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漫忆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ental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王小波有一本书叫《沉默的大多数》。在高中,我便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个。
  我是在沉默中度过那三年的。三年里,痛苦如山峦叠嶂;茫然则如影随形。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那段生活,我会麻利而笃定地选择黑色。而如果有人问我,“让你再回高中,你愿意吗?”我肯定会在问话人那个“吗”字结束前,不无同情地给他一耳光,并且质问:“你应该到监狱门口问那些刚刑满出来的人,他们愿意回去吗?”
  是的,那是一段坐牢式的生活。
  每天,早晨五点半便尿急式似的跑到教室里报到。报到时,老班必定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地站在讲台前,仿佛君临天下。当听到读书声润如细雨时,便用一种狠毒很暴力的眼光横扫坐在下面的我们,好像我们脸上有学校拖欠他的三个月粮饷,或者当日的七位数头奖号码隐藏在我们横七竖八的头发上似的。总之,在他扫视一个周期后,教室里的读书声能把校门口街道一侧小贩耳朵里那只为躲避“噪音”而自以为钻进“防空洞”就万事大吉的蚊子震傻。甚至,七荤八素之后当场阵亡!
   早读共两节课,第一节课课间是我们“用餐”时间。之后,第二节早读开始。这节课比前节课占了天时和人和,一则太阳初升会给我们一种自己也将如太阳一般获得新生的感觉;二则汤足饭饱之时,气力充足,读起书来便也就昏天暗地。且又声质各异,粗细有别,在空气中糜和之后,不顾一切地往一只只耳朵里突击,鬼哭狼嚎,阵势非凡。不在现场的,第一反应多半是哪儿哪儿又死人了,看那孝子贤孙在可劲儿哭嚎呢!
   早读之后,是密集的四节正课。之后是放午学,用餐,紧接着又是密集的四节正课。正课就像是明媒正娶的太太,总没小妾那般博得相公的厚爱。我最讨厌的也是正课。
  基于已经有了两节早读,每科老师上课前便先提一些问题考验学生。倘使是英语课,则不止于提问,还要被叫到黑板前默写单词短语,而每个人都有被点到的危险。所以,在点名之前,全班人都是深埋着头,像犯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似的。坐前排的人,心里固然怨恨没个遮掩;自第二排开始,也都是怨声载道,痛骂前排个头太小,不足以遮掩自己伟岸的身体。待点过名字,被点到的人一准愁眉苦脸,女生则多半小脸涨红,像刚偷偷啜了几口二锅头。没点到的呢,尽管后背已是冷汗湿衣,前胸却竖挺,装出一副不在乎的表情,或者拿一双哀怨的眼神抛向老师,责怪不点他上。而当老师察觉到他的哀怨,不无遗憾地告诉他这节课没时间展示时,他听了必然更加哀怨。哀怨到老师心软,来一句“反正两节课连上,下节课点你便是!”他能吓得腿软筋缩。
  正课一完,一天的内容则所剩无几。晚自习是最后的折磨,胆大的学生,便装病告假,而那些胆小的学生则老老实实待在教室。所谓“自修”,即自我修炼和保养。疲惫了一天,总得抽出点时间犒劳自个儿,最好最常见的方式是补一小觉。有人精力特别旺盛,睡不着,睡不着他也会眯着。当然,霉运当头的时候,经常会碰到热心教育事业的老师,动不动就来给学生“开个小灶”,补点荤腥。所谓荤腥,即当日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和重点。这种时候,我们就只能静等机会。机会也总会光顾我们这些可怜的人。比如,当老师一不小心打个喷嚏,我们便哄堂嘿嘿或哈哈大笑,尽情暴露自己,直到老师翻脸,摔书夺门而去。
   上面的生活我样样经历过。但我自己,因为早就被盖棺定论,斥为“邪里邪气”之流,根本无心学习,也懒得上进。事后,我曾总结那时的生活为:高一,躲在梦里;高二,下床溜达——别人以为我醒了,其实我在梦游;高三,大梦初醒,痛下功夫;终于老天照顾,幸运地搭上去大学的末班车。
   读高中,我庆幸自己“邪里邪气”之余,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思考。我在前面说过,高中生活在我是一种痛苦的和茫然的黑色的和监狱式的生活,我再也不愿回到那种生活中去。事实上,我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迷茫,才是那时导致我痛苦的根由。现在,我对那段生活是理解的。毕竟,那是一段我们终将走过的岁月!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去高三发文学社社刊《五彩螺》的订单,看到大批大批的高三同学背着书包离开教室,于是问我在高三的姐姐,她说是自主学习,大家去图书馆了。站在高三的人流中,我感觉有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或者说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仿佛心中有种催化剂,加速血液循环,一种明快的动力冲上头顶。这算是提前感受高三吧。  正是因为去了高三发订单,使我混沌的头脑一下子清醒许多。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去感受一下高三的氛围,就像初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