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襄汾县城往南,顺着悠悠南流的汾河穿过片片如繁星的红枣林,约行5公里,在一片丰腴的古代汾河沉积的滩地上,有一处蓝砖青瓦、环境优美、安静祥和的村庄,这就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丁村人”的故乡——丁村,东依塔山,西傍汾水,气候温和,盛产粮棉,绿树环绕,自古至今都是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地。
丁村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共5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68公顷。2008年以来,丁村“两委”着力打造最美旅游乡村,铺砌青石路1500平方米、硬化水泥路9000平方米,村内供电路灯、太阳能高杆灯、公厕、自来水供水、村民文化广场、健身休闲广场、沼气服务站、卫生室、垃圾拉运、污水集中处理站、农家书屋、电信网络、有线电视、视频监控等配套设施齐全;新栽植垂柳、国槐、冬青、香樟、桂花、木楦、月季、紫薇等多种绿化树木2786棵;铺设草坪15公顷,投入绿化资金120.3万元。丁村计划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园、经济发展产业园和特色农业园3个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集经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景点式旅游村,彰显独特的魅力。
丁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浑厚,有10万年前“丁村人”古迹,明清时期40座国家文物保护院落,几百年的古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村土布”,清代中期保留至今的丁村家戏、剪纸、面塑及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社火表演、送水孩儿节、送娘娘庙会等民间活动精彩异常。
如今的丁村,依托生态建设成果,逐步由农业、林果单一型产业向多层次、多链条产业发展,拥有大片的枣树、杨树林和牛、羊、兔、鸡、猪等农户庄园,与农家乐、生态观光等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红枣、苹果等生态经济贸易远近闻名;群众思想活跃,具有想致富、谋发展的吃苦精神和科技思维;产业纵深发展的基础逐渐巩固,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为全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先后获得“服务旅游开发先进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最美旅游村”称号。
丁村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共5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68公顷。2008年以来,丁村“两委”着力打造最美旅游乡村,铺砌青石路1500平方米、硬化水泥路9000平方米,村内供电路灯、太阳能高杆灯、公厕、自来水供水、村民文化广场、健身休闲广场、沼气服务站、卫生室、垃圾拉运、污水集中处理站、农家书屋、电信网络、有线电视、视频监控等配套设施齐全;新栽植垂柳、国槐、冬青、香樟、桂花、木楦、月季、紫薇等多种绿化树木2786棵;铺设草坪15公顷,投入绿化资金120.3万元。丁村计划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园、经济发展产业园和特色农业园3个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集经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景点式旅游村,彰显独特的魅力。
丁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浑厚,有10万年前“丁村人”古迹,明清时期40座国家文物保护院落,几百年的古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村土布”,清代中期保留至今的丁村家戏、剪纸、面塑及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社火表演、送水孩儿节、送娘娘庙会等民间活动精彩异常。
如今的丁村,依托生态建设成果,逐步由农业、林果单一型产业向多层次、多链条产业发展,拥有大片的枣树、杨树林和牛、羊、兔、鸡、猪等农户庄园,与农家乐、生态观光等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红枣、苹果等生态经济贸易远近闻名;群众思想活跃,具有想致富、谋发展的吃苦精神和科技思维;产业纵深发展的基础逐渐巩固,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为全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先后获得“服务旅游开发先进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最美旅游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