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舍”《孟子·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ro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孟子·腾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中的“舍”字学界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对“舍”进行了分析,通过考察认为此“舍”当表示总括范围的副词,与“皆”同义并用。“舍皆”当为同义副词连用。
  关键词:“舍”;《孟子·滕文公章句》
  《孟子·腾文公章句上》里有一段话:“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 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关于“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中的“舍”字的解释,历来分歧较大!至今还没有定论。
  关于“舍”字有如下的解释:
  1.shè 始夜切,去,冯韵。
  (1)客舍。《说文解字》中对“舍”是这样解释的:市居曰舍,从亼从屮,象屋也。口象築也,始夜切。其本义为客馆,引申为“住宿、休息、停止、止息”的意思。继而引申有“保留、安置”之意。
  (2) (外出)留宿。
  (3)保留。
  (4)止息
  (5)古时军队住宿一夜。
  (6)古时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2. shě 書冶切,上,馬韵。也作“捨”
  (7)放弃,放出。《广韵》中“舍” 舒冶切,上,马韵。其本义为“放弃,放下”。引申为“放射,释放”、“离开,除开”,继而引申为“施舍、布施”。
  (8)离开。
  (9)赐予。
  3. shì集韻 施隻切,入,昔韵。
  (10)通“释”,放置,消除。
  另外舍还表示人名或姓;谦辞:亲属中比自己年龄小或辈分低的,如舍弟,舍亲;
  在诸多学者的观点中,对“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中的“舍”的解释大致分以下几种:
  一、释“舍”为“止”
  1.东汉赵岐《孟子章句》说“舍者,止也,止不肯自取之宫室而用之”。
  2.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进一步阐发说:“舍为居止之止,此为禁止之止,故又引申解止为不肯。”
  3.清代毛奇龄在《四书賸言》中“言止取宫中,不需外求也”,他也释“舍”为“止”,不同的是他把“止”讲成“只”即“仅仅”。
  4.南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曰“舍,止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曰“舍,止(只)。”又“按:‘舍’字不好懂,姑从旧注。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曰:“旧注解释为‘止’(只)。”
  释“舍”为“止”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舍”和“止”只在“止息”这一意义上想通的。“止”有“禁止”之义,但“舍”做“禁止”讲,于古书无证。“止”训“不肯”,先秦古籍罕有证明,“舍”再训“不肯”就更不存在了。
  其次:古文中有大量“舍”字做“止”字义解,也有“止”通“只”的用法,但我们不能据此推断“舍”可通“止(只)”。他们的声韵不同。舍:冯韵审母;止(只):纸韵照母,这样来解释“舍”有“只”义,有违于通假用字的规律。
  再次:“舍”为副词“止(只)”义,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康熙字典》等工具书例都没有找到此义项。且《孟子》全书用32次,无一例用作副词“止(只)”义,毛氏之说似不充足。
  最后:按照焦循的说法翻译此句是“(一切东西)不肯都放在家里用?”语气上不对;按照毛氏的观点,他省略了“皆”,翻译出来是“(为什么不)仅仅全部从自己家拿出东西来使用?”又不符合语法习惯!
  二、释“舍”为语气词
  清代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野有死麕》中提出:“舍亦语气词,不为义,言何不自谓陶冶,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也。”又曰:“舍古音同舒,而舒,语辞。”
  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有有力依据,《诗经》中的“舍”字没有一处通“舒”为语气词的用例,同一世道、同一體裁、同一风格的同一部诗歌总集中,有“舒”为语气词,但不见“舍”通“舒”这一说法。
  三、释“舍”通“啥”
  1.近人章炳麟《新方言·释词》“故余亦训何,通做舍。《孟子·滕文公》篇: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犹言何物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也。”又曰:“今通言曰什么,舍之切音也。川楚之间曰舍子,江南曰舍,亦作啥。”
  2.杨伯俊从之,其《孟子译注》中“舍,何物也,后代做“亻奢”缓言之为什么、甚么。”
  3.洪玉成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引用了这一说法。
  关于这种说法,我认为似乎证据不足,有待商榷:
  首先:整个著作在表达“什么”这个意义时多用书面语疑问代词“何,奚、曷”等,全书若只有一例“舍(啥)”这个方言疑问代词,似乎与“何,奚、曷”不类,也与政论文这一体裁不谐。
  其次:“余”训“何”之说很难成立,那么说“舍”为“余”之借字,把“舍”与“什么”“啥”联系起来证据不足。“什么”的用法在唐宋之后,“啥”更晚!
  王力先生在《训诂学》一文中也对词观点做出了否定,王力先生认为
  首先:“何物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不符合上古的语法:“什么都……”是近代语法的产品,唐宋以前没有,更何况先秦!
  其次:“舍”字变为“甚么”很奇怪,“舍”是清音字,“甚”是浊音字,不能成为切音,而且中间有个m为什么就消失了,也很难解释。
  特别是从语法角度指出:“什么都”一类疑问代词后紧接范围副词的现象,是上古所没有的,于是“舍皆”就不能解释为“何物皆”。这是从语法证语义的一个好例子!
  综上所述,我以为,“舍”当按董志翘先生之解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与“皆”同义并用。《孟子·滕文公上》中这句“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可以译为:“而且许子为什么不亲自烧窑冶铁,一切(所有)都从自己家里取用呢?”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
  [2]董志翘.古今同形异义词语汇释[M].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
  [3]董志翘.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4]董志翘.训诂类稿[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通过将人类美术的精髓传达给大学生这一过程,帮助他们塑造健康高尚的人格。大学艺术公共课中的美术教育的内容既要有一定的高度,又要通俗易懂,既要重视第一课堂教育,还应扩展到第二课堂教育。  关键词:高校;艺术公共课程;美术教育  一、引言  自1902年王国维将“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便揭开了中国美育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我国高校对艺术公共课程的也不断适应时代需求,陆
色彩是一种客观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的现象,它的客观存在所产生的一系列想法和内涵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特征,对我们产生的视觉效果在生理上与心理上都有体现,给人们的生活带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也跟着时代的来临而发生了大的变化。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联系通话,而且网络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这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在网络学习下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展开研究。  关键词:e学习;数学;创新  一、 e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  首先,众所周知,传统的学校数学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老师为主,而老师主要以课
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即理念,带有目的、伦理的色彩;德性是事物(尤其是人)的优秀品质即事物(人)的合目的性,知识与德性在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身上得到了统一,即在伦理和
1、延安有座清凉山rn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被后人称作红色革命摇篮.rn延安有座清凉山,位于延安城东北,隔着延河与宝塔山、凤凰山相望.清凉山,古称莲花峰,亦称太和山,素
长安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流行语出现。“很X很XX”,“被XX”“各种XX”等句式被大家广泛引用。这种流行语的出现不光与社会新事物新形式的出现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某些思想文化倾向我们社会的文化环境人类思维认知的结果的演变。从语言的内部结构来看,这些句式的出现都与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语言的要素有关。本文以2017年网络流行语“社会我X哥”为例,分析该句式的来源,成因,演
政府、血液制品企业、献浆员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一直是制约单采血浆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本文在实践基础上,尝试着提出了政府放心、员工开心、献浆员舒心的“三心”经营模
1rn一只白兔的故事让我一再地有讲述它的欲望.十多年前我爸把它的故事大体地讲给我和他听.前日凌晨五点我睡不着醒来,躺在黑暗里我突然想起它来,我觉得现在的我才能把它的故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小语种的发展与我国经济、政治密不可分。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入世”等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契机的到来,中国的市场日渐国际化,语种人才的
摘 要: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应用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在小学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还是偏向于形象、直观,所以,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的提升。为了能够使最终的教学效率得以有效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引起必要的重视,并要通过合理的手段与方法来增强导入的效果,以对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