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尧王战国墓的发掘
【机 构】
:
临淄区文物管理局
【出 处】
:
考古
【发表日期】
:
2017年4期
其他文献
雕塑、洞穴壁画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艺术创作,在史前人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是探讨史前人类生活、信息与思想传递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本文将聚焦雕塑,重点考察欧亚大陆距今4万年到距今7000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相关考古材料,揭示雕塑的出现和变化过程以及区域特征,以了解史前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小珠山四期文化是分布于辽东半岛南端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过去曾有学者将辽东半岛南端新石器时代器表装饰附加堆纹的陶器源头追溯至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认为它们与具有北辛文化风格的陶器无本质区别[1]。也有学者把这类以附加堆纹为显著特征的相关遗存称为偏堡子文化[2]、偏堡文化[3]或偏堡类型[4],可见对于以附加堆纹为主要特征的陶器群,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它们与具有北辛文化风格的陶器所存在的差异,以及与偏堡子文化的密切联系。
营城子汉墓群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中部,主要分布范围在202国道(旅顺至大连北路)及铁路线两侧。墓地濒临渤海,北依黄龙尾半岛,南望炮台山-城山诸山,东起前牧城驿村,西至双台沟村,全长约10公里(图一)。区域内地势狭长平坦,为第四纪黄土堆积分布区,土质细腻纯净,是汉墓的主要埋葬区域。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共发掘汉魏时期墓葬约300座,其中绝大多数为两汉墓葬。
《花树摇曳钿钗生辉: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报告》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大16开精装本,共427页,定价480元。本书为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报告。萧后冠的实验室考古清理与保护工作取得多项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萧后冠头箍结构、博鬓、花树数量与分布,以及铜钗、钿花等饰件制作工艺;发现了隋唐时期的棉花;对古代鎏金铜珠工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完成了对萧后冠的仿制工作;为隋唐时期礼冠制度及其复原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技术资料。
关于简牍文书的封缄方式,王国维先生在《简牍检署考》中曾有考证,“至书牍之封缄法,则于牍上复加一板,以绳缚之。……其所用以封之板,谓之检”;“检之与牍同大小者,亦谓之梜,又谓之检柙”;“汉时书牍,其于牍上施检者,则牍检如一,所谓检柙是也。然大抵以囊盛书,而后施检”[1]。后世学者,对此两种方式鲜有异议[2]。然而,查考秦汉简牍所见,可以发现在前述两种方式之外,至少还有“蒲封”的封缄方式。以下试简述之。
一、遗址概况及发掘经过
朱寨遗址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沟赵办事处朱寨村东部,东距须水河约500米,东南距郑州市约14.5公里(图一)。
郁南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西部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22°50′40″、东经111°41′44″。磨刀山地处南江盆地东北部,为南汀西岸第四级阶地,顶部海拔高103米,相对高度约75米。该遗址于2013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南江流域旧石器时代专项考古调查时发现,由于长期自然冲刷与人为破坏,遗址保存状况较差。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北3公里的黄土塬上。2005年由于被严重盗扰,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墓葬17座,其中11座出土有大量青铜器。2013年,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出土青铜器进行修复并对墓地资料进行整理。其中的M29、M30出土遗物丰富,现将这两座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图一)。
沈岗墓地位于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团山镇余岗村六组沈岗自然村西南一个东西走向的近长方形自然岗地上,海拔高67~69米,高出周边地表2~5米,其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2°04′58″、东经112°07′16″。墓地东西长约500、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北与余岗自然村相邻,西距古邓城遗址直线距离约2公里,东距长虹北路约300米,北距邓城大道约500米(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