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看法 :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两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再次,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二、教师点拔,寻找契机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迁移的最终环节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叶圣陶小说《夜》时,可以把它嵌入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去分析它的情节线索及主题。两篇小说都有明暗两条线索:《药》明写华家,暗写夏家;《夜》明写老妇人,暗写革命夫妇。《药》通过对明线上华家代表的民众的愚昧和暗线上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英勇的描写,反映小说深刻的主题——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镇压革命的罪行,启示人们:只有启发民众共同革命,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夜》通过明线上老妇人的逐步坚定和暗线上革命夫妇的无畏,揭示“四?一二”大屠杀的罪行和人民群众已觉醒,将前赴后继进行斗争的主题。
同样的,在分析《夜》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妇人形象时,可以把它套入《母亲》的人物框架中,以分析老妇人这位映川的母亲与高尔基笔下的巴威尔的母亲一样的由胆怯到愤怒再到坚定的心理历程。利用旧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看法 :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两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再次,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二、教师点拔,寻找契机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迁移的最终环节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叶圣陶小说《夜》时,可以把它嵌入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去分析它的情节线索及主题。两篇小说都有明暗两条线索:《药》明写华家,暗写夏家;《夜》明写老妇人,暗写革命夫妇。《药》通过对明线上华家代表的民众的愚昧和暗线上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英勇的描写,反映小说深刻的主题——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镇压革命的罪行,启示人们:只有启发民众共同革命,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夜》通过明线上老妇人的逐步坚定和暗线上革命夫妇的无畏,揭示“四?一二”大屠杀的罪行和人民群众已觉醒,将前赴后继进行斗争的主题。
同样的,在分析《夜》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妇人形象时,可以把它套入《母亲》的人物框架中,以分析老妇人这位映川的母亲与高尔基笔下的巴威尔的母亲一样的由胆怯到愤怒再到坚定的心理历程。利用旧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