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课堂中的“惊奇”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g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惊奇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常常是这样,只要对别人尚未感到惊奇的东西感到惊奇,就可以作出伟大发现,科学从惊奇出发,又回到惊奇。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同样需要孩子们发出“惊奇”之声,现出“惊奇”之情,发出“惊奇”之想,在最简单的东西中寻找惊奇的东西,这将是对孩子们的最好的教育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惊奇感;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81-0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文中说,惊奇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常常是这样,只要对别人尚未感到惊奇的东西感到惊奇,就可以作出伟大发现,科学从惊奇出发,又回到惊奇。①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同样需要孩子们发出“惊奇”之声,现出“惊奇”之情,发出“惊奇”之想。
  一、激“惊奇”之“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惊,以惊获知。激疑是教师要设法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在只能理解文本表面的意思,还不能完全领略其中内涵的情况下,可以激疑导学变惊,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再通过有效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衍生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的探究。
  二、巧“惊奇”之“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惊奇”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
  (一)要问在关键处。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
  (二)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有位老师教《捞月亮》,一开始就板书“捞”,然后走到讲台上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不是“捞”(拿)?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问:这是不是“捞”(捡)?那么“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捞”的意思后板书:“月亮”,又问:月亮在天上,能“捞”吗?而文中却说捞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启发学生探求课文的愿望。
  (三)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此外,还可在文章的突出处、细节处、含蕴处、事物联系处、学生难懂处提出设问,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性,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培养学生的惊奇感。
  三、示“惊奇”之“错”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人格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在“出错”、“纠错”的探究体验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思维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正视学生的错误,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分析其背后的学习障碍;同时,更应当敏锐洞悉“错误”的价值,充分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纷呈,让语文教学因“错误”而诗意盎然。
  (一)利用错误,寻找情趣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情趣性的教学情境,“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例如教学“穿戴”这个词时,我发现全班近一半的学生误将“穿戴”的“戴”字写成“带”。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因为教学时我没有突出强调字形,学生的这种误写在所难免。但是,怎样有效地进行字词教学却引起了我的深思。于是,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就故意很奇怪地问全班同学:“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你们的帽子、手套都是放在书包或口袋里呢?这些物品生产出来到底有什么用呢?”全班同学呆在那里,听不出个所以然,于时我就把“穿带”这个词写在了黑板上,同学们恍然大悟,继而哈哈大笑,“哦,原来我们把‘穿戴’写成了‘穿带’了。”这样就在笑声当中纠正了学生的字词错误。
  (二)捕捉错误,收获意外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即时增补环节,“放大”错误,并把它拓宽深化,就能使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正因为有学生的出错,才会有教师的点拨、引导,才会有师生间的研究、创新。
  (三)故意出错,催化效果学生的错误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能创造一些“美丽的错误”,引导学生凭借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找错、知错和改错,逐步形成主动审视、评价语文课堂中第一成员见解的习惯,那么对学生的发展将会十分有益。教师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
  综上所述,并不是课堂消灭的惊奇,而常常是那些把一切都自满地归结到自己所做的解释中去的思维定势消灭了惊奇,所以,学生必须保持崭新的惊奇感,如果能保持这样的能力:在看来最简单的东西中寻找惊奇的东西,这将是对孩子们的最好的教育之一,期盼,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处处开满“惊奇”之花。
  参考文献
  [1]·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下卷)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第846页.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提出的主动寻求与沿线国家进行优势互补,打造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融合的利益、命运共同体倡议,为中国实现过剩产能对外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蒙俄经
生命科学与技术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前沿与带头学科,也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突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开设基础性、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应增设“研究型”的实验项目,通过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扎实的技能基础。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借鉴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的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通过中青
期刊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遵守职业道德;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构建专业人格;形成专业思想;发展专业自我等方面。教师要发展必须做到:阅读与思考;行动与研究;反思与总结。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82-02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
职业能力是职业人员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是由个体的知识、技能、素质诸要素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会计职业能力一般应包括为了胜任会计工作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工作前的获得任职资格、工作中在会计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今后会计职业生涯中职业发展能力三个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岗位群,这些岗位往往要求有关从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