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几年,我国的园林建设比较注重植物的景观设计,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与造景,不同的植物配置与造景能构成多样化园林观赏空间,造成不同景观效果,为园林绿地增色添辉。
1 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概念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就是应用各种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进行合理地配置与组织景观,使在园林植物之间及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各类植物的形体、线条、姿态、色彩等自然美的特点,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植物造景是以生态园林为指导思想,以“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为总体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等现有条件,确立以植物造景为主,健康、生态的植物自然配置。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植物造景要求:一是应突出主调、主次分明、树种不宜繁杂,以免杂乱;二是应追求植物的最佳组合配置,布局优雅得体,组景构图层次参差错落;三是应突出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园林艺术的时代特征。
2 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形式
2.1 植物配置的形式美
植物的配置形式,如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就是按形式美确定的造景方式,如用雪松、桧柏对植在现代规则式建筑的两旁,可体现对称的形式美;用姿态优美的大树木,孤植在大草坪的构图重心,构成园林主景,这又体现了一种均衡的形式美。园林绿化讲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植物造景作为园林绿化的一部分,理应遵循这一原则。然而,在现实绿化中常见到有人一味地追求绿化率,追求绿化视觉效果,将分枝低、体量大的雪松种在狭窄的街道上;将本已狭小的活动场地改建成草坪;将承载力高的林地树木砍掉,换成承载力低的草坪。凡此种种,无不是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其结果常常是好看不中用,其原因是在植物造景中缺少以人为本的思想。
2.2 树群的群体美
许多树木组合栽植便形成树群。这种形式既能体现树木的群体美又能体现树木的个体美。为了增加绿色效果,形成上、中、下立体绿化,多采用乔、灌、花草共同组成的自然式树木群体,以充分显示植物群体的效果。这种群落配置不仅增加叶面积负数,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而且相对减少了占地面积。这种人工群落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在了解当地植被类型和自然群落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为主来设计群落层次和结构,大量应用耐荫草坪、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群落的稳定,使群落种植成功。
2.3 花坛的艺术美
花坛是以草木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图案纹样的模拟造型,以花卉植物的色彩来吸引众人。每逢节日、庆典、花展等大都在城市中心广场、建筑物大门口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交叉广场中心布置大型立体图案花坛作为主景,以强烈的景观效果,烘托喜庆气氛。
2.4 草坪的绿色美
草坪景观是草坪或与其他观赏植物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自然景色。因所用植物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和不同的情趣,同时与四周的景物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草坪景观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由于设计意图不同而有不同类型的组合。
3 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原则
植物造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涉及到美学、植物学等众多学科。既是诸多学科的应用,又是综合性的创造;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效果,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因此,植物配置与造景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3.1 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从业者应以包容的心态,允许各种风格的植物景观作品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超前、充满实验性,还是中规中矩、遵从传统,都应该接纳。另外,除了引进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外,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环境园艺、地域植物学、恢复生态学、动植物栖息园等新的理念,以适应新的时代造景需求。
3.2 要尊重自然
设计者在配置植物时,总要试图找回遗失在现代生活中的外在自然空间,使得自然的自我恢复和持续发展得到保证。因此,从业者必须尊重自然,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获得配置灵感,并师法自然,结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3.3 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
做植物景观时,必须注意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尽量发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植物造景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的植物景观作品才有真正的灵魂,才能与周围的环境或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使用者的审美及心理需求。
4 结语
在建立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中,园林中的植物文化是城市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要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独特地域文化为特征,力求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于周围环境相融合,最终达到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1 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概念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就是应用各种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进行合理地配置与组织景观,使在园林植物之间及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各类植物的形体、线条、姿态、色彩等自然美的特点,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植物造景是以生态园林为指导思想,以“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为总体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等现有条件,确立以植物造景为主,健康、生态的植物自然配置。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植物造景要求:一是应突出主调、主次分明、树种不宜繁杂,以免杂乱;二是应追求植物的最佳组合配置,布局优雅得体,组景构图层次参差错落;三是应突出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园林艺术的时代特征。
2 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形式
2.1 植物配置的形式美
植物的配置形式,如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就是按形式美确定的造景方式,如用雪松、桧柏对植在现代规则式建筑的两旁,可体现对称的形式美;用姿态优美的大树木,孤植在大草坪的构图重心,构成园林主景,这又体现了一种均衡的形式美。园林绿化讲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植物造景作为园林绿化的一部分,理应遵循这一原则。然而,在现实绿化中常见到有人一味地追求绿化率,追求绿化视觉效果,将分枝低、体量大的雪松种在狭窄的街道上;将本已狭小的活动场地改建成草坪;将承载力高的林地树木砍掉,换成承载力低的草坪。凡此种种,无不是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其结果常常是好看不中用,其原因是在植物造景中缺少以人为本的思想。
2.2 树群的群体美
许多树木组合栽植便形成树群。这种形式既能体现树木的群体美又能体现树木的个体美。为了增加绿色效果,形成上、中、下立体绿化,多采用乔、灌、花草共同组成的自然式树木群体,以充分显示植物群体的效果。这种群落配置不仅增加叶面积负数,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而且相对减少了占地面积。这种人工群落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在了解当地植被类型和自然群落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为主来设计群落层次和结构,大量应用耐荫草坪、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群落的稳定,使群落种植成功。
2.3 花坛的艺术美
花坛是以草木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图案纹样的模拟造型,以花卉植物的色彩来吸引众人。每逢节日、庆典、花展等大都在城市中心广场、建筑物大门口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交叉广场中心布置大型立体图案花坛作为主景,以强烈的景观效果,烘托喜庆气氛。
2.4 草坪的绿色美
草坪景观是草坪或与其他观赏植物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自然景色。因所用植物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和不同的情趣,同时与四周的景物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草坪景观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由于设计意图不同而有不同类型的组合。
3 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原则
植物造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涉及到美学、植物学等众多学科。既是诸多学科的应用,又是综合性的创造;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效果,同时还要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因此,植物配置与造景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3.1 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从业者应以包容的心态,允许各种风格的植物景观作品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超前、充满实验性,还是中规中矩、遵从传统,都应该接纳。另外,除了引进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外,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环境园艺、地域植物学、恢复生态学、动植物栖息园等新的理念,以适应新的时代造景需求。
3.2 要尊重自然
设计者在配置植物时,总要试图找回遗失在现代生活中的外在自然空间,使得自然的自我恢复和持续发展得到保证。因此,从业者必须尊重自然,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获得配置灵感,并师法自然,结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3.3 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
做植物景观时,必须注意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尽量发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植物造景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的植物景观作品才有真正的灵魂,才能与周围的环境或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使用者的审美及心理需求。
4 结语
在建立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中,园林中的植物文化是城市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要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独特地域文化为特征,力求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于周围环境相融合,最终达到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