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重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文章探讨了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和关键,最后结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构建培养机制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44-02
地方高师院校肩负着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培养任务,是教师教育的“工作母机”,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打破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封闭模式,师范教育的垄断地位消失,地方高师院校面临新的挑战。高师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师资。“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身心素质健康”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既保持多年来形成的办学优势,牢牢占领吉林省东南部教师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又能实行多层次办学,更好地为吉林省东南部经济建设服务。
一、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目标
1.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是指生理、心理、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多维知识综合应用才能的,能够从事较复杂的社会实践,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劳动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崭新人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知识方面,必须具备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管理、人际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表现为知识结构多样化;二是在素质方面,除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综合素养,具有责任意识和较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担艰苦的工作;三是在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具备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能力,这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征。
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
标。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体地来说就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在中等教育领域进行数学教学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与关键
1.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要突破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客观现实,培养能够经得起就业市场检验,能够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地说一是要突破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坚持实践性原则,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上要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二是要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的片面的教学质量观,牢固树立大众化教育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质量观。
2.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要通过安排教师到中学和企业等挂职、参加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践,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发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也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真正建设起一支能够承担起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
三、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途径
1.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实践性。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并不意味着削弱数学基础,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确定了涵盖“老三高”和“新三高”的12门数学主干课程,并从教师选聘、教材选用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供确实保障。开设了“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和“数学软件”等课程的同时,还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常微分方程等基础课的教学中,以实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断线。为突出师范特性,以数学教学论课程为依托,重视启发式教学,促进课堂互动,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利用案例教学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研讨式学习能力;进行微格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分三个模块:理论模块、技能模块和专题模块,在运行的过程中,保证解题教学不断线,教师基本功训练环扣环,理论课程特精炼,专题研究插其间,微格教学把后断的模式。
2.整合课程体系,培养个性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对学生实行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分层次是指对于不同的对象,专业基础课程按照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实施教学(一个基地班按较高要求,三个平行班按基本要求)。多元化是指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系列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选修某个系列的课程。现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设置3个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平台)和2 4个模块,即在专业课程平台必修课中设置“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两个模块,选修课中设置“基础数学”、“数学教育”、“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四个模块。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开设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两个模块,用于解决“厚基础”的问题,到了三年级时,根据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学习实践课程和选修“基础数学”、“数学教育”、“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4个模块中的相关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求知欲。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深挖教材,随着知识的深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惑、矛盾、惊讶中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例如数学分析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微分的思想、积分的思想、应用问题中的微元法等,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帮助人们把问题由复杂变为简单,由无序变为有序,由定性变为定量,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教学环境。
4.选修第二学位,增强竞争力。大学课余时间宽松,自由支配时间较多,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根据专业特点以及自身的兴趣,选修另一个学位的课程,取得第二学位,这不仅是知识的充实和思维的开阔,更是智力和能力的提升,第二学位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涉猎,是提高自我难得的机遇,这种优势会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一般来说数学系的学生可以选修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的第二学位,这将增加他们的竞争实力。
5.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打破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脱节的现象,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的校内外多种专业实践活动统一纳入到专业实践教学的范围内进行规范管理,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为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将“数学建模”与“数学软件”课程升级为必修课程,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积极组队参加大学生建模竞赛和大学生数学知识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6.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应用能力。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是促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为了使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根据课程的特点,课程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20%)、复习成绩(10%)、考试成绩(60%)和创新成绩(10%)综合评定。平时成绩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席率、上课提问回答和作业完成情况;复习成绩是在期末复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出试卷,并做好标准答案交于老师,这一过程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体现了师范院校的特点,而且还激发了考试的兴趣与复习的积极性;期末考试试卷,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测试内容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创新成绩是指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包括学生在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含和数学内容有关的各类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可以对数学课程的成绩实行加分,或是学习该门课程的过程中,如在数学分析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或3人合作,利用导数和积分的知识就目前的热点问题,如房价问题、利率问题、投资问题、产品成本与利润问题等写出论文或调查报告,要求必须有数学模型,这样把单纯的知识考核转变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考核。
综上所述,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重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作为以培养高素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通过教研、教改项目的完成,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发展建设之路,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付八军.从师范院校到综合院校的教师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78(2):67~69.
[2]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7):36~37.
[3]吴建成,李艳馥,石澄贤.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传授数学的思想和方法[J],大学数学,2007,23(2):1~3.
[4]柴俊.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数学文化融入高师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彭维玲,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曲元海,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44-02
地方高师院校肩负着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培养任务,是教师教育的“工作母机”,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打破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封闭模式,师范教育的垄断地位消失,地方高师院校面临新的挑战。高师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师资。“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身心素质健康”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既保持多年来形成的办学优势,牢牢占领吉林省东南部教师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又能实行多层次办学,更好地为吉林省东南部经济建设服务。
一、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目标
1.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是指生理、心理、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多维知识综合应用才能的,能够从事较复杂的社会实践,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劳动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崭新人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知识方面,必须具备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管理、人际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表现为知识结构多样化;二是在素质方面,除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综合素养,具有责任意识和较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担艰苦的工作;三是在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具备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能力,这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征。
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
标。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具体地来说就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在中等教育领域进行数学教学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与关键
1.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要突破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客观现实,培养能够经得起就业市场检验,能够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地说一是要突破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坚持实践性原则,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上要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二是要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的片面的教学质量观,牢固树立大众化教育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质量观。
2.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要通过安排教师到中学和企业等挂职、参加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践,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发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也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真正建设起一支能够承担起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
三、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途径
1.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实践性。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并不意味着削弱数学基础,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确定了涵盖“老三高”和“新三高”的12门数学主干课程,并从教师选聘、教材选用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供确实保障。开设了“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和“数学软件”等课程的同时,还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常微分方程等基础课的教学中,以实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断线。为突出师范特性,以数学教学论课程为依托,重视启发式教学,促进课堂互动,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利用案例教学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研讨式学习能力;进行微格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分三个模块:理论模块、技能模块和专题模块,在运行的过程中,保证解题教学不断线,教师基本功训练环扣环,理论课程特精炼,专题研究插其间,微格教学把后断的模式。
2.整合课程体系,培养个性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对学生实行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分层次是指对于不同的对象,专业基础课程按照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实施教学(一个基地班按较高要求,三个平行班按基本要求)。多元化是指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前提下,通过选修不同系列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选修某个系列的课程。现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设置3个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平台)和2 4个模块,即在专业课程平台必修课中设置“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两个模块,选修课中设置“基础数学”、“数学教育”、“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四个模块。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开设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两个模块,用于解决“厚基础”的问题,到了三年级时,根据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学习实践课程和选修“基础数学”、“数学教育”、“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4个模块中的相关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求知欲。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深挖教材,随着知识的深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惑、矛盾、惊讶中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例如数学分析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微分的思想、积分的思想、应用问题中的微元法等,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帮助人们把问题由复杂变为简单,由无序变为有序,由定性变为定量,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教学环境。
4.选修第二学位,增强竞争力。大学课余时间宽松,自由支配时间较多,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根据专业特点以及自身的兴趣,选修另一个学位的课程,取得第二学位,这不仅是知识的充实和思维的开阔,更是智力和能力的提升,第二学位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涉猎,是提高自我难得的机遇,这种优势会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一般来说数学系的学生可以选修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的第二学位,这将增加他们的竞争实力。
5.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打破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脱节的现象,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的校内外多种专业实践活动统一纳入到专业实践教学的范围内进行规范管理,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为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将“数学建模”与“数学软件”课程升级为必修课程,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积极组队参加大学生建模竞赛和大学生数学知识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6.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应用能力。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是促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为了使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根据课程的特点,课程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20%)、复习成绩(10%)、考试成绩(60%)和创新成绩(10%)综合评定。平时成绩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席率、上课提问回答和作业完成情况;复习成绩是在期末复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出试卷,并做好标准答案交于老师,这一过程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体现了师范院校的特点,而且还激发了考试的兴趣与复习的积极性;期末考试试卷,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测试内容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创新成绩是指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包括学生在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含和数学内容有关的各类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可以对数学课程的成绩实行加分,或是学习该门课程的过程中,如在数学分析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或3人合作,利用导数和积分的知识就目前的热点问题,如房价问题、利率问题、投资问题、产品成本与利润问题等写出论文或调查报告,要求必须有数学模型,这样把单纯的知识考核转变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考核。
综上所述,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重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作为以培养高素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通过教研、教改项目的完成,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发展建设之路,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付八军.从师范院校到综合院校的教师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78(2):67~69.
[2]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7):36~37.
[3]吴建成,李艳馥,石澄贤.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传授数学的思想和方法[J],大学数学,2007,23(2):1~3.
[4]柴俊.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数学文化融入高师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彭维玲,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曲元海,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