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王安石书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人格魅力值得研究,可以再现一个极具大胆创新精神的政治家的超凡品性。书信这种相对日常化的文体,可以传达出作者对于远近亲疏、得失忧患和人世浮沉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王安石 变法 书信作品 人格魅力
王安石不惧政敌的诽谤与攻击,坚守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理想追求。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篇云:“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书信因自身的日常化特点,更能够彰显作者的心境和态度,对研究其性格有很大帮助。
一.沉稳自信、不卑不亢
邓广铭先生曾就王安石与司马光进行了比较,认为“在王安石,是主张采用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在司马光,则认为‘天地所生,财货前物只有此数’,天下万物的生产数量是不可能增加的。在王安石的战略设想中,本是要把西夏与契丹依次吞并,以逐步恢复汉唐旧境的;而在司马光,则唯恐西夏反攻4寨,而竟为之日夜寒心,只有把它们奉还西夏,他的心才得稍安。我们所应得出的结论则是: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司马光既无军政韬略,又无施政才能,是一个很不称职的宰相。”①《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的一系列批评保持了冷静的头脑,并一一反击。清代吴汝纶评曰:“固由兀傲性成,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不似《上皇帝书》时,尚有经生习气也。”(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七引)。熙宁三年二月,司马光连续致信王安石,职责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回信以温情开场,但在叙旧之余,委婉阐述自己与司马光的政见不一。“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②阐明自己的主张都是公开透明的,并未存任何私心。列举迁都盘庚的历史事实,阐明改革创新的必要之处与在朝者循规蹈矩的不思进取。最后针对停止新法改革的建议坚决拒绝,表示自己恕难从命。
王安石客观而冷静自持,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尊重和冷嘲热讽。司马光在写给王安石的信中曾说:“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这几句话恰恰反映出来,不论在思想上或政治上,王安石的路线和司马光那一伙保守派的路线是截然不同的,因而对于义理的是和非,生民的忧和乐,国家的安与危,就全用大不相同的标准来加一衡量。既然如此,王安石要与之“力战”,要“与之一决胜负”的,就决不是“天下之人”,而只限于司马光那班保守派。但司马光所使用的“力战”和“一决胜负”诸词句,又确实活龙活现地描绘出作为一个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战斗姿态。③王安石坚定地说:“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文集》卷73)表示了不肯因循守旧和要进行改革的决心。④《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事不回。主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荆公自信心强,能言善辩,但有些固执,坚持己见。⑤
二.直言不讳、敢作敢为
任鄞县知县时,王安石不满官府缉查私盐,迫害沿海渔民,为民请命。《上运使孙司谏书》中王安石就宋朝实行的食盐禁榷专卖制度表示了反对,认为“购人捕盐”不是为政的正确做法,与“古之君子”的行为截然相反,会导致朝廷对百姓的盤剥加剧。“以一县吏而能直民之厉害于运使如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十四《临川文钞四》),毫不隐讳地指斥其过失。
王安石开门见山地指出:“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作为下级写给顶头上司的谏议书信,没有客套的寒暄与奉承,“过矣”二字是直中要害的犀利之语。“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至仁人有所为,则世辄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阁下之为方尔,而有司或以谓将请于阁下,求增购赏,以励告者。故某窃以谓阁下之欲有为,不可不慎也。”出于对天下道义的考虑,王安石直言不讳地劝诫孙甫从天下百姓的利益考虑,为长远计。剖析深刻、辞气凛然,彰显了一代地方官为民请命,胸怀天下的浩然之气。心中充满厚生爱民的仁政思想,他无惧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丝毫不怕打压和报复,极富政治远见和胆识气魄。
三.待人真诚、是非分明
王安石与当时文人集团的关系随着变法的推进而分分合合,多是因为政见不合或者意见相左而走向分裂。熙宁年间,吕惠卿辅助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的坚定支持者。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任参知政事,继续推行变法。翌年,王安石复相,二人关系交恶。在《答吕吉甫书》中王安石就二人关系做了客观回顾:“与公同心,以至异意,皆缘国事,岂有它哉?同朝纷纷,公独助我,则我何憾于公,吾言与焉,则公何尤于我?”⑥推行新法时遭到旧党派抨击,吕惠卿立场坚定地支持王安石,王安石表达了对其的感念之情。又委婉表达了二人志向不合,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另一方面劝解吕惠卿释怀过往的不快,不必耿耿于怀。结尾王安石叮嘱吕惠卿努力加餐饭,好自珍重,措辞客气而矜持。他们心里都明白,此时尽释前憾,握手言和已经为时太晚,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⑦既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宽广胸襟,又表现出其洁身自好的高洁志向。
庆历七年,曾巩的父亲病逝,子固为其守丧三年,却因父丧被谤,王安石作《答段缝书》为曾巩辩解。段缝给王安石写信,将自己所听到的关于曾巩德行的诽谤转告给他,而且加以诋毁。其中特别说到曾巩在家居的时候,亲友害怕他的情况,责备王安石没有用书信规劝曾巩,甚至指责他们变成了同伙,王安石认为这种指责是无端的。认为在他接触的人中,曾巩最善于属文,周围“不见可敌”,称誉甚高。为人方面,王安石首先强调曾巩“其心勇于适道”,不为刑祸利禄所动,是一位捍卫儒道的勇士。用曾巩父亲的话,证明曾巩是一个孝子,足以批驳段缝对曾巩“亲友惴畏”的言辞。王安石尽管为曾巩辩护,但是言辞委婉,承认“未尝以此规之”,态度实事求是。“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人们对于曾巩的种种不好的传言,皆是因为对他才能的嫉妒,不可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词。最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劝诫段缝不要再轻易地议论曾巩,凡是应讲求名实相符。
关键词:王安石 变法 书信作品 人格魅力
王安石不惧政敌的诽谤与攻击,坚守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理想追求。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篇云:“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书信因自身的日常化特点,更能够彰显作者的心境和态度,对研究其性格有很大帮助。
一.沉稳自信、不卑不亢
邓广铭先生曾就王安石与司马光进行了比较,认为“在王安石,是主张采用向大自然讨取财富的为天下理财之法,在司马光,则认为‘天地所生,财货前物只有此数’,天下万物的生产数量是不可能增加的。在王安石的战略设想中,本是要把西夏与契丹依次吞并,以逐步恢复汉唐旧境的;而在司马光,则唯恐西夏反攻4寨,而竟为之日夜寒心,只有把它们奉还西夏,他的心才得稍安。我们所应得出的结论则是: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司马光既无军政韬略,又无施政才能,是一个很不称职的宰相。”①《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的一系列批评保持了冷静的头脑,并一一反击。清代吴汝纶评曰:“固由兀傲性成,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不似《上皇帝书》时,尚有经生习气也。”(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七引)。熙宁三年二月,司马光连续致信王安石,职责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回信以温情开场,但在叙旧之余,委婉阐述自己与司马光的政见不一。“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②阐明自己的主张都是公开透明的,并未存任何私心。列举迁都盘庚的历史事实,阐明改革创新的必要之处与在朝者循规蹈矩的不思进取。最后针对停止新法改革的建议坚决拒绝,表示自己恕难从命。
王安石客观而冷静自持,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尊重和冷嘲热讽。司马光在写给王安石的信中曾说:“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这几句话恰恰反映出来,不论在思想上或政治上,王安石的路线和司马光那一伙保守派的路线是截然不同的,因而对于义理的是和非,生民的忧和乐,国家的安与危,就全用大不相同的标准来加一衡量。既然如此,王安石要与之“力战”,要“与之一决胜负”的,就决不是“天下之人”,而只限于司马光那班保守派。但司马光所使用的“力战”和“一决胜负”诸词句,又确实活龙活现地描绘出作为一个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战斗姿态。③王安石坚定地说:“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文集》卷73)表示了不肯因循守旧和要进行改革的决心。④《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事不回。主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荆公自信心强,能言善辩,但有些固执,坚持己见。⑤
二.直言不讳、敢作敢为
任鄞县知县时,王安石不满官府缉查私盐,迫害沿海渔民,为民请命。《上运使孙司谏书》中王安石就宋朝实行的食盐禁榷专卖制度表示了反对,认为“购人捕盐”不是为政的正确做法,与“古之君子”的行为截然相反,会导致朝廷对百姓的盤剥加剧。“以一县吏而能直民之厉害于运使如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十四《临川文钞四》),毫不隐讳地指斥其过失。
王安石开门见山地指出:“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作为下级写给顶头上司的谏议书信,没有客套的寒暄与奉承,“过矣”二字是直中要害的犀利之语。“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至仁人有所为,则世辄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阁下之为方尔,而有司或以谓将请于阁下,求增购赏,以励告者。故某窃以谓阁下之欲有为,不可不慎也。”出于对天下道义的考虑,王安石直言不讳地劝诫孙甫从天下百姓的利益考虑,为长远计。剖析深刻、辞气凛然,彰显了一代地方官为民请命,胸怀天下的浩然之气。心中充满厚生爱民的仁政思想,他无惧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丝毫不怕打压和报复,极富政治远见和胆识气魄。
三.待人真诚、是非分明
王安石与当时文人集团的关系随着变法的推进而分分合合,多是因为政见不合或者意见相左而走向分裂。熙宁年间,吕惠卿辅助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的坚定支持者。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任参知政事,继续推行变法。翌年,王安石复相,二人关系交恶。在《答吕吉甫书》中王安石就二人关系做了客观回顾:“与公同心,以至异意,皆缘国事,岂有它哉?同朝纷纷,公独助我,则我何憾于公,吾言与焉,则公何尤于我?”⑥推行新法时遭到旧党派抨击,吕惠卿立场坚定地支持王安石,王安石表达了对其的感念之情。又委婉表达了二人志向不合,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另一方面劝解吕惠卿释怀过往的不快,不必耿耿于怀。结尾王安石叮嘱吕惠卿努力加餐饭,好自珍重,措辞客气而矜持。他们心里都明白,此时尽释前憾,握手言和已经为时太晚,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⑦既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宽广胸襟,又表现出其洁身自好的高洁志向。
庆历七年,曾巩的父亲病逝,子固为其守丧三年,却因父丧被谤,王安石作《答段缝书》为曾巩辩解。段缝给王安石写信,将自己所听到的关于曾巩德行的诽谤转告给他,而且加以诋毁。其中特别说到曾巩在家居的时候,亲友害怕他的情况,责备王安石没有用书信规劝曾巩,甚至指责他们变成了同伙,王安石认为这种指责是无端的。认为在他接触的人中,曾巩最善于属文,周围“不见可敌”,称誉甚高。为人方面,王安石首先强调曾巩“其心勇于适道”,不为刑祸利禄所动,是一位捍卫儒道的勇士。用曾巩父亲的话,证明曾巩是一个孝子,足以批驳段缝对曾巩“亲友惴畏”的言辞。王安石尽管为曾巩辩护,但是言辞委婉,承认“未尝以此规之”,态度实事求是。“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人们对于曾巩的种种不好的传言,皆是因为对他才能的嫉妒,不可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词。最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劝诫段缝不要再轻易地议论曾巩,凡是应讲求名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