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图象处理并行算法——(Ⅰ)细胞检出算法

来源 :计算机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ang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一个在数字化图象中自动捡出细胞的算法。算法利用腐蚀、膨胀运算和等幂性条件来实现,实现过程完全是并行的。在顺序机上对算法进行了模拟并且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还讨论了影响计算速度的若干问题。
其他文献
在华北地区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北京—柏各庄剖面上的大地电磁观测资料,使用连续介质反演方法进行反演解释,获得了电性结构的最新结果。对构制的可接受地电模型的评价表明,本剖面内地壳中部普遍存在高导电带,上地幔内高导电带的深度变化较大,电阻率为1Ω·m 的等值线深度,在沧县隆起为70多 km,其西侧和东侧分别在60km 和50km左右。上地幔高导电带的电阻率值由西而东有减小的趋势。这些结果与表
期刊
本文介绍了以激光全息干涉法观测单轴压缩下,大理岩岩样表面的变形位移场。全息干涉图可以反映出由于岩石内部微裂隙丛集激增所导致的变形局部化,实验采用板状大理岩试件,在中心处预制了不同角度的裂缝,实验在 MTS 伺服压机中加载直至宏观破坏,观测了裂隙的发展过程。实验表明:当裂缝角θ小于45°时,先在裂缝尖端处的张应力集中部位出现新裂纹,它的起裂角(与原裂缝的交角)β≈90°,裂纹弯向压力方向并趋于稳定。
期刊
本文搜集与整理了我国几十次大、中强地震,震前、震时的地倾斜异常图象,按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五类:Ⅰ.震前倾斜记录曲线渐变—回复—发震(多见于远震);Ⅱ.震前倾斜记录曲线突变(阶跃)—发震(多见于近震);Ⅲ.震前倾斜记录曲线扰动或单向脉冲—正常—发震;Ⅳ.震前倾斜潮汐记录曲线畸变—发震;Ⅴ.震前倾斜记录曲线脉动(曲线加粗)—发震,其特征为:1.异常形态呈多样性;2.异常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到几十小时;3.异
期刊
本文通过建立水准函数和基线函数,分析了形变介质位移场与地面各测线上不同点位间水准和基线测值变化的定量关系。据此并应用弹性和粘弹性介质断层位错理论,研究了断层运动及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断裂带附近的水准和基线测值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参照理论分析结果,并结合跨断层位移的实测资料,反推了1973年炉霍7.9级地震至1981年道孚6.9级地震期间,鲜水河断裂的运动方式、发展趋势及蠕动传播形式,应用“试错法”给
期刊
利用1965—1981年 m_b≥4.0的580个地震,研究了中、缅、印交界地区的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得到地震主要在阿萨姆块体周围及凹向块体的断裂带上成带或成群分布;在缅甸北部大约由20°N 到26°N 存在倾斜地震带,其倾向由南到北逐渐由东转向南东东,其倾角由30°变为50°;地震带厚度为20—30km;作了38个地震的机制解,机制解表明,在缅甸北部、阿萨姆块体及其相邻地区压力轴为北东方向且近于水
期刊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外地震学家在 b 值模拟实验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主要观点。叙述了1985年下半年国家地震局的三个研究单位六个研究组在 b 值模拟实验中得到的主要结果。
期刊
本文概述了自1978年5月提出“震情窗口”以来,经过6年多时间,在一些多震区不断实践和多种尝试所得的最新的全部成果。根据一震有多窗反应,并由此而能粗略地推测出未来大震的时间、空间、强度三要素的事实,今后若能在“窗口”附近设台以观察、研究其小震的活动与附近大震的关系,并根据各地“窗口”的区域特点而直接投入当地的监测预报,则可以达到应用的目的。提出了建立“震情网”或“窗口网”的设想,这不仅对地震学本身
期刊
本文利用 P 波初至和部分续至震相,研究了华南地区和边缘海的上地幔 P 波速度结构,并与已经得到的华北地区、南北带、青藏高原的结果加以比较,发现中国境内的地台与构造活动区之间,以及不同的准地台之间的上地幔 P 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的深度可达700km。作者对这种横向不均匀性,从大地构造演化的角度作出解释。
期刊
一、序言 数字图象处理所研究的问题包括的范围较广,其中有图象数字化、图象压缩、图象增强、图象恢复、图象分割、以及编码、滤波、硬件和软件、网纹和轮廓分析、特性检测、图象显示等等。
期刊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潮汐应变的理论模型,以供使用。模型由两方面组成,即日月引力导致的体潮应变及海洋负荷作用产生的负荷潮汐应变。前者,我们从 wahr 的潮汐模型出发,进行适当简化,从引潮位直接算出各应变分量,以提高计算速度;后者,我们使用了 M_2,S_2,O_1及 K_1四个主要海洋潮波的迭加,海图采用了 Schwiderski 的大洋图并顾及我国的局部潮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