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最近,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了,一位医生跪在手术台前,腰直直地挺着,神情专注地为一位幼儿做着手术。许多人点赞:“心疼医生”“向敬业的医生致敬!”原来,这位医生是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的医生,当日患儿肺气管里卡着7颗花生碎粒,医生当时做气管异物取出手术,要求医生的体位必须保证视线和小孩的喉管是一条直线。医生说:“黄金手术时间是5分钟之内,调整座位要8分鐘,耽误不起”。于是,医生就跪着做手术。其实,这只是医生职责所在,但这样一个举动却在微信圈里翻起涟漪。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这位医生的守道之爱、敬业之爱传递出了医患之爱,暖意融融。这就是一篇有温度的新闻。
关键词:新闻温度
那什么是新闻的温度?温度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我想,医生跪着抢救患者的精神就是有温度的。因为它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心里暖暖的,同时又有一种痛感。现在人们在道德上的拷问越来越多,人们也会有很多问号,有很多悲观,甚至有很多失望。那么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要让人们看到,就在我们这个人世间好的、善良的,给我们内心支撑的精神力量是在的,对今天、明天有信心,这时就需要有温度的新闻,通过媒体人的笔触,放大这些人间最宝贵的东西,让人们看到新闻感觉在接受精神的洗礼,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
我认为,要写出有温度的新闻须具备三方面的禀赋。
一、要有主观意识,新闻中有我的存在
现在,一般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搜捕事物的表象,或截取一段过程,或勾勒几幅场景,或描述人的简单活动,这样的报道是缺乏精神内容的,在读者面前,都是过眼烟云,留不下任何值得回味的余韵,这就是因为新闻中没有我的存在,记者只充当了一个记录员的角色。
人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寄寓着人的思想、感情、情绪和价值观念,一旦把人的思想感情注入到人的外部行为中去,外部行为自然会辐射出人情人性的光华,一下子使新闻由平面上升为立体,由简单变为复杂,这种新闻自然会有诱惑力。而作为新闻记者个人,是我在采访新闻对象,是我在观察采访对象,是我在结构新闻,整个运作过程都离不了我的存在。这就是说新闻中要有记者我,新闻中要有记者的思想、智慧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采访对象的内心,才能把人心灵深处的东西揭示出来,新闻才有温度,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共震。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所以,它的舆论引导功能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
二、要有人文关怀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以此生出同情心,继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让那些无助的人减轻孤独感,感到有人同他们站在一起,陪伴他们度过难关。
在“情”字上做足文章。“人文关怀”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精神关怀方面有所失落,继“物质丰裕,精神家园荒凉”后提出的,即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特别是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在紧张、多元的现代生活中,人类更需要情感的滋润。
本报曾报道了一个农民工,买手套去干活,为了省五毛钱,走了多家商店,在过马路时遇车祸去世。有一个正上大学的女儿匆匆赶来,她的天塌了,她不吃不喝几天守着父亲,也无力无钱安葬父亲。记者陪着她,通过细致地观察,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章。一时间,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向这个家庭伸出援助之手,出钱安葬了这位父亲,资助大学生上大学。
本报还报道了一个农民工陈家兵,几年前,从河南信阳来梨城打工的青年陈家兵,深夜里,发现一名小偷正在库尔勒市育才巷一出租屋内行窃,当他挺身而出抓小偷时被捅成重伤。他的英勇事迹感动着巴州、感动着河南,也感动了全国人民,他被国务院农民工联席会议办公室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以上新闻能打动人,首先是因为记者的心是有温度的,是真正发乎于情的,是作者自己的内心首先被打动,然后再以从容的叙述去打动读者的。与其说打动人的是文字,不如说是蕴涵于文字中的那份感动、怜悯与爱、那份深意、那份情怀。有温度才有感染力,才能触动心灵,才能让我们触摸到有质感的世道人心。有温度的新闻才有人情味,有感染力,有爱与善的正能量。温度所在,即是新闻魅力所在。
三、要具人性化
照顾到人的本性,把新闻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而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道德高地上去苛责和品评。一篇报道,三者中能具其一,温度即自在其中,可感知润物无声。
所以,中央电视台有《感动中国》的栏目,中国青年报设有《暖闻周刊》,都是用有温度的新闻,影响读者,感动中国。
四、结语
新闻就像一支体温计,它灵敏地度量出社会意识形态的常温和高烧,还有各种人的情感呐喊、悲愤、激昂、和谐、希冀,它日复一日地展现着,消逝着。
参考文献:
[1]张默.新闻采访写作[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
[2]夏素红.浅谈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J].时代报告:传媒文苑,2011(10):247.
关键词:新闻温度
那什么是新闻的温度?温度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我想,医生跪着抢救患者的精神就是有温度的。因为它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心里暖暖的,同时又有一种痛感。现在人们在道德上的拷问越来越多,人们也会有很多问号,有很多悲观,甚至有很多失望。那么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要让人们看到,就在我们这个人世间好的、善良的,给我们内心支撑的精神力量是在的,对今天、明天有信心,这时就需要有温度的新闻,通过媒体人的笔触,放大这些人间最宝贵的东西,让人们看到新闻感觉在接受精神的洗礼,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
我认为,要写出有温度的新闻须具备三方面的禀赋。
一、要有主观意识,新闻中有我的存在
现在,一般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搜捕事物的表象,或截取一段过程,或勾勒几幅场景,或描述人的简单活动,这样的报道是缺乏精神内容的,在读者面前,都是过眼烟云,留不下任何值得回味的余韵,这就是因为新闻中没有我的存在,记者只充当了一个记录员的角色。
人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寄寓着人的思想、感情、情绪和价值观念,一旦把人的思想感情注入到人的外部行为中去,外部行为自然会辐射出人情人性的光华,一下子使新闻由平面上升为立体,由简单变为复杂,这种新闻自然会有诱惑力。而作为新闻记者个人,是我在采访新闻对象,是我在观察采访对象,是我在结构新闻,整个运作过程都离不了我的存在。这就是说新闻中要有记者我,新闻中要有记者的思想、智慧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采访对象的内心,才能把人心灵深处的东西揭示出来,新闻才有温度,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共震。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所以,它的舆论引导功能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
二、要有人文关怀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以此生出同情心,继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让那些无助的人减轻孤独感,感到有人同他们站在一起,陪伴他们度过难关。
在“情”字上做足文章。“人文关怀”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精神关怀方面有所失落,继“物质丰裕,精神家园荒凉”后提出的,即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特别是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在紧张、多元的现代生活中,人类更需要情感的滋润。
本报曾报道了一个农民工,买手套去干活,为了省五毛钱,走了多家商店,在过马路时遇车祸去世。有一个正上大学的女儿匆匆赶来,她的天塌了,她不吃不喝几天守着父亲,也无力无钱安葬父亲。记者陪着她,通过细致地观察,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章。一时间,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向这个家庭伸出援助之手,出钱安葬了这位父亲,资助大学生上大学。
本报还报道了一个农民工陈家兵,几年前,从河南信阳来梨城打工的青年陈家兵,深夜里,发现一名小偷正在库尔勒市育才巷一出租屋内行窃,当他挺身而出抓小偷时被捅成重伤。他的英勇事迹感动着巴州、感动着河南,也感动了全国人民,他被国务院农民工联席会议办公室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以上新闻能打动人,首先是因为记者的心是有温度的,是真正发乎于情的,是作者自己的内心首先被打动,然后再以从容的叙述去打动读者的。与其说打动人的是文字,不如说是蕴涵于文字中的那份感动、怜悯与爱、那份深意、那份情怀。有温度才有感染力,才能触动心灵,才能让我们触摸到有质感的世道人心。有温度的新闻才有人情味,有感染力,有爱与善的正能量。温度所在,即是新闻魅力所在。
三、要具人性化
照顾到人的本性,把新闻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而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道德高地上去苛责和品评。一篇报道,三者中能具其一,温度即自在其中,可感知润物无声。
所以,中央电视台有《感动中国》的栏目,中国青年报设有《暖闻周刊》,都是用有温度的新闻,影响读者,感动中国。
四、结语
新闻就像一支体温计,它灵敏地度量出社会意识形态的常温和高烧,还有各种人的情感呐喊、悲愤、激昂、和谐、希冀,它日复一日地展现着,消逝着。
参考文献:
[1]张默.新闻采访写作[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
[2]夏素红.浅谈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J].时代报告:传媒文苑,2011(1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