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能叫时间回流,纠正错误、追回错失,我想退回到三年前的西班牙,拍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那会儿。
确切地说,是拍摄刚结束那会儿,作为节目旅行顾问的我无事一身轻,开始了西班牙自由行。我给自己设计了一条周游西班牙线路,从西北角圣地亚哥开始,最后结束在东海岸的巴塞罗那。此行重点落在“花少”一度备选但后来放弃的拍摄点托莱多,我想去那儿看“希腊人”。
“希腊人”,就是出生在希腊的16、17世纪大画家多梅尼克·特奥托科波洛斯,在西班牙古都托莱多度过大半生,西班牙人习惯以外号称呼他“埃尔·格列柯”(El Greco),意思是“希腊人”。2014年恰逢“希腊人”逝世四百周年,“花少”在西班牙拍摄时托莱多正举办“托莱多的希腊人”画展,这是四百年一遇的大祭啊,我作为“希腊人”的铁粉无论如何都不想错过。
最早见到“希腊人”真迹应该是在1993年,暑假里到过纽约、伦敦、巴黎和马德里,即使忽略了大都会博物馆那幅梦幻般的《托莱多全景图》,也不可能漏掉普拉多博物馆满满两大展厅的“希腊人”作品。但正如美妙乐曲灌进乐盲耳朵必然左耳进右耳出,1993年我的眼睛还太年轻,对“希腊人”视而不见,要等到1998年的旧金山才不再是“睁眼瞎”。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过,她困在美国心情沮丧时就去哈特福德美术馆看皮拉内西的罗马蚀刻画。1998年我住在旧金山,有过一段内外交困时期,偶然发现旧金山荣军院美术馆的两幅“希腊人”画作似乎别有深意,一次次地被某种神秘力量吸引,徒步穿过半个旧金山去荣军院看他的《施洗约翰图》和《沉思中的圣方济》,像尤瑟纳尔去拜访皮拉内西的画一样。
这种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当时无法参透。后来的十几年里,在更多的城市与“希腊人”面对面,渐渐知道它大概是所谓的“现代性”,以及一种幻想空间。真奇怪,从一个文艺复兴已经过去而巴洛克时代还未到来、什么流派都不是、哪儿都不靠、基本上只画宗教题材的古人身上,我感触到有关“当下”“存在”“自我”的问题,感触到共鸣和同理心。也许我爱的不只是画中人拉长扭曲的身躯、色彩艳异的衣袍或是一贯的忏悔主题和对肉身欲望的反思,还有作者的边缘性:“希腊人在西班牙”这一生存和创作处境本身就非常得边缘。
艺术家离世后,他的作品就成了他的化身。像音乐和文学是符号艺术,作曲家和作家就活在音符和文字中。艺术家和他们不同。艺术品是“六根不净”的东西,终需依赖其“肉身”而“物理”地存于世间,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地理”地存于世间。比如“希腊人”,看到他的畫,我不能不想到它们所在的不同的城市。一个完整的“希腊人”(不是画家“希腊人”,是作为一组艺术品集合的“希腊人”)需要用多个不同的地方才能描述,这跟我等现代人碎片式的生存是多么相似。
我愿意“地毯式”地看遍“希腊人”的真迹,这意味着大量的旅行:除了托莱多和马德里,“希腊人”的作品还散落在纽约、费城、华盛顿、圣路易斯、堪萨斯城、蒙特利尔、哥本哈根、巴黎、雅典、锡罗斯岛、布达佩斯、罗马、摩德纳、那不勒斯、帕尔马、伦敦、格拉斯哥、成尔特郡、圣彼得堡、日内瓦等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里,走遍这些地方,也是一大工程了。
那么,四百年一遇的意思是说,2014年托莱多举办的那次“希腊人”大展借调了来自上述二十几座城市的几十幅“希腊人”画作,等于让纽约等二十几座城市一次性汇聚于托莱多,变成一个“希腊人”主题公园。
满打满算,以为可以轻取托莱多,却没想到犯了一个让我耻笑自己的低级错误:原来,世界上同我一样迷恋“希腊人”的粉丝不在少数,主题公园一票难求,而我忘记提前在网上预订门票,人到托莱多才发现当天以及第二天、第三天直到第六天的票都已被抢光。
只能含恨看着走出展馆的人们的眼睛——那些眼睛看到了我看不到的“希腊人”。然而,我犯的最大错误还不只是忘记预订。
如果可以把时间倒回三年前,我会当即预订第七天或第八天、第九天……的画展门票,改变行程,重返托莱多。更低级的错误是轻易放弃。放弃了一个四百年一遇的机会。
然后,只能老老实实地用旅行来补救了:去雅典看“希腊人”,去圣彼得堡看“希腊人”,去日内瓦、那不勒斯……去一切收藏了“希腊人”作品的城市,逐一用旅行来弥补。
确切地说,是拍摄刚结束那会儿,作为节目旅行顾问的我无事一身轻,开始了西班牙自由行。我给自己设计了一条周游西班牙线路,从西北角圣地亚哥开始,最后结束在东海岸的巴塞罗那。此行重点落在“花少”一度备选但后来放弃的拍摄点托莱多,我想去那儿看“希腊人”。
“希腊人”,就是出生在希腊的16、17世纪大画家多梅尼克·特奥托科波洛斯,在西班牙古都托莱多度过大半生,西班牙人习惯以外号称呼他“埃尔·格列柯”(El Greco),意思是“希腊人”。2014年恰逢“希腊人”逝世四百周年,“花少”在西班牙拍摄时托莱多正举办“托莱多的希腊人”画展,这是四百年一遇的大祭啊,我作为“希腊人”的铁粉无论如何都不想错过。
最早见到“希腊人”真迹应该是在1993年,暑假里到过纽约、伦敦、巴黎和马德里,即使忽略了大都会博物馆那幅梦幻般的《托莱多全景图》,也不可能漏掉普拉多博物馆满满两大展厅的“希腊人”作品。但正如美妙乐曲灌进乐盲耳朵必然左耳进右耳出,1993年我的眼睛还太年轻,对“希腊人”视而不见,要等到1998年的旧金山才不再是“睁眼瞎”。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过,她困在美国心情沮丧时就去哈特福德美术馆看皮拉内西的罗马蚀刻画。1998年我住在旧金山,有过一段内外交困时期,偶然发现旧金山荣军院美术馆的两幅“希腊人”画作似乎别有深意,一次次地被某种神秘力量吸引,徒步穿过半个旧金山去荣军院看他的《施洗约翰图》和《沉思中的圣方济》,像尤瑟纳尔去拜访皮拉内西的画一样。
这种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当时无法参透。后来的十几年里,在更多的城市与“希腊人”面对面,渐渐知道它大概是所谓的“现代性”,以及一种幻想空间。真奇怪,从一个文艺复兴已经过去而巴洛克时代还未到来、什么流派都不是、哪儿都不靠、基本上只画宗教题材的古人身上,我感触到有关“当下”“存在”“自我”的问题,感触到共鸣和同理心。也许我爱的不只是画中人拉长扭曲的身躯、色彩艳异的衣袍或是一贯的忏悔主题和对肉身欲望的反思,还有作者的边缘性:“希腊人在西班牙”这一生存和创作处境本身就非常得边缘。
艺术家离世后,他的作品就成了他的化身。像音乐和文学是符号艺术,作曲家和作家就活在音符和文字中。艺术家和他们不同。艺术品是“六根不净”的东西,终需依赖其“肉身”而“物理”地存于世间,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地理”地存于世间。比如“希腊人”,看到他的畫,我不能不想到它们所在的不同的城市。一个完整的“希腊人”(不是画家“希腊人”,是作为一组艺术品集合的“希腊人”)需要用多个不同的地方才能描述,这跟我等现代人碎片式的生存是多么相似。
我愿意“地毯式”地看遍“希腊人”的真迹,这意味着大量的旅行:除了托莱多和马德里,“希腊人”的作品还散落在纽约、费城、华盛顿、圣路易斯、堪萨斯城、蒙特利尔、哥本哈根、巴黎、雅典、锡罗斯岛、布达佩斯、罗马、摩德纳、那不勒斯、帕尔马、伦敦、格拉斯哥、成尔特郡、圣彼得堡、日内瓦等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里,走遍这些地方,也是一大工程了。
那么,四百年一遇的意思是说,2014年托莱多举办的那次“希腊人”大展借调了来自上述二十几座城市的几十幅“希腊人”画作,等于让纽约等二十几座城市一次性汇聚于托莱多,变成一个“希腊人”主题公园。
满打满算,以为可以轻取托莱多,却没想到犯了一个让我耻笑自己的低级错误:原来,世界上同我一样迷恋“希腊人”的粉丝不在少数,主题公园一票难求,而我忘记提前在网上预订门票,人到托莱多才发现当天以及第二天、第三天直到第六天的票都已被抢光。
只能含恨看着走出展馆的人们的眼睛——那些眼睛看到了我看不到的“希腊人”。然而,我犯的最大错误还不只是忘记预订。
如果可以把时间倒回三年前,我会当即预订第七天或第八天、第九天……的画展门票,改变行程,重返托莱多。更低级的错误是轻易放弃。放弃了一个四百年一遇的机会。
然后,只能老老实实地用旅行来补救了:去雅典看“希腊人”,去圣彼得堡看“希腊人”,去日内瓦、那不勒斯……去一切收藏了“希腊人”作品的城市,逐一用旅行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