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49-01
2006年秋福建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我全程参与了两轮教学大循环。回顾这六年的教学经历,发现高中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困难所在。由于我们学校采用了相应的策略,从而成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在两届的高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谈几点认识,以供同行借鉴。
一、没有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是造成学困的根本原因。
认真研究一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便可知道初中化学非常基础,知识少且零散,很多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少,再者中考化学要求简单。有些学校对实验要求很低。初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较模糊,给高中后续化学学科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当初中学生满怀信心步入高中学习时,一下子被复杂的化学概念当头一棒就打晕了。化学不好学的情绪滋生蔓延,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化学难学。典型的例如:初中化学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转化根本没有什么拓展与讲解,有的连最基础什么是复分解反应规律都不知道,而高中前几节课就开始教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一下子要求学生书写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无非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和负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完几节课就对化学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了。
为此我校采取的第一种策略:组织高一老师认真学习九年制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时遇到学生知识基础欠缺问题采用及时的补救措施:(1)开学初利用一个星期集中补 。(2)分散補,即学习高中内容时,何时需要何时补。例如,我校在期初学生学习课程负担不大的情况下,重新教会学生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其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典型的如本人在教学时出了这样一些题目补上初中内容。题目一:下列物质间在水溶液能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①硝酸钾和氯化钠;②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等。题目二:给出四种元素钠、碳、氧、硫,请同学们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物质的化学式:碱性氧化物_________酸性氧化物_________碱_________含氧酸________无氧酸_________酸式盐_________。利用以上题目训练与讲解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采用的策略二:利用班会团队军训时间请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长学姐谈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讲座。由于初中大部分知识点是靠记忆,没有系统性,而高中知识信息量较大,课堂容量难度也较初中大了很多。初中的知识点应用单一,而高中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强,强调灵活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很多学生上了高中就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为此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转变。(1)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2)学会及时总结,即一个单元学习完毕尝试回忆书写本单元的重要物质性质、反应现象、用途、存在、制备方法和鉴别、化学方程式;(3)重视实验,注重探究性学习。通过以上知识和方法衔接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没有正确处理好模块知识教学,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每周安排两课时,36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一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必修一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半的教学内容,这样对于刚迈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由于对高中学习还不太适应,老师又一下子在这36节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么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让学生们感到困难重重。而必修二内容涉及的知识可谓繁多,宽度更大,给人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得太多太深,导致学生恐惧化学,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例如:必修二中原电池、电解池内容教学,起初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讲解从原电池、电解池的概念、构成条件到原理(包括两极的名称,电子的流向,离子的迁移方向,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上了一个星期后,为了巩固知识,老师受市场上参考书习题的干扰和影响,又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写出在酸性介质中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要么不会写要么写出错误的答案,仍然无法完全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后来我们分析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处理好选修与必修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校采取的策略三:在必修模块教学时要求老师一定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学要求,不随意拔高,大胆取舍习题,该了解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教学,避免一步到位,造成学生两极分化。2013届我校备课组做了大胆的尝试,先按照新课程要求上完《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到了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我们回过头重新复习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这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涨了,而老师又可以利用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掌握化学双基知识牢固多了,又为高三化学总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一箭双雕。
三、没有解读好《高考考试说明》,人为加重学生负担。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说明了各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试层次是属于“了解”“理解”“掌握”,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时一定要胸中有数,不能随意挖掘。由于许多老师受旧高考影响,在某些知识点深挖,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比如2011届讲解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内容时,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某温度下,硫酸钡的溶解度为2.33×10-5g,求在该温度下1L硫酸钡溶液中硫酸钡的溶度积常数。这一下子就懵住了学生,然而老师却大讲特讲,而最终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分析一下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已经删去了溶解度的有关计算,学生根本不懂得溶解度的计算公式。回头细读《考试说明》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发现这部分知识是属于新增的考点,在高考中是属于了解内容,即使高考涉及此部分内容,也是非常粗浅的,它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沉淀溶度及常数的表达式,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沉淀溶解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事实上也是如此,纵观这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本节的内容所涉及的也只是沉淀溶度积常数的应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并不考查繁难偏旧的题目。
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备课组每次集体备课时要求老师们认真研读《高考考试说明》,并由主讲人认真解读找出全国各地市高考中有关本节内容所出现的高考试题示例,逐一剖析逐一对照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上课时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讲解,不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以后对教材内容我们都做到以说明为依据,严格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构建学科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科基本技能的内容实施教学,不是教材上的内容都要教,都要学,学会智教,让学生智学,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总之,如何让学生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学好高中化学新课程,始终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只有我们提高对新课程的研究,争取把握好课程目标,认真分析学生学困的成因,并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突围。
2006年秋福建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我全程参与了两轮教学大循环。回顾这六年的教学经历,发现高中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困难所在。由于我们学校采用了相应的策略,从而成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在两届的高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谈几点认识,以供同行借鉴。
一、没有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这是造成学困的根本原因。
认真研究一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便可知道初中化学非常基础,知识少且零散,很多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少,再者中考化学要求简单。有些学校对实验要求很低。初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较模糊,给高中后续化学学科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当初中学生满怀信心步入高中学习时,一下子被复杂的化学概念当头一棒就打晕了。化学不好学的情绪滋生蔓延,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化学难学。典型的例如:初中化学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转化根本没有什么拓展与讲解,有的连最基础什么是复分解反应规律都不知道,而高中前几节课就开始教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一下子要求学生书写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无非给学生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和负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学完几节课就对化学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了。
为此我校采取的第一种策略:组织高一老师认真学习九年制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时遇到学生知识基础欠缺问题采用及时的补救措施:(1)开学初利用一个星期集中补 。(2)分散補,即学习高中内容时,何时需要何时补。例如,我校在期初学生学习课程负担不大的情况下,重新教会学生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其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典型的如本人在教学时出了这样一些题目补上初中内容。题目一:下列物质间在水溶液能否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①硝酸钾和氯化钠;②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等。题目二:给出四种元素钠、碳、氧、硫,请同学们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物质的化学式:碱性氧化物_________酸性氧化物_________碱_________含氧酸________无氧酸_________酸式盐_________。利用以上题目训练与讲解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采用的策略二:利用班会团队军训时间请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长学姐谈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讲座。由于初中大部分知识点是靠记忆,没有系统性,而高中知识信息量较大,课堂容量难度也较初中大了很多。初中的知识点应用单一,而高中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强,强调灵活应用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很多学生上了高中就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为此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转变。(1)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2)学会及时总结,即一个单元学习完毕尝试回忆书写本单元的重要物质性质、反应现象、用途、存在、制备方法和鉴别、化学方程式;(3)重视实验,注重探究性学习。通过以上知识和方法衔接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没有正确处理好模块知识教学,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每周安排两课时,36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一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必修一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浓缩,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半的教学内容,这样对于刚迈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由于对高中学习还不太适应,老师又一下子在这36节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么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让学生们感到困难重重。而必修二内容涉及的知识可谓繁多,宽度更大,给人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得太多太深,导致学生恐惧化学,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例如:必修二中原电池、电解池内容教学,起初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讲解从原电池、电解池的概念、构成条件到原理(包括两极的名称,电子的流向,离子的迁移方向,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上了一个星期后,为了巩固知识,老师受市场上参考书习题的干扰和影响,又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写出在酸性介质中氢氧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要么不会写要么写出错误的答案,仍然无法完全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不如预期。后来我们分析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处理好选修与必修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校采取的策略三:在必修模块教学时要求老师一定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学要求,不随意拔高,大胆取舍习题,该了解就了解,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教学,避免一步到位,造成学生两极分化。2013届我校备课组做了大胆的尝试,先按照新课程要求上完《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到了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我们回过头重新复习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这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高涨了,而老师又可以利用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掌握化学双基知识牢固多了,又为高三化学总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一箭双雕。
三、没有解读好《高考考试说明》,人为加重学生负担。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说明了各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试层次是属于“了解”“理解”“掌握”,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时一定要胸中有数,不能随意挖掘。由于许多老师受旧高考影响,在某些知识点深挖,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比如2011届讲解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教学内容时,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某温度下,硫酸钡的溶解度为2.33×10-5g,求在该温度下1L硫酸钡溶液中硫酸钡的溶度积常数。这一下子就懵住了学生,然而老师却大讲特讲,而最终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分析一下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已经删去了溶解度的有关计算,学生根本不懂得溶解度的计算公式。回头细读《考试说明》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发现这部分知识是属于新增的考点,在高考中是属于了解内容,即使高考涉及此部分内容,也是非常粗浅的,它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沉淀溶度及常数的表达式,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沉淀溶解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事实上也是如此,纵观这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本节的内容所涉及的也只是沉淀溶度积常数的应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并不考查繁难偏旧的题目。
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备课组每次集体备课时要求老师们认真研读《高考考试说明》,并由主讲人认真解读找出全国各地市高考中有关本节内容所出现的高考试题示例,逐一剖析逐一对照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上课时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讲解,不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以后对教材内容我们都做到以说明为依据,严格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构建学科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科基本技能的内容实施教学,不是教材上的内容都要教,都要学,学会智教,让学生智学,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总之,如何让学生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学好高中化学新课程,始终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只有我们提高对新课程的研究,争取把握好课程目标,认真分析学生学困的成因,并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