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话“云××”词语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814606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谷歌公司2006年8月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以来,“云计算”便开始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十几年来,正是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给社会增添了愈加显著的“云”色彩,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云时代”。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则以倒逼之势让“云时代”更加深入人心。霎时之间,云拜年、云看灯、云抗疫、云捐赠、云复工、云招聘、云签约、云办公、云课堂、云讲座等一大批“云××”词语开始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意义上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无所不“云”的时代。在这个万物皆可“云”的“云时代”,“云××”词语显然已经成为人们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全面正确认识“云××”词语则是—个必要之举。
  一、“云××”词语的渊源与生成机制
  “云××”一类词语的走红,虽然离不开“云计算”一词的推动,但其源头并不是“云计算”,而是“云理论”。早在1999年11月25日出版的《中国图像图形学报》上,邸凯昌、李德毅和李德仁三位学者就在论文《云理论及其在数据发掘和知识发现中的应用》中使用“云理论”一词。而最早使用“云计算”一词的是尹国定和卫红,在2003年8月20日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他们在合写并发表的论文《云计算:实现概念计算的方法》中开始使用“云计算”一词。无论是“云理论”中的云,还是“云计算”中的云,均已偏离了《说文解字》中“云,山川气也”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凝聚形成的物体”等原初意义,只是借用了云最初具有的“广泛性、流动性、分布性、集合性”等特性,其核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智能快速计算方式。虽然谷歌公司不是“云计算”一词的首创者,但其作为知名企业的倡导行为却无疑助推了“云计算”一词乃至“云××”词语的流行。自“云计算”一词逐渐盛行以来,“云”字先是被广泛应用到互聯网领域,后来则迅速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云××”词语的生成离不开内外因素的共同驱动。从外在层面看,除谷歌公司等一批互联网企业的推动之外,还有不少其他行业的企业开始利用“云”字招牌开发销售新产品,云电视、云冰箱、云空调、云手机、云监控摄像机等产品的一度热销就是例证。从内在层面看,“云××”词语的生成符合人类隐喻认知原则和语言经济性原则。一方面,“云××”词语中的“云”,与互联网紧密相关,具有“规模性”“虚拟性”“流动性”“集合性”,这与“云”原初意义中的“流动性”“集合性”“虚无缥缈性”等特征产生强烈的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在物理相似性与心理相似性的合力影响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广泛使用“云”的隐喻义,并逐渐淡化“云”与其原初意义的关系,进而以语义融合的语言定式助推“云××”词语的泛化使用。另一方面,“云××”词语短小精悍,能够以简单的形式表达较为复杂的汉语语义,便于人们记忆,完全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因而能够得到广泛使用。比如,用“云课堂”一词就能表达“借助云计算技术和移动学习终端等信息技术进行的一种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课堂形式”的复杂意义。
  二、“云××”词语的构式特征与使用
  构式是在语言中某些成分与其他一些特定语言成分长期大量共同使用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表达式。在“云××”词语中,尽管“云”作为修饰前缀,以相对显性的形式限定了后面的被修饰部分“××”,但正是“××”部分的隐性特征使得整个“云××”词语构式充满了张力。现有“云××”词语的构式主要分为两类:状中式和定中式。
  在状中式结构中,“云××”中的“××”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而“云”则稳定地充当状语修饰成分。当“××”为动词时,“云××”中的“云”表示利用“云”或借助“云”进行某一“动作”,如云抗疫、云旅游、云审理等。
  (1)长三角九城市联手“云抗疫”,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马鞍山日报》2020年2月25日)
  (2)“云旅游”的出现是技术、消费需求和应对疫情共同推动的结果。(《中国旅游报》2020年4月21日)
  (3)“云庭审”降低传染风险并实现“隔空对话”。(《深圳特区报》2020年3月10日)
  当“××”为形容词时,“云××”中的“云”表示利用“云”或借助“云”构建具有某一“特性”的平台或中心,如云智能、云健康、云安全等。
  (4)交管部门依托“互联网 ”思维,以“云智能”交管模式,实现了交通管理服务“从传统到现代”“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型升级。(《西部法制报》2017年5月20日)
  (5)“云健康”只是上海联通智慧医疗的一项应用。(《人民邮电》2013年6月28日)
  (6)云安全产品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大部分产品的技术和产品形态都处于探索阶段,更新换代快,有很大的完善空间。(《人民邮电》2016年11月3日)
  在定中式结构中,“云××”中的“××”一般是名词,而“云”则是充当定语,凸显出所修饰名词的“智能性”以及与“云”相关的属性。这一类词语数量较大,其中“××”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如云盘、云经济、云势力、云图书馆等。
  (7)360云盘决定停止个人云盘服务,在网盘存储、传播内容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得到彻底解决之前不再考虑恢复,之后转型企业云服务。(《电子报》2016年10月30日)
  (8)近期,武汉数字经济、“云经济”形态发展迅速。(《长江日报》2020年4月23日)
  (9)-汽集团壮大经营“云势力”。(《长春日报》2020年3月17日)
  (10)亟须借助大数据和分享经济,构建国家云图书馆,改变图书馆各自分离的局面。(《中国商报》2017年3月16日)
  三、“云××”词语的语义流变
  从1999年出现的“云理论”到当下的“云抗疫”“云复工”“云答辩”等,“云××”词语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走向湮灭,反而呈现出一种“历久弥坚”的态势。虽然相对稳定的构式特征使得“云×”词语的语义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其语义从始至今还是经历了一个波澜不惊的流变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1999年~2005年的萌发阶段。这一阶段只有云理论、云模型、云计算等个别词语出现,而且主要出现在学术期刊上,如《中国图像图形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这些“云××”词语中的“云”与互联网并没有密切关联,主要指的是一种计算模型。确切而言,云是用语言值描述的某个定性概念与其数值表示之间的不确定性转换模型。比如,在论文《基于云理论神经网络决策树的生成算法》中,作者指出,“云理论是以研究定性定量间的不确定性转换为基础的系统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一种新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S2期)
  第二,2006年~2010年的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在谷歌公司倡导“云计算技术”的推动下,“云××”词语开始在计算机领域流行,常见的有云计算、云安全、云数据、云系统、云平台等。在这些“云××”词语中,“云”主要指“与互联网相关”或“互联网 ”。至此,“云××”词语开始成为一种流行语,但主要局限于计算机互联网行业。
  第三,2011年~2018年的流行阶段。这一阶段,“云计算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之外的其他领域,常见的词语有云电视、云空调、云盘、云支付、云课堂、云农场、云停车、云旅游等。在这些“云××”詞语中,虽然“云”依然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但其意义已经有了较为浓烈的“生活气息”,即“云××”词语开始成为日常用语的重要来源。
  第四,2019年至今的高潮阶段。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行动”,即迫使人们长期宅居家中,而且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话语”,促使“云××”词语出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疫情一方面让之前不甚流行的云旅游、云办公等词语瞬间成为热词,另一方面催生了云势力、云抗疫、云复工、云答辩等一大批新词。在这些词语中,虽然“云”在本质上依然保留着之前的“与互联网相关”含义,但显然“与互联网相关”语义的新颖性已经不再凸显,而是以接近固化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用语中。换而言之,“云××”已经成为汉语中的常态化词语。
  “云××”词语尽管历经几个发展阶段,却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流行词。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云计算”的收录,肯定了“云××”词语的“合法地位”。疫情背景下,伴随着“云××”词语更加广泛地使用,我们有理由预测:将来会有更多的“云××”词语被词典收录。尽管词典暂时收录的“云××”词语数量不大,但当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大量期刊和图书对“云××”词语持续不减的关注,注定会推动其进一步传播,“云××”词语也会继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其他文献
杜甫《登高》被明胡应麟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无人否认;但是对于这首诗到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则有不同的理解。论者多以杜甫此时孤苦无依,身患重病,认为该诗以倒置金字塔式的反讽语言,抒发诗人郁闷之情,愈写愈悲,无限苍
《语文教学语用论》是曹明海教授的一部力作,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语文教育界专家学者和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这部论著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多层面、多视角深入探讨了语文教学语用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均将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
书名:英美文学简明教程  作者:张伯香,容曙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ISBN:978756992211  定价:29.8元  《英美文学简明教程》是作者张伯香、容曙在综合了国内外和前人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全书按照英美文学的发展顺序编写,介绍了各时期英美文学的发展特点,并收录了各时期英美著名作家的代表作,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英美文学简明教程》分上
书名: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刘春凤  出版单位: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定价:30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我国青少年全面提升文化素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新时代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进一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继承与发展传统
(接上期)  曹丕此文的历史价值乃是:不但在于揭示文人相轻是心珲原因,更在丁指出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是文体不同,作家鲜能全盘把握。  所有这一切旨在批评曹植,但是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兄弟之间的恩怨:在中国文沦史上第一次把文章/文学的体裁,也就是形式范畴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完全不提及内容。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出来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仝在视野之外。这表现出中国古典文章/文学批评与西
五年前,我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授认为我太乐观了,就因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尽管中国大学问题多多,但“‘素质教育’的提倡,以及‘通识课程’的逐渐落实,还是为人文学预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英年早逝的叶教授看来,人文学深陷困境是全世界的问题,中国人无法独善其身。更何况眼下的中国大学,正处于迅速扩张期,越来越急功近利,不太可能真正关心人文学的价值。  
“混合文本”是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框架中对文本类型进行分类的形式之一,它包含了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等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我们平时以阅读连续性文本为主,如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非连续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语文阅读首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目前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小说故事极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按教材后面的“阅读提示”说,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叙事风度和语言特色上看,它是阿城“笔记小说”的一篇代表作。教材的单元导读要求:“要在梳理情
书名: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  作者:张秋玲  出版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504162748  定价:49.8元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无形中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语文教育關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如何真正发挥语文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早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努力攻克的重要课题
“古代汉语”作为一个学科专名,出现于上一个世纪,然而,古代汉语的主要研究内容音韵文字训诂,却是我们国家最为古老的学术研究内容之一。王朝时代的学术研究主要有两门:一是“大学”,一是“小学”。“大学”是经学,“小学”就是音韵文字训诂之学。实际上,经学时代以前,“小学”就已经存在。五四运动以后,经学消解,所谓经学的附庸“小学”,不仅没有消解,反而蓬勃发展,相继分立了好几个新的学科,如文字学、训诂学、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