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异黄酮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来源 :眼科新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fu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酮(GEN)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L/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30只健康SPF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L/R+ GEN组,每组各10只.I/R组和I/R+ GEN组大鼠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眼压法制备视网膜I/R损伤大鼠模型,I/R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I/R+ GEN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GEN (40 mL·kg-1·d-1);假手术组大鼠行相应假手术后每天予以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连续7d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大鼠,取眼部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的形态以及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和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免疫荧光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存活率;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反映视网膜氧化应激状态;Western blot分析三组大鼠视网膜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 I/R组、I/R+ 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总厚度分别为(114.37±7.32) μm、(155.31±6.83) μm和(178.98±13.65) μm(t=14.284,P<0.01),I/R组低于假手术组和I/R+G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18.95±5.06) μm、(17.62±4.69)μm和(19.03±4.74) μm,I/R+ GEN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20.69±8.13) μm、(25.74±6.78) μm和(26.71±7.85) μm,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11.73±3.15) μm、(11.97±3.56) μm和(12.59±3.24)μm(均为P<0.05),I/R组与假手术组和I/R+ GEN组三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I/R+ 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RGC相对存活率分别为(26.87±3.12)%、(73.46±7.80)%和(100.00±5.64)%(t=16.825,P<0.01),I/R组RGC相对存活率低于假手术组和I/R+ G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I/R+ 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CAT、MDA、SOD含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与I/R+ GEN组和假手术组三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三组大鼠视网膜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GEN可通过提高视网膜细胞抗炎和抗氧化能力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起到对大鼠视网膜I/R损伤的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我院临床病理专业基地自2015年成立以来,教学团队高度重视病理住培学员的教育教学,通过学习、实践及探索,构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培训考核体系,包括以下五大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临床综合能力培养、质量控制管理、科研能力提升.初步构建了适合本基地的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现总结如下.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有望从根本上恢复遗传物质的功能,为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反义寡核苷酸(AON)是一种小分子核酸类药物,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信使RNA特异性结合,从而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干扰或恢复基因表达。AON具有特异性高、微量高效、靶向范围广、免疫原性低、毒性及不良反应小等优势,成为遗传性眼病治疗新手段。目前,已有3种不同的AON药物进入了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近年来AON在其化学结构修饰、特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及其目前在不同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
目的 探讨MK2抑制剂PF-3644022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激光光凝建立BRVO模型大鼠,将BRV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按1 mg·kg-1、5 mg·kg-1、10 mg·kg-1给予2 mL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活的蛋白激酶2(MK2)抑制剂PF-3644022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2 m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灌胃,共治疗21 d.分别在治疗后1d、7d和14 d进行眼底照相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全球50岁以上老年人中心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全世界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临床上将进展期AMD分为萎缩性AMD和渗出性AMD,分别表现为脉络膜地图样萎缩和新生血管形成。AMD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质内模式识别受体,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小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中均有表达。最近的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与AMD疾病相关,并参与渗出性AMD和萎缩性AMD的发生。本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65岁以上人群重要的致盲眼病,其中干性AM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嘌呤能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视网膜环境中,具有信号传导与神经调节的作用,其可诱导视网膜细胞死亡,调控小胶质细胞活性,参与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视网膜水肿等病理反应,参与干性AMD的发展过程。本文就嘌呤能信号通路组成分子在RPE、光感受器等多种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调节、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个干性AMD损伤机制的调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研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核仁小RNA宿主基因7(SNHG7)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71例71眼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组,另选取因外伤摘除且葡萄膜完整、眼球正常的患者40例40眼作为正常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眼眼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患者眼球组织中SNHG7表达.取M23细胞进行培养,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成3组,SNHG7干扰组:转染SNHG7干
人工智能(AI)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眼科诊疗过程中产生大量影像学资料,而AI在图像识别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将AI应用于眼科影像已逐渐成为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AI技术成功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断、分型、分期、治疗途径和治疗效果随访跟踪,如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此外,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AI技术应用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识别、判读,进而诊断眼科疾病,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
目的 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介导的焦亡途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DR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葡萄籽原花青素组、VX-765组、葡萄籽原花青素+VX-765组(每组各12只),另取12只大鼠为对照组,药物干预14 d,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焦亡情况;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及血清中炎
目的 对比分析携带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白内障患者和正常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方法 纳入17例HCV(+)的白内障患者及17例正常白内障患者,术前均抽取空腹静脉血行HCV抗体及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从前房内采集房水样本,采用人类细胞因子抗体阵列检测技术对房水中40种炎症因子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 HCV(+)白内障患者与正常白内障患者间血液中肝功能和肾功能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检测的40种炎症因子中,HCV(+)白内障患者与正常白
目的 探究miR-29b通过靶向调节特异性蛋白1(SP-1)调控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分为正常组、高糖组、阴性组、miR-29b mimics组和miR-29b mimics+ SP-1组.除正常组细胞外,其余各组细胞于35.5 mmol·L-1 D-葡萄糖环境中培养.阴性组、miR-29b mim-ics组和miR-29b mimics+ SP-1组分别共转染miRNA模拟物scramble和阴性siRNA序列、转染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