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种与外来种水生植物在不同基质营养下的生长比较

来源 :2008年全国水生生物学博士生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g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生物入侵由于其对生态系统,环境,经济等多方面造成的后果日益严重,逐渐成为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对于植物而言,外来入侵种不仅会大大降低本地物种的存活率,而且对本地物种的分布也会造成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外来入侵种还会对本地水生或陆生生态系统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随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外来种研究的深入,许多有关外来种入侵机制的假说和理论不断被提出.其中以资源假说(Resource Hypothesis,Davis等2000)研究的最为广泛和深入.在资源假说中,Davis等提出:伴随着一定数量繁殖体,外来物种的入侵会随着资源(例如光,营养和水份)的增加而加剧.为了验证(1)外来种和本地种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种是否也会随着资源的增加而增强?(2)外来种与本地种的差异是否对我们预测和防治入侵有帮助?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4种水生外来种,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两种,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狐尾藻属(Myriophyllum)两种,与本地同科或同属且形态相似的3种水生植物为实验材料.分别配制两种不同营养级别的基质环境,比较了在高、低营养基质环境中外来种和本地种与生长相关的参数指标.结果显示:在高营养基质和低营养基质环境中,本地种较外来种更大地积累其生物量并且拥有更高的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结果还显示:在侧枝的生物量分配方面,外来种较本地种显著增高。由于断枝是水生植物无性繁殖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断枝由侧枝或丰茎受到生物或非生物的扰动产生.我们使用侧枝生物量的分配这一指标来间接反映水生植物的无性繁殖能力.结果表明,本地种较外来种能较好适应当地不同的基质营养环境;但是在无性繁殖体的传播方面,外来种较本地种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尝试提出:对外来水生植物的防治应继续以管理本地水生植物的栖息地和保护本地水生植物多样性为主,并且应加大对外来水生植物无性繁殖体特别是断枝传播的管理和控制力度.
其他文献
研究了辗转相减求最大公因式的原理,给出了求(n0,1,m)非系统卷积码子生成多项式的方法,讨论了求(n0,k0,m)系统卷积码子生成多项式的解线性方程组算法。
植物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科研特长,对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
网络经济的出现带来了商业方法能否成为专利权对象这个新课题。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商业方法都能够被授予专利,如何认定商业方法的技术性成为接触这个问题的关键。本文拟从我国商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分维数等指数,分析了广州市花都区1979年到2000年的景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增加,面积变化较大,且斑块形状复
用聚乙二醇(PEG-6000)胁迫处理芦笋幼苗,检测了幼苗的渗透调解物质含量、生物膜透性、抗氧化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且以20%的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