议对刊登的奇石设置“门槛”,不能有人出钱就给登;洛阳朱五文先生建议杂志门槛能够降低,接受一些“下里巴人”。
《中华奇石》:杂志的受众群体不一样,大家的赏石理念、审美角度因环境、阅历等难免出现分歧。我们希望介绍更多、更新的奇石来尽量满足所有石友的要求。并且,在尊重办刊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严格地把关。
长沙王永先生建议赏析文章既要防止看不透、道不明,又要防止离题;阳春梁远兴先生提出意见:赏析文章过于文雅,难以理解。
《中华奇石》:作为编辑,常常在为如何写好赏析文章而费尽心机,我们也常常请教石界前辈大家和有经验的石友。但我们深知奇石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同时它又是见仁见智的,不止于一门学科、一个门派,所以我们仍将认真的求教,向地质工作者学矿物学,向艺术家学美学,向每一位石友学经验,力争不断提高赏石水平,锤炼文字能力,以我们的知识、热诚和责任心赢得杂志的进步和大家的赞同。
汕头郭文锐先生建议把每期目录刊登在《中华奇石》杂志社网站上;青岛刘正喜先生提出,是否能增加引导读者“一石多看”的内容。
《中华奇石》:郭先生的提议特别好,这样能让一些石友在网站上便捷地了解每期内容,提供阅读向导,从第四期开始我们会把每期的目录刊登在网站上,希望石友关注我们的网站!对于刘先生的问题,我们认为,一石真正能够多看是很极端的特例。石友们常说的“读石”,正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看石,最终选出每块石头的最佳观赏面,确立最佳的欣赏主题。当然,如何利用平面媒体的特性,探讨一块具体石头的欣赏之道,我们还需好好研究,并多听取读者意见。
上海83岁高龄的朱锦成先生在意见表中祝福《中华奇石》发行量再攀新高,并指导我们:杂志不仅要创新更要创优……
《中华奇石》:我们会谨记朱老先生的教导,不断创新,努力创优。祝福朱老先生健康长寿。
2010年,中华奇石已经全面改版并增容,内容囊括了之前杂志“照顾不周”的地方,请读者、石友们继续为《中华奇石》把脉,我们会一直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2009年底,在完成了第十二期的最后一块石头的调色和最后一段文字的校对后,编辑们才稍稍松了口气。一直期待着的与石友们真诚互动的工作在保证杂志顺利刊出的前提下终于可以全面开展了。
我们汇总整理出一份读者意见调查表,随着2009年12期杂志一起发出。
新年伊始,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更怀着期许与惶恐的心情,期盼着读者的反馈。一封、两封、十封、百封,意见表如雪片般蜂拥而至。每接到一封,我们的心中都会涌动一阵暖流,怀着感恩的心仔细阅读,牢记所有的批评与鼓励,讨论所有的意见与建议。此时,读者、石友与我们的心通过杂志已紧紧联系在一起。感激之余,我们特将读者意见分类、建档,并刊出部分内容,一起分享,一同为杂志发展得更好、更强而热烈讨论。
洛阳曹站峰先生建议在河南增建通联站,更细心地推荐了各地站长的人选;泉州吴树成先生附信一封全面详述了推广《中华奇石》的个人想法与点子;广州刘伟先生要求开通更多销售渠道与邮寄方式。
《中华奇石》:发行量是杂志的生命线,我们一直力求做到更快、更准的投递,最方便、最直接的订阅。我们首先选择全国邮局作为最大发行代理,顶着资金周转的压力花重金在各地邮局的《邮发报刊目录》上做大幅广告以扩大影响力,一是方便各地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订户,只要在当地邮局报出《中华奇石》的邮发代号74-39,便可直接订阅;二是保证在《中华奇石》上刊登石头的广大石友的利益,为他们的石头寻找尽可能多的观众与买家。其次,我们与发行公司合作、在各地建立通联站,新年之际已新增通联站20个。对于建立通联站我们采取两方自愿,重点支持。曹站峰先生推荐的人选,我们一定会一一联系,希望河南乃至全国更多的读者、石友能熟悉、喜爱《中华奇石》。2010年的发行工作计划之一和吴树成先生的意见不谋而合:多跑展会、石店,联络石商,推广杂志。影响邮寄速度的原因有多种,读者不能及时收到杂志,虽然多因投递方工作的失误,我们仍再次诚恳道歉,并将继续为读者能最快收到杂志而努力。
在众多的问卷中,增加成交案例、买卖行情、拍卖等市场内容的呼声最高。阿勒泰房学军先生提议开设《奇石销售》专栏;石河子张建标先生提供了当地小市场的情况;商丘高旗先生道出去福建难寻九龙璧市场的苦恼。
《中华奇石》:市场确实是《中华奇石》需要提高的部分,2010年我们已专门开设了“市场”栏目来提供此类信息,其中包括“经典案例”、“买卖过招”、“走马观市”、“交流平台”等版块。希望通过追踪“经典案例”,介绍一些精品石的易主过程及交易情况,为读者、石友一些启发;“买卖过招”则是为初入石市的石友们收集、提供一些真实、实用的小经验、小技巧,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快速熟悉奇石买卖;“走马观市”亲自带领读者到各地小石市逛一逛,为大家介绍买石好去处;在“交流平台”石友尽可以以最实惠的方式刊出想出手的石头或是登出求购奇石的相关信息。总之,我们会尽量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为大家搭建一个更为广阔自由的交流平台。
石家庄李守杰先生很想看到介绍“太湖石”的文章;辽宁凌源米铁成先生希望更多的介绍台湾奇石和东北的石种。河北任丘马军民先生对2009年12期刊登的涪江石感到陌生,提议“冷门”石种可以附登简介。
《中华奇石》:我们介绍石种的目的,是希望石界能够更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也希望能够为石友寻石探宝提供一些帮助。介绍石种文章要求有较强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我们会甄选刊登,力求新老石种并重,尽量避免一知半解或拾人牙慧。2010年杂志改版,《观点》(原《石话实说》)栏目开辟“石种介绍”,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即是对传统、经典石种的总结。我们已推出了大化、戈壁等石种,太湖石亦在计划之中。关于台湾奇石,不管是玫瑰石、金瓜石、梨皮石,还是新出的铁钉石、梅花玉等,杂志之《海峡两岸》(原《石之艺术》)栏目往期都有涉猎。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第三期起,该栏目将以系列方式重点介绍台湾石种,敬请关注。
关于各地新涌现的或石友不甚熟悉的“冷门”石种,编辑们一直在想办法让它们“火”起来。前期我们已经刊登过东北松花石(2008·12)、河北奇石系列等文章,今后仍将关注“冷门”,希望以此对地区石种的推动作出贡献。我们也特别欢迎读者为我们提供此类稿件。从未介绍过的石种,只要详尽、全面,我们都会择期刊登,这是杂志一贯的思路。期待您和喜欢奇石、关注杂志成长的朋友们一起,搜罗天下,争取让“冷门”不再“冷”。这也是石界的一大幸事。
来宾兰智先生提出北方石种刊登偏多。
《中华奇石》:我们希望赏石文化能够包容、开放的发展,形成没有地域之分,没有石种偏见的良性循环。中华大地丰富的奇石资源各有千秋,我们尽力完整呈现,也许偶尔难免顾此失彼。您手里的石头,只要是美的,都希望您提供给我们,与石友共享。
阳春梁闪光先生建议对刊登的奇石设置“门槛”,不能有人出钱就给登;洛阳朱五文先生建议杂志门槛能够降低,接受一些“下里巴人”。
《中华奇石》:杂志的受众群体不一样,大家的赏石理念、审美角度因环境、阅历等难免出现分歧。我们希望介绍更多、更新的奇石来尽量满足所有石友的要求。并且,在尊重办刊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严格地把关。
长沙王永先生建议赏析文章既要防止看不透、道不明,又要防止离题;阳春梁远兴先生提出意见:赏析文章过于文雅,难以理解。
《中华奇石》:作为编辑,常常在为如何写好赏析文章而费尽心机,我们也常常请教石界前辈大家和有经验的石友。但我们深知奇石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同时它又是见仁见智的,不止于一门学科、一个门派,所以我们仍将认真的求教,向地质工作者学矿物学,向艺术家学美学,向每一位石友学经验,力争不断提高赏石水平,锤炼文字能力,以我们的知识、热诚和责任心赢得杂志的进步和大家的赞同。
汕头郭文锐先生建议把每期目录刊登在《中华奇石》杂志社网站上;青岛刘正喜先生提出,是否能增加引导读者“一石多看”的内容。
《中华奇石》:郭先生的提议特别好,这样能让一些石友在网站上便捷地了解每期内容,提供阅读向导,从第四期开始我们会把每期的目录刊登在网站上,希望石友关注我们的网站!对于刘先生的问题,我们认为,一石真正能够多看是很极端的特例。石友们常说的“读石”,正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看石,最终选出每块石头的最佳观赏面,确立最佳的欣赏主题。当然,如何利用平面媒体的特性,探讨一块具体石头的欣赏之道,我们还需好好研究,并多听取读者意见。
上海83岁高龄的朱锦成先生在意见表中祝福《中华奇石》发行量再攀新高,并指导我们:杂志不仅要创新更要创优……
《中华奇石》:我们会谨记朱老先生的教导,不断创新,努力创优。祝福朱老先生健康长寿。
2010年,中华奇石已经全面改版并增容,内容囊括了之前杂志“照顾不周”的地方,请读者、石友们继续为《中华奇石》把脉,我们会一直努力,争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