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源于18世纪上叶的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以其传统剧目丰富、表演通俗易懂、剧目贴近生活而深受百姓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姚剧在经历改革后焕发新的生机:1956年,余姚姚剧团成立;2008年,姚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剧团改制,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成立……当一些剧团艰难经营,有的剧种甚至成为“绝唱”时,我们不禁要问:姚剧如何做到长唱不衰?在发展过程中走过了怎样的路呢?
姚剧发展的现状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剧“八个一”保护方案》,余姚市从组织机构、基地建设、传承展示、资料建档等方面明确对姚剧的具体保护措施,为传承人的培育、基地的建设、剧种的发展提供条件。一方面,巩固和扩大演出市场,每年演出姚剧剧目近20台、160场左右。并投资支持姚剧原创剧目的创作,以两年出一台新戏的进度创作了姚剧现代戏《母亲》《五月杨梅红》和《浪漫村庄》、姚剧历史剧《王阳明》等优秀的地方戏曲。另一方面,搭建展示平台。定期组织展演活动,打造了“周末戏院”等品牌演出活动,让姚剧更加亲民,普通百姓都能进剧院欣赏姚剧名家的精彩演出。在全市城乡还以姚剧联谊会、票友会等民间组织形式,组织开展联谊、观摩、座谈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余姚、慈溪地区“姚剧演唱大赛”。
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自姚剧团成立以来,经历了个别吸收随团学员——拜师学艺——集中培养人才的发展过程。1963年,姚剧团开办三年制的姚剧学员班;1980年,开办宁波地区姚剧训练班;1992年,开办余姚市职技校姚剧专业班;2012年6月,姚剧表演专业班第八代演员正式登台,演出了姚剧《白蛇前传》;2016年,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共有事业编制85人,中坚力量为40岁左右的姚剧第七代传承人,现着力培养17名20岁左右的姚剧第八代传承人。
为了检验演员们的业务水平,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考核制度》,坚持每年组织青年演职员专业技能考试。剧院还鼓励青年演员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业务培训,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参加各种函授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此外,在姚剧历史文化及专业知识整理上,还出版了《姚剧发展简史》《姚剧音乐》《姚剧剧作选》等书籍,编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余姚姚剧》,整理出版了《姚剧唱腔集锦》《姚剧传统唱段》(精选)、《姚剧经典唱段》(集锦)等音像资料。
姚剧发展的困难
戏曲生存大环境较为严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欣赏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许多新兴的娱乐方式、娱乐项目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戏曲过去曾经具有的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很快被边缘化,国外电影、话剧的冲击,编制发放的困难,使得戏曲演出生存环境日趋严峻。虽然近年来,姚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余姚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及民族戏曲的保护,但新媒体时代下戏曲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升和改善,姚剧在余姚本地的传承、发展虽兴旺,但也影响着姚剧往更大、更好方向的發展。
姚剧受众小,编演的传统戏较少。目前,姚剧的受众多分布于余姚、慈溪,外地影响力小、爱好者少。如何增加外地受众,辐射剧种影响力,培养其他省市的观众,也是姚剧面临的一个难题。此外,编演传统戏少现代戏多,演现代戏是姚剧的长项,但客观上向戏曲化发展受到限制。20世纪70年代起,姚剧共演出过367个各类题材的大中小型剧目,其中现代戏有298个,占演出剧目总数的81%。
缺少作曲、领军人物。目前,领军人物只有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守良和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寿建立,而作曲人只有一位。姚剧的发展需要高端人才的注入,也需要合理的导演、作曲、编剧人才培训。戏曲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余姚市政府对姚剧的保护发展十分重视,在小学就设置有姚剧的音乐老师,并将优秀人才输送至绍兴艺术学校进行统一培养,开设专业的姚剧课程,对演出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技术考试,但对演出人员的深造、培训支持力度不足。
姚剧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扩大姚剧受众。虽然政府对姚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但家乡戏家乡看的局面,也限制了姚剧向外辐射式的发展。培养外地观众,扩大受众,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一方面,要发动和鼓励热爱戏曲的企业家投资姚剧的对外演出,或发行出售与姚剧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币、贺卡、主题书册等。另一方面,要鼓励院团与企业、知名品牌联姻,充分发挥明星效应和戏曲经纪人的作用,对外宣传姚剧,扩大姚剧的知名度。同时,开设有关姚剧的课程和专题讲座,培养新一代的戏曲观众。姚剧团可以建立定期到周边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使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姚剧艺术的熏陶。这些大学生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凭借他们的影响,可以为姚剧争取更多的观众。
创新表演方式、剧目等。就演出方式而言,可以学习近年崛起的“小剧场戏剧”,在新的文化艺术中心营建姚剧小剧场。小剧场的演出,与一般剧院舞台的演出大不相同,大大缩短了观赏距离,给人更直接、强劲的视觉感受。在剧目与舞台艺术方面,姚剧的传统戏重在保持原声原色,使其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但姚剧的部分现代戏可以进行创新,以吸引不同地区的观众。要创新剧本,在了解各地观众口味、思维及习惯的基础上,对剧目进行改编,注重剧目的通俗性和娱乐性,使其更能引起现代人精神上的共鸣;或在主题思想上,体现新的创作理念和新的时代精神,同时还能保持小剧种的地方特色。在内容上要体现现代意识,形式上也要大胆吸收现代舞台艺术手段,甚至融入电影电视、现代歌舞、武术等艺术元素,配合故事情节,创造出新的舞台表现手段,引入新的戏剧元素,如利用虚实相错、时空变换、声光电水技术等,简约但富有时代性,以充实剧目表现力,使之符合现代都市人的审美趣味。
培养姚剧领军型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而领军人才更是核心竞争力。姚剧要走出余姚、走出宁波,影响中国甚至世界,就必须着力发现、培养戏曲领军型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一是要培养高层次戏剧人才。姚剧团可以分批次输送人才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戏剧理论培训,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艺术家,突破艺匠型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二是剧团要对青年队伍进行学习引导,让年轻人才编演结合,多学习表演技巧,并注重实践,给予青年演员更多上台演出机会,让老艺人带徒弟,提高专业技能。三是要培养暂缺的音乐与编剧、导演人才,适时引进著名的或艺术学院毕业的优秀人才,本地年轻人才的培养,让年轻人多学习声腔、曲牌音乐知识,掌握驾驭不同行当、不同流派的唱腔风格的能力,熟知锣鼓经等诸多技术要素,打好综合的音乐素质基础拓宽创作思维。
姚剧发展的现状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剧“八个一”保护方案》,余姚市从组织机构、基地建设、传承展示、资料建档等方面明确对姚剧的具体保护措施,为传承人的培育、基地的建设、剧种的发展提供条件。一方面,巩固和扩大演出市场,每年演出姚剧剧目近20台、160场左右。并投资支持姚剧原创剧目的创作,以两年出一台新戏的进度创作了姚剧现代戏《母亲》《五月杨梅红》和《浪漫村庄》、姚剧历史剧《王阳明》等优秀的地方戏曲。另一方面,搭建展示平台。定期组织展演活动,打造了“周末戏院”等品牌演出活动,让姚剧更加亲民,普通百姓都能进剧院欣赏姚剧名家的精彩演出。在全市城乡还以姚剧联谊会、票友会等民间组织形式,组织开展联谊、观摩、座谈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余姚、慈溪地区“姚剧演唱大赛”。
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自姚剧团成立以来,经历了个别吸收随团学员——拜师学艺——集中培养人才的发展过程。1963年,姚剧团开办三年制的姚剧学员班;1980年,开办宁波地区姚剧训练班;1992年,开办余姚市职技校姚剧专业班;2012年6月,姚剧表演专业班第八代演员正式登台,演出了姚剧《白蛇前传》;2016年,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共有事业编制85人,中坚力量为40岁左右的姚剧第七代传承人,现着力培养17名20岁左右的姚剧第八代传承人。
为了检验演员们的业务水平,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考核制度》,坚持每年组织青年演职员专业技能考试。剧院还鼓励青年演员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业务培训,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参加各种函授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此外,在姚剧历史文化及专业知识整理上,还出版了《姚剧发展简史》《姚剧音乐》《姚剧剧作选》等书籍,编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余姚姚剧》,整理出版了《姚剧唱腔集锦》《姚剧传统唱段》(精选)、《姚剧经典唱段》(集锦)等音像资料。
姚剧发展的困难
戏曲生存大环境较为严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欣赏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许多新兴的娱乐方式、娱乐项目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戏曲过去曾经具有的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很快被边缘化,国外电影、话剧的冲击,编制发放的困难,使得戏曲演出生存环境日趋严峻。虽然近年来,姚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余姚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及民族戏曲的保护,但新媒体时代下戏曲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升和改善,姚剧在余姚本地的传承、发展虽兴旺,但也影响着姚剧往更大、更好方向的發展。
姚剧受众小,编演的传统戏较少。目前,姚剧的受众多分布于余姚、慈溪,外地影响力小、爱好者少。如何增加外地受众,辐射剧种影响力,培养其他省市的观众,也是姚剧面临的一个难题。此外,编演传统戏少现代戏多,演现代戏是姚剧的长项,但客观上向戏曲化发展受到限制。20世纪70年代起,姚剧共演出过367个各类题材的大中小型剧目,其中现代戏有298个,占演出剧目总数的81%。
缺少作曲、领军人物。目前,领军人物只有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守良和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寿建立,而作曲人只有一位。姚剧的发展需要高端人才的注入,也需要合理的导演、作曲、编剧人才培训。戏曲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余姚市政府对姚剧的保护发展十分重视,在小学就设置有姚剧的音乐老师,并将优秀人才输送至绍兴艺术学校进行统一培养,开设专业的姚剧课程,对演出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技术考试,但对演出人员的深造、培训支持力度不足。
姚剧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扩大姚剧受众。虽然政府对姚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但家乡戏家乡看的局面,也限制了姚剧向外辐射式的发展。培养外地观众,扩大受众,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一方面,要发动和鼓励热爱戏曲的企业家投资姚剧的对外演出,或发行出售与姚剧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纪念币、贺卡、主题书册等。另一方面,要鼓励院团与企业、知名品牌联姻,充分发挥明星效应和戏曲经纪人的作用,对外宣传姚剧,扩大姚剧的知名度。同时,开设有关姚剧的课程和专题讲座,培养新一代的戏曲观众。姚剧团可以建立定期到周边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使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姚剧艺术的熏陶。这些大学生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凭借他们的影响,可以为姚剧争取更多的观众。
创新表演方式、剧目等。就演出方式而言,可以学习近年崛起的“小剧场戏剧”,在新的文化艺术中心营建姚剧小剧场。小剧场的演出,与一般剧院舞台的演出大不相同,大大缩短了观赏距离,给人更直接、强劲的视觉感受。在剧目与舞台艺术方面,姚剧的传统戏重在保持原声原色,使其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但姚剧的部分现代戏可以进行创新,以吸引不同地区的观众。要创新剧本,在了解各地观众口味、思维及习惯的基础上,对剧目进行改编,注重剧目的通俗性和娱乐性,使其更能引起现代人精神上的共鸣;或在主题思想上,体现新的创作理念和新的时代精神,同时还能保持小剧种的地方特色。在内容上要体现现代意识,形式上也要大胆吸收现代舞台艺术手段,甚至融入电影电视、现代歌舞、武术等艺术元素,配合故事情节,创造出新的舞台表现手段,引入新的戏剧元素,如利用虚实相错、时空变换、声光电水技术等,简约但富有时代性,以充实剧目表现力,使之符合现代都市人的审美趣味。
培养姚剧领军型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而领军人才更是核心竞争力。姚剧要走出余姚、走出宁波,影响中国甚至世界,就必须着力发现、培养戏曲领军型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一是要培养高层次戏剧人才。姚剧团可以分批次输送人才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戏剧理论培训,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艺术家,突破艺匠型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二是剧团要对青年队伍进行学习引导,让年轻人才编演结合,多学习表演技巧,并注重实践,给予青年演员更多上台演出机会,让老艺人带徒弟,提高专业技能。三是要培养暂缺的音乐与编剧、导演人才,适时引进著名的或艺术学院毕业的优秀人才,本地年轻人才的培养,让年轻人多学习声腔、曲牌音乐知识,掌握驾驭不同行当、不同流派的唱腔风格的能力,熟知锣鼓经等诸多技术要素,打好综合的音乐素质基础拓宽创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