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与在场之间:周氏兄弟介入《新青年》考论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452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鲁迅、周作人与《新青年》杂志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在同人团体中的位置介乎缺席与在场之间。根据史料显示,周氏兄弟并非处在轮值编辑之列,而是自居于“客师”的地位扮演具体执行者的角色,他们既要配合杂志文化革新的总体要求,又与作为权威的话语中心保持着相对疏离的态度,对思想启蒙持有自身独特的看法。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文化站位使得周氏兄弟能够后来居上,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两个方向共同合力奠定了《新青年》“立人”的文学传统,进而引领了“人的文学”的思想潮流。从另一层面来说,《新青年》也为周氏兄弟提供了介入现实的文化
其他文献
《庄子》所论之道神秘超验,容易引起读者经验上的质疑;但《庄子》文本又有其特殊性,也即作者对自身言说所可能引发的质疑已表明出充分的自觉,并因此在表达策略上作出了自觉的回应与处理。这一语言自觉要求读者不可轻易摒弃或臆解《庄子》的神秘论述,而应紧扣文本,积极利用作者给出的阅读提示,做出合乎作者期待的理解。考察庄子对自身语言使用的自觉,可以发现,他运用了“三言”、情节转变设计以及理性辨析这三种语言策略来贯彻其避开论争、破除执见并提升读者素质的意图,以求实现对读者经验质疑的化解。这些“作者自觉”在正面揭示道论内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