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改背景之下,“高效”是课堂教学一大追求,语文教学中却有不得要领、流于形式、曲解“高效”的现象。盲目加快教学节奏,表面上是追求“高效”,实质上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针对这一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真课堂应下慢功夫”的观点,分析了“应该慢”的原因,列举了“怎样慢”的做法,力求“慢”中求“快”,“真”中求“实”。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文本研读 教学设计 慢功夫 真味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48-02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反思阶段。作为一直努力创新的一线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地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行为,上出朴实的、本真的、有文化底蕴、有人文关怀的富有语文味儿的课。细观名家课堂,结合小我实践,笔者认为真课堂应下慢功夫,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独到深刻的文本研读:咬文嚼字、研磨慢行
精致语文首倡者徐杰老师说:要从文本中来,要回到文本中去;本色语文首倡者黄厚江老师进一步强调:语文老师的功夫,不要只花在形式设计上,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文本研读。用于教学的文本多为经典,经典是慢出来的,读经典自然需要在文本中研磨慢行,解析方能精准、深刻。
文本创作时,典雅的文句耗尽作者的心智,方才带来读文时的柳暗花明,慢出来的经典,还要求我们咬文嚼字、悟文品字,而“悟”字是由“心”和“吾”组成,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算“悟”。所以,文本研读既需要心会作者,更需要融入自我,以慢的方式充满敬意地阅读。叶圣陶老先生所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理即在此。“慢慢走,欣赏啊”,这种慢的方法需要时间的长度,需要沉静,需要沉淀,需要翻来覆去的思考和寻根究底的叩问。“慢”的实质其实是一种思想方式,应是读书人的智慧,更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功夫。
二、精致科学的教学设计:潜心会文本、慢工出细活
成功的课堂之离不开教师精妙的教学设计,精妙可行的教学设计,则有赖于教师读透文本,才能把控全局、科学设计。做好一道菜讲究用料,上好一节课也需要备好料。课堂的主料,即研读文本确立目标后所设计的主问题,主问题设计精准得当,教学设计才生动可行。
肖培东老师讲《皇帝的新装》时,因为课前文本解读到位,上课成竹在胸,授课时主次分得清,层次有纵深。从文体入手,设主问“童话最典型的特点是富于夸张和想象。你认为作品中最富夸张的语句在哪儿呢?”问题一出,举手发言者多。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迅速反应,全因为主要设问的合理,让学生们有话可叙说,且可以往更深一步挖掘。当学生们提到“皇帝光着身子游行”最夸张的时候,肖培东恰到好处的评点:“对,此处最夸张,裸奔最夸张!”学生们顿时雀跃。肖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追问:“同学们,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此夸张、甚至于荒谬的闹剧,为什们能得以上演?是谁导演了这出戏呢?”有生答曰:“是骗子的狡猾。”老师再进一步追问:“骗子的狡猾体现在何处?”学生解析:“因为骗子很会利用人们的心理。”师再进一步追问:“那骗子利用的是人们的什么心理呢?”进而水到渠成的深挖出人们的虚伪、盲从等等因素,课堂行云流水,又实现了步步纵深。
三、互动融洽的课堂氛围:循循善诱、漫谈渐进
语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过程。这一点,从走进课堂起,教师就应该有这种意识,去浮躁之气,以平和的心态走进课堂,以自然的口吻轻松导入,语文教学的脚步才能优雅从容,踏实而稳重,语文课堂才能鲜活生动。钱梦龙老先生回顾自己在90年代的公开课暖场,他和孩子们有过这样一次情景对话:
师:“同学们,今天台下这么多老师观看,台上这么亮的灯光照耀,还架着摄像机,我突然觉得不像是在上课了,我们更像在干嘛呢?”
机灵的孩子一语中的:“老师,像演戏!”
师:“真聪明!那么谁该是主角呢?”
生:“老师,主角当然是你咯。”
师:“大家再想想,剧本在谁的手中?谁是主演?”
学生顿悟:“老师,我们才是真正的主演。”
师:“对呀,主演是你们,那么老师又像什么呢?”
生:“老师,你更像导演!”
师:“那么,导演和演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学生恍然大悟:“老师,你重在于导,我们侧重于演。”至此,公开课上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已清晰不过,课前学生的热情也被完全点燃。
80年代的语文课堂,钱老先生之所以能富于先见强调并践行“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上出充满活色生香的语文课,与他引导由术、诱导有方是密不可分的。
四、张弛有度的教学流程:忌拔苗助长、步步催赶
放眼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过渡衔接时教师更是快马加鞭,争分夺秒卡时间,赶进度。再加之PPT画面、音乐、视频的快速切换,多种媒体的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味求“快”加
速度,看似为了提高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
曾看到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执教林清玄先生《和时间赛跑》一文。文章前五段作为第一层,写的是外祖母之死和爸爸给我的解释,初读全文后教师首先抛出一个主问题:作者为什么会生出“和时间赛跑”的想法呢?学生们略一思索迅速反应道:“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让我感到无限的悲伤。”老师顺口接过,快速切换到第二问:作者又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呢?开始第二层文意的探讨。
倘在此处深入一问:“外祖母的去世”就一定能让人生出“和时间赛跑”的想法吗?显然二者不能轻易等同。学生的认识稍显肤浅在预料之中,教师则应该于此再作追问:“外祖母的去世”为什么就让作者生出了“和时间赛跑”的想法?这才能将学生的视线迁移到第一层文段的关键处,即爸爸对“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的解释上来,进而落实到爸爸话里的关键词:外祖母也即“时间里的事物”,过去了就“永远”“回不去了”,从而深入发掘出时间的特点绝非止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价值之高,也非止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流逝之快,而更在于它流逝后的“永远不会回来”。能把文意挖掘到此,学生再理解为何要“和时间赛跑”,方能深入、方为深刻。 五、重视课堂生成:有随机应变的延伸空间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对预设性的生成非常重视,对非预设性的生成,则是消极地处置,漠然地回避,甚至粗暴地制止。语文教学大纲上这样要求我们的教师:应关注个体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要达成大纲要求,则非得有一个慢的过程,有时候甚至需要停留。
钱梦龙老先生执教《故乡》的时候,学生稀奇古怪的问题就出来了,“老师,跳鱼儿是个什么东东”,语文课上碰到这种问题,多数老师都懵了,但钱老略作思考,机智把问题向全班抛出:“嗯,这个问题问得好!跳鱼儿是个什么东东呢,有没有人知道?”学生们都摇头,钱老先生接着说:“同学们不知道,其实呀,老师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问题肯定有一个人知道!这个人就在鲁迅身边,大家想想看,是谁?”有学生灵机一动:“老师,闰土知道!”课堂顿时哗然,氛围毕现。这时,老师再恰到好处的点评:“是呀,大家都不知道的事儿,但在闰土那里,却都知道。少年闰土在鲁迅心中,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们自然的感知了少年闰土在少年的迅哥儿心目中的神奇伟大,自然也就理解了文中鲁迅的感叹:“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文句。
六、品悟文本真味:文火慢炖催生情感共鸣
做饭讲究火候,炒菜需要猛火爆炒,煲汤则需要文火慢炖。一节好课,更多时候像是煲汤,慢火才能出真味。快与慢,其实是一对辩证关系,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表面上,节奏慢了,其实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品味、涵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体悟其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夸美纽斯说: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林语堂说:所谓的教育,就是大家坐下来,抽一支雪茄,熏陶一遍,随便说点什么。佐藤学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真课堂应下慢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则是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慢下来。
奥修讲过一句话:当鞋合脚时,就忘记了自己的脚了。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为孩子寻找一双合脚的鞋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杰《精致语文》.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成尚荣.教室,一个应允许出错的地方[J].江苏教育研究,2002,(12).
[5]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文本研读 教学设计 慢功夫 真味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48-02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反思阶段。作为一直努力创新的一线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地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行为,上出朴实的、本真的、有文化底蕴、有人文关怀的富有语文味儿的课。细观名家课堂,结合小我实践,笔者认为真课堂应下慢功夫,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独到深刻的文本研读:咬文嚼字、研磨慢行
精致语文首倡者徐杰老师说:要从文本中来,要回到文本中去;本色语文首倡者黄厚江老师进一步强调:语文老师的功夫,不要只花在形式设计上,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文本研读。用于教学的文本多为经典,经典是慢出来的,读经典自然需要在文本中研磨慢行,解析方能精准、深刻。
文本创作时,典雅的文句耗尽作者的心智,方才带来读文时的柳暗花明,慢出来的经典,还要求我们咬文嚼字、悟文品字,而“悟”字是由“心”和“吾”组成,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算“悟”。所以,文本研读既需要心会作者,更需要融入自我,以慢的方式充满敬意地阅读。叶圣陶老先生所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理即在此。“慢慢走,欣赏啊”,这种慢的方法需要时间的长度,需要沉静,需要沉淀,需要翻来覆去的思考和寻根究底的叩问。“慢”的实质其实是一种思想方式,应是读书人的智慧,更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功夫。
二、精致科学的教学设计:潜心会文本、慢工出细活
成功的课堂之离不开教师精妙的教学设计,精妙可行的教学设计,则有赖于教师读透文本,才能把控全局、科学设计。做好一道菜讲究用料,上好一节课也需要备好料。课堂的主料,即研读文本确立目标后所设计的主问题,主问题设计精准得当,教学设计才生动可行。
肖培东老师讲《皇帝的新装》时,因为课前文本解读到位,上课成竹在胸,授课时主次分得清,层次有纵深。从文体入手,设主问“童话最典型的特点是富于夸张和想象。你认为作品中最富夸张的语句在哪儿呢?”问题一出,举手发言者多。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迅速反应,全因为主要设问的合理,让学生们有话可叙说,且可以往更深一步挖掘。当学生们提到“皇帝光着身子游行”最夸张的时候,肖培东恰到好处的评点:“对,此处最夸张,裸奔最夸张!”学生们顿时雀跃。肖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追问:“同学们,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此夸张、甚至于荒谬的闹剧,为什们能得以上演?是谁导演了这出戏呢?”有生答曰:“是骗子的狡猾。”老师再进一步追问:“骗子的狡猾体现在何处?”学生解析:“因为骗子很会利用人们的心理。”师再进一步追问:“那骗子利用的是人们的什么心理呢?”进而水到渠成的深挖出人们的虚伪、盲从等等因素,课堂行云流水,又实现了步步纵深。
三、互动融洽的课堂氛围:循循善诱、漫谈渐进
语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过程。这一点,从走进课堂起,教师就应该有这种意识,去浮躁之气,以平和的心态走进课堂,以自然的口吻轻松导入,语文教学的脚步才能优雅从容,踏实而稳重,语文课堂才能鲜活生动。钱梦龙老先生回顾自己在90年代的公开课暖场,他和孩子们有过这样一次情景对话:
师:“同学们,今天台下这么多老师观看,台上这么亮的灯光照耀,还架着摄像机,我突然觉得不像是在上课了,我们更像在干嘛呢?”
机灵的孩子一语中的:“老师,像演戏!”
师:“真聪明!那么谁该是主角呢?”
生:“老师,主角当然是你咯。”
师:“大家再想想,剧本在谁的手中?谁是主演?”
学生顿悟:“老师,我们才是真正的主演。”
师:“对呀,主演是你们,那么老师又像什么呢?”
生:“老师,你更像导演!”
师:“那么,导演和演员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学生恍然大悟:“老师,你重在于导,我们侧重于演。”至此,公开课上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已清晰不过,课前学生的热情也被完全点燃。
80年代的语文课堂,钱老先生之所以能富于先见强调并践行“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上出充满活色生香的语文课,与他引导由术、诱导有方是密不可分的。
四、张弛有度的教学流程:忌拔苗助长、步步催赶
放眼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过渡衔接时教师更是快马加鞭,争分夺秒卡时间,赶进度。再加之PPT画面、音乐、视频的快速切换,多种媒体的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味求“快”加
速度,看似为了提高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
曾看到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执教林清玄先生《和时间赛跑》一文。文章前五段作为第一层,写的是外祖母之死和爸爸给我的解释,初读全文后教师首先抛出一个主问题:作者为什么会生出“和时间赛跑”的想法呢?学生们略一思索迅速反应道:“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让我感到无限的悲伤。”老师顺口接过,快速切换到第二问:作者又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呢?开始第二层文意的探讨。
倘在此处深入一问:“外祖母的去世”就一定能让人生出“和时间赛跑”的想法吗?显然二者不能轻易等同。学生的认识稍显肤浅在预料之中,教师则应该于此再作追问:“外祖母的去世”为什么就让作者生出了“和时间赛跑”的想法?这才能将学生的视线迁移到第一层文段的关键处,即爸爸对“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的解释上来,进而落实到爸爸话里的关键词:外祖母也即“时间里的事物”,过去了就“永远”“回不去了”,从而深入发掘出时间的特点绝非止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价值之高,也非止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流逝之快,而更在于它流逝后的“永远不会回来”。能把文意挖掘到此,学生再理解为何要“和时间赛跑”,方能深入、方为深刻。 五、重视课堂生成:有随机应变的延伸空间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对预设性的生成非常重视,对非预设性的生成,则是消极地处置,漠然地回避,甚至粗暴地制止。语文教学大纲上这样要求我们的教师:应关注个体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要达成大纲要求,则非得有一个慢的过程,有时候甚至需要停留。
钱梦龙老先生执教《故乡》的时候,学生稀奇古怪的问题就出来了,“老师,跳鱼儿是个什么东东”,语文课上碰到这种问题,多数老师都懵了,但钱老略作思考,机智把问题向全班抛出:“嗯,这个问题问得好!跳鱼儿是个什么东东呢,有没有人知道?”学生们都摇头,钱老先生接着说:“同学们不知道,其实呀,老师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问题肯定有一个人知道!这个人就在鲁迅身边,大家想想看,是谁?”有学生灵机一动:“老师,闰土知道!”课堂顿时哗然,氛围毕现。这时,老师再恰到好处的点评:“是呀,大家都不知道的事儿,但在闰土那里,却都知道。少年闰土在鲁迅心中,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们自然的感知了少年闰土在少年的迅哥儿心目中的神奇伟大,自然也就理解了文中鲁迅的感叹:“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文句。
六、品悟文本真味:文火慢炖催生情感共鸣
做饭讲究火候,炒菜需要猛火爆炒,煲汤则需要文火慢炖。一节好课,更多时候像是煲汤,慢火才能出真味。快与慢,其实是一对辩证关系,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表面上,节奏慢了,其实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品味、涵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体悟其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夸美纽斯说: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林语堂说:所谓的教育,就是大家坐下来,抽一支雪茄,熏陶一遍,随便说点什么。佐藤学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真课堂应下慢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则是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慢下来。
奥修讲过一句话:当鞋合脚时,就忘记了自己的脚了。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为孩子寻找一双合脚的鞋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杰《精致语文》.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成尚荣.教室,一个应允许出错的地方[J].江苏教育研究,2002,(12).
[5]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