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初中政治 认识 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己意识的对象,是自己感觉、识知精神、情感、意志、观念、愿望的对象”的观点,思想教育是人格的教育。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切实负起促进人的素质向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责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理解国情和社会需要,自觉做一个修身、爱国、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使他们充分认识自身的本质、价值、尊严,从而更充分地实现人的本质所赋予的潜能,这样,才能培养出既适应现实又适应未来的一代新人。以“学生为中心”是对党的教育事业方式认识的深化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处理好老师、学生、教材等关系,还要尽可能地发挥三者各自的特长,这就是教学的最优化。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基于学科性质特点的认识和定位,师道尊严被简化为教师面孔的冷峻,动作的单调和形象的呆板,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应该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从而及时地把握住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适当地增减教学内容,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要重课堂设计,更要重视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设计。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才会“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所以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由教师的引导才会有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地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收集、获取、解读、整合有效信息”内因起决定作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学过程中离开了学生主动的参与、锻炼、吸收,教师即使再努力也无济于学生“获取、解读、整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获取、解读、整合”有关信息,完成知识的建构生成。
2、授人以渔,示范引导。外因是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外因事物同样无法实现发展。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搜集、提取、解读整合”的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适地予以学生适度的扶持。首先要把握好扶是放的标准: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整合信息”能力的教学实践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应给与学生扶持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资源、知识、经验、思维水平,绞尽脑汁,欲得犹不可得的时候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介入,为学生提供方法参考;在新旧知识间衔接的地方,在学生薄弱的环节、在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之处给予启发和诱导。其次要把握好扶放的尺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整合信息”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扶持固然重要,但始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路人”;学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参与、体验。教师的责任是去唤醒、鼓励、启发,“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最后要“授人以渔,示范引导”。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整合信息”能力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技巧,予以必要的示范,让学生学会自己收集、整理、解读、整合、加工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抛砖引玉,示范引导;或画龙点睛,点拨总结;或启迪悟性,开发心智,让学生心领神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初中政治 认识 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己意识的对象,是自己感觉、识知精神、情感、意志、观念、愿望的对象”的观点,思想教育是人格的教育。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切实负起促进人的素质向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责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理解国情和社会需要,自觉做一个修身、爱国、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使他们充分认识自身的本质、价值、尊严,从而更充分地实现人的本质所赋予的潜能,这样,才能培养出既适应现实又适应未来的一代新人。以“学生为中心”是对党的教育事业方式认识的深化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处理好老师、学生、教材等关系,还要尽可能地发挥三者各自的特长,这就是教学的最优化。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基于学科性质特点的认识和定位,师道尊严被简化为教师面孔的冷峻,动作的单调和形象的呆板,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应该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从而及时地把握住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适当地增减教学内容,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要重课堂设计,更要重视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设计。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才会“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所以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由教师的引导才会有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地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收集、获取、解读、整合有效信息”内因起决定作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学过程中离开了学生主动的参与、锻炼、吸收,教师即使再努力也无济于学生“获取、解读、整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获取、解读、整合”有关信息,完成知识的建构生成。
2、授人以渔,示范引导。外因是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外因事物同样无法实现发展。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搜集、提取、解读整合”的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适地予以学生适度的扶持。首先要把握好扶是放的标准: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整合信息”能力的教学实践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应给与学生扶持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资源、知识、经验、思维水平,绞尽脑汁,欲得犹不可得的时候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介入,为学生提供方法参考;在新旧知识间衔接的地方,在学生薄弱的环节、在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之处给予启发和诱导。其次要把握好扶放的尺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整合信息”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扶持固然重要,但始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路人”;学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参与、体验。教师的责任是去唤醒、鼓励、启发,“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最后要“授人以渔,示范引导”。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整合信息”能力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技巧,予以必要的示范,让学生学会自己收集、整理、解读、整合、加工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抛砖引玉,示范引导;或画龙点睛,点拨总结;或启迪悟性,开发心智,让学生心领神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