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已成为课堂改革的亮点。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时候还存在着种种误区。本文从重分析,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真;重提问,忽视了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讨论,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三个方面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意识;误区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13-01
一、重分析,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按教学参考书备课,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一直讲到课后练习。这样的课堂“讲风”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自主学习更是无从谈起了,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现在的语文课堂很难再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教师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吟诵感悟、自主解读这一重要的学习过程。简言之,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成功的朗读教学,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对于阅读的要求,既要能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能悟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才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章熊先生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做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无疑,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必须是让学生自由地“打开书,读!”
二、重提问,忽视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提问的时机、难度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精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较快地牢固掌握知识,也能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是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有些老师还是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质疑问难。有的老师上课,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惜花时间大量去提问,甚至是追问,以为这样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殊不知,学生正是在这种长期的浅层次的被追问状态中,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其实,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如何培养其问题意识。何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有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一般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最后回答的办法。它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教师也是按照预设思路,以完成预定目标为终极目的,实施看上去在启发、探究的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宽松和谐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探究能赋予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的思考,会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三、重讨论,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没有丝毫价值,而老师却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化思维,而是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结果是漫无边际,课堂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的主导地位拱手让给学生,失去了引导、点拨的机会。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像节目主持人,这种角色定位我很赞赏。因为这种角色定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的主持人角色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一改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很值得推崇。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本身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而不应该放手不管,使自己成为旁观者。其次,对学生的观点,老师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能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不能什么问题都是“有道理”、“非常好”,不然,语文课的问题讨论就变成了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会。学生会认为谁说的都有道理,怎么理解都可以,这样就使语文课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我意识还要在关键时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教师要担任“把关人”、“总结者”的角色,把住“是非关”,结好“讨论词”。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意识;误区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13-01
一、重分析,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按教学参考书备课,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一直讲到课后练习。这样的课堂“讲风”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自主学习更是无从谈起了,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现在的语文课堂很难再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教师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吟诵感悟、自主解读这一重要的学习过程。简言之,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成功的朗读教学,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对于阅读的要求,既要能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能悟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才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章熊先生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做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无疑,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必须是让学生自由地“打开书,读!”
二、重提问,忽视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提问的时机、难度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精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较快地牢固掌握知识,也能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是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有些老师还是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质疑问难。有的老师上课,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惜花时间大量去提问,甚至是追问,以为这样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殊不知,学生正是在这种长期的浅层次的被追问状态中,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其实,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如何培养其问题意识。何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有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一般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最后回答的办法。它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教师也是按照预设思路,以完成预定目标为终极目的,实施看上去在启发、探究的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宽松和谐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探究能赋予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的思考,会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三、重讨论,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没有丝毫价值,而老师却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化思维,而是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结果是漫无边际,课堂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的主导地位拱手让给学生,失去了引导、点拨的机会。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像节目主持人,这种角色定位我很赞赏。因为这种角色定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的主持人角色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一改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很值得推崇。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本身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而不应该放手不管,使自己成为旁观者。其次,对学生的观点,老师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能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不能什么问题都是“有道理”、“非常好”,不然,语文课的问题讨论就变成了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会。学生会认为谁说的都有道理,怎么理解都可以,这样就使语文课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我意识还要在关键时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教师要担任“把关人”、“总结者”的角色,把住“是非关”,结好“讨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