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美国遭遇中国因素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批评了美国政府在NMD问题上轻视中国立场的做法,建议在最终部署NMD之前,尽快与中国进行战略对话,找到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案。因为中国对美国开发NMD的目的心存凝虑,而且如果得不到中国的谅解,美国将会发现自己在军控,东北亚安全第一系列问题上将遇到麻烦,同时,因为中国首要国家目标是经济建设,双方达成妥协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
其他文献
期刊
世界经济正在加速一体化的进程,但中国经济一体化尚未真正形成,由于政府职能、国有企业机制转变还需努力,所以市场分割、地区壁垒、法制软化的状况一时尚难改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加入WTO在如何发展我国民族产业诸方面将会有观念撞击。怎样处理好引进吸收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战略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有待于观念创新、体制改革、企业、人才等方面机制再造。
“数码鸿沟”拉大了南北经济差距,突出了美国的一超地位,加剧了西方国家内部化,亚洲的“数码鸿沟”主要表现为亚洲与欧症状的信息化差距及区域内化,我国也面临“数码鸿沟”的严峻挑战,“数码鸿沟”总体不不利于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对信息化滞后的国家而言而严峻的挑战,但“数码鸿沟”客观上也提供了南北对话与合作的机会,西方国家高举缩小“数码鸿沟”的旗帜,有其特定用意和背景,但发展中国家可以因势利导,为已所用,加速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我国宜将消 除南北“数码鸿沟”问题的纳入建立国际政策经济新秩序,周边外交及国民经济和社
21世纪初期金融全球化有四大特征,一是金融资产的膨胀以及全球经济虚拟化,二是全球资本流动自由化以及全球经济的频繁波动,三是金融机械的全能化,网络化和兼并浪潮,四是金融资本非中性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国际化,对此中国的政策选择是:将经济虚拟化视为常态,积极扶持经济全球化,完善资本流动的管理框架,防范资本逃避,警惕金融兼并的非理性色彩,冷静对待金融混业,坚持兼容性金融开放战备,促成亚洲区域金融板的形成。
由于转轨前实行高度垄断的国家所有制以及转轨初期企业经理权力的扩大,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有着很强的路径依赖,改革后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内部人控制”的企业,这种模式的企业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融资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本文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俄罗斯特色的私有化与金融-工业集团产生的内在逻辑,并分析了俄罗斯私有化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
布什新政权上台后,对中国表现出露骨的强硬姿态,在降温美中关系的同时,全面提升美日关系,“以日制中”成为美国新亚洲战略的重心所在。对此,日本进行了积极的策应。随着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中国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严峻国际环境:亚洲的军备竞赛很有可能升级;借助美国的全面支持,日本在亚洲地区事务中的综合影响力正在迅速上升,而且很有可能修改“宪法九条”,成为公开的军事大国。本文在对布什新政权“以日制中”战略的基本动向及其背景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它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发展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之一。中国民众对美国是否了解?对中美关系如何评价?对政府的对美政策是否认同?对进一步推进中美关系有何构想?本文作者通过问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了统计分析,供关心中美关系的学者及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欧盟及其成员国为发展新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一,欧洲确定了以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产业;第二,欧洲为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地位,而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新经济化”;第三,鉴于在技术创新中中小企业对于新经济的特殊作用,欧洲全力在政策上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第四,除了专门的政策支持之外,欧盟还着力构建和改进新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特别是培育和传播创新文化、强化创新的法律保障和财政金融支持以及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欧元问世后汇率走势出乎意料的疲软,世人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人们对欧元和欧洲央行缺乏信任和信心这一心理因素呈恶性循环是最关键的,这是欧元汇率迄今未能强劲反弹的症结。欧元内在价值是稳定的,欧元对欧元国家的凝聚力是显然的,欧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已得到国际确认,但欧元呈强势地位至少还需三五年。随着欧盟一体化的发展和欧元区的扩大,欧元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国际通用货币是毫无疑问的。
21世纪初我国的国家安全将面临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加复杂的局面,国内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长。究竟怎样全面,客观地评估我国安全环境?如何站在战略的高度,继续争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安全环境?本文从“三个视角”,“五大关系”和“积极应对挑战”等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了我国安全环境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新问题,探讨了怎样处理好“大环境与小环境”,“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变化”,“参与现有国际体系与建立国际新秩序”,“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文章认为,应对挑战,改善安全处境,既要从外部也要从内部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