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状况,培养多边合作交流能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取得“共生效应”,产生1 1>2的良好效果。
一、合作学习的“共生效应”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合作学习是激活课堂教学的一着妙棋,它创设了一种以异质小组(异质小组通常由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学生组成)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学习探究任务的达成为目标,由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新颖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异质小组成员聚合在一起,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思维的碰撞,取得共识。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参加合作学习的学生,其平均成绩高于不参加者的79%;在需要长期努力的事业中,合作奋斗者的成功率在80%以上,而孤军作战者的成功率只有5%。良好的 “共生效应”,正是我们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机理与特征
1. 整体与分工
为了从整体上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分工。合作学习通常就是以小组活动为组织形式进行的一种学习分工。典型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有着重大区别,如传统小组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合作学习小组则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小组人数以四人为佳,组合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依座位就近组合,依学生能力优化组合,依男女生比例搭配组合,依学号顺序自然组合,几个合作小组也可以组成一个合作大组。教师可经常变换小组形式,以组织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又使学生保持合作学习的新鲜感。
2. 角色与任务
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平台,完成教学任务才是目的。为此,首先要明确并推选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记录员、对外发言人、检查员等角色及其作用,如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和有一定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人员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记录员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问题、结果等情况记录下来,因此应选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又快的学生担任。对外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或老师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检查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所以应选择责任感强的学生担任。然后,教师发一个分工记录表给各组记录员,合作学习就可以开展了。
三、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引领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加强应变能力,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对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整合与引领。
1. 基本式
即以教师精讲和小组探讨相结合进行的合作学习。其具体流程为:教师出示问题,创设合作情境→学生独立思考,酝酿问题答案→学生合作交流(合作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交流、完善,教师巡视)→教师抽样展示(抽样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结论)→师生评价激励(学生自由发言评论,教师作出评价、进行奖励,结束教学)。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出示问题,创设合作情境”环节,它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教学“鸦片战争”时,笔者在放映了电影《虎门销烟》片段后,出示下列问题,创设合作情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鸦片战争的过程怎样?鸦片战争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由于问题得当,使此次合作学习顺利完成。
该方式侧重奖励优胜小组,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保障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运用基本式合作学习5~6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以保证学生之间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
2. 辩论式
该合作方式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如教学完三国历史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评价曹操”的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分成正、反两方,正方小组观点是:曹操是“能臣”,反方小组的观点是:曹操是“奸雄”。 辩论中,正方小组对外发言人认为,曹操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逐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利于该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有利于将来的国家统一,因此他是一个“能臣”。反方小组对外发言人发言认为,曹操参与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控制汉献帝,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率军南征时,决策上有许多失误,导致兵败赤壁;曹操参与军阀混战,加剧了社会动荡,给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灾难。最后,在辩论的基础上,笔者作了总结,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和一定的史料相结合,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历史人物,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辩论,有益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
3. 拼盘式
拼盘式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之后,先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由各小组学生分别负责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再将各小组中负责同一学习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分别组成几个“专家组”,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最后,全体学生重新回到原先的小组,分别就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学习内容与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
如教学“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有关长江的各方面材料。根据搜集方式的不同,事先把学生分成了几组,分头查寻。如查阅书刊的学生去图书室、阅览室,找到了与长江有关的许多古诗、《话说长江》的解说词,以及报纸上对长江的许多报道;上网查寻的学生,查到并下载了长江主流、支流的资料和有关的风光图片;访问调查组的学生,有的回家找来家人在三峡旅游的照片,并向家人甚至打电话向生活在上海、武汉、南京、重庆等长江沿岸城市的亲友了解长江的一些情况,然后回小组交流。这些活动拉近了学生与长江的距离,使学生对“母亲河”——长江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拼盘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特点在于,任务的关联性很强,学生间对彼此不同的学习内容很感兴趣,从而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教,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4. 竞赛式
该合作学习是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如办小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作业之一。开展办小报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如在教学“干旱的宝地——新疆”时,笔者组织各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办小报形式,比比谁对新疆的文化、特产等情况了解得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家庭藏书、报刊杂志、图书馆、网络、长者等都成为他们的调查对象和资料来源。最后,各小组把自己获得的资料整理成剪报或手抄报的形式,参与班级评比。由于合作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地做到了资源共享和对办报思路的有机整合,小组全体成员都获得了宝贵的成功体验。
一、合作学习的“共生效应”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合作学习是激活课堂教学的一着妙棋,它创设了一种以异质小组(异质小组通常由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学生组成)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学习探究任务的达成为目标,由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新颖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异质小组成员聚合在一起,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思维的碰撞,取得共识。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参加合作学习的学生,其平均成绩高于不参加者的79%;在需要长期努力的事业中,合作奋斗者的成功率在80%以上,而孤军作战者的成功率只有5%。良好的 “共生效应”,正是我们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机理与特征
1. 整体与分工
为了从整体上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分工。合作学习通常就是以小组活动为组织形式进行的一种学习分工。典型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有着重大区别,如传统小组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合作学习小组则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小组人数以四人为佳,组合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依座位就近组合,依学生能力优化组合,依男女生比例搭配组合,依学号顺序自然组合,几个合作小组也可以组成一个合作大组。教师可经常变换小组形式,以组织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又使学生保持合作学习的新鲜感。
2. 角色与任务
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平台,完成教学任务才是目的。为此,首先要明确并推选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记录员、对外发言人、检查员等角色及其作用,如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和有一定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人员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记录员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问题、结果等情况记录下来,因此应选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又快的学生担任。对外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或老师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检查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所以应选择责任感强的学生担任。然后,教师发一个分工记录表给各组记录员,合作学习就可以开展了。
三、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引领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加强应变能力,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对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整合与引领。
1. 基本式
即以教师精讲和小组探讨相结合进行的合作学习。其具体流程为:教师出示问题,创设合作情境→学生独立思考,酝酿问题答案→学生合作交流(合作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交流、完善,教师巡视)→教师抽样展示(抽样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结论)→师生评价激励(学生自由发言评论,教师作出评价、进行奖励,结束教学)。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出示问题,创设合作情境”环节,它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教学“鸦片战争”时,笔者在放映了电影《虎门销烟》片段后,出示下列问题,创设合作情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鸦片战争的过程怎样?鸦片战争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由于问题得当,使此次合作学习顺利完成。
该方式侧重奖励优胜小组,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保障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运用基本式合作学习5~6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以保证学生之间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
2. 辩论式
该合作方式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如教学完三国历史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评价曹操”的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分成正、反两方,正方小组观点是:曹操是“能臣”,反方小组的观点是:曹操是“奸雄”。 辩论中,正方小组对外发言人认为,曹操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逐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利于该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有利于将来的国家统一,因此他是一个“能臣”。反方小组对外发言人发言认为,曹操参与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控制汉献帝,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率军南征时,决策上有许多失误,导致兵败赤壁;曹操参与军阀混战,加剧了社会动荡,给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灾难。最后,在辩论的基础上,笔者作了总结,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和一定的史料相结合,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历史人物,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辩论,有益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
3. 拼盘式
拼盘式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之后,先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由各小组学生分别负责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再将各小组中负责同一学习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分别组成几个“专家组”,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最后,全体学生重新回到原先的小组,分别就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学习内容与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
如教学“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有关长江的各方面材料。根据搜集方式的不同,事先把学生分成了几组,分头查寻。如查阅书刊的学生去图书室、阅览室,找到了与长江有关的许多古诗、《话说长江》的解说词,以及报纸上对长江的许多报道;上网查寻的学生,查到并下载了长江主流、支流的资料和有关的风光图片;访问调查组的学生,有的回家找来家人在三峡旅游的照片,并向家人甚至打电话向生活在上海、武汉、南京、重庆等长江沿岸城市的亲友了解长江的一些情况,然后回小组交流。这些活动拉近了学生与长江的距离,使学生对“母亲河”——长江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拼盘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特点在于,任务的关联性很强,学生间对彼此不同的学习内容很感兴趣,从而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教,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4. 竞赛式
该合作学习是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如办小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作业之一。开展办小报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如在教学“干旱的宝地——新疆”时,笔者组织各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办小报形式,比比谁对新疆的文化、特产等情况了解得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家庭藏书、报刊杂志、图书馆、网络、长者等都成为他们的调查对象和资料来源。最后,各小组把自己获得的资料整理成剪报或手抄报的形式,参与班级评比。由于合作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地做到了资源共享和对办报思路的有机整合,小组全体成员都获得了宝贵的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