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155-1
佐藤正夫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是,这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唯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活动,积极地钻研教材内容时,即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从而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
如何创建适合物理学科特点的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的课堂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实施如下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新课程倡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发展,强调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做学生的引路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及认知特点,通过复习旧知、提出问题、讲解故事、实验演示、动画课件、贴近生活的现象等创设良好氛围导入新课,营造积极的,自主的课堂环境。
二、巧妙设问,启发猜想
教师不仅要精心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而且要适时地对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质疑,提出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或过难,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要有层次梯度。教师有价值的启发和引导,能使学生得出合理的猜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使湿衣服干得快,你会怎样做?学生会回答放在太阳下晒,将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教师再启发提问:衣服晾开和团在一起放在通风且阳光充足处与放在不通风且无阳光处有区别吗?学生就较容易得出正确猜想。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浮力的大小可能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自由发表看法。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物体的质量、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对学生的各种猜想不要马上给予评价,尽可能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以赞赏的态度进行积极的鼓励,促使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的形成。教师再通过一些体验活动:1.用手将气球慢慢按入装满水的桶中;2.用两只手分别提着浸没在水和浓盐水中的同样物体;3.将浸没在装满水杯中物体慢慢提出水面,学生通过体验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有直接的感受,使猜测有了根据。课堂教学努力使学生学懂,力图在感到困难的地方多搭几个矮的台阶,“没有不能攀登的高山,只有上不去的台阶”。通过教师层层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出猜想。
三、适时引导、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及课堂上的独立探究和共同研讨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表达探究的结果,可以引导学生用图表、文字、公式、模型等形式归纳提炼最后的结论。当学生遇到具体困难时给予恰当的帮助引导,切忌越俎代庖。例如:以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为例,探究前学生会结合已有知识猜测出,电阻大小可能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密度、体积、质量等因素有关。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如“密度”表示物质的属性,与材料有关,所以这与导体的“材料”猜想重复。而“体积”等于长度乘以横截面积,也是重复的,同样“质量”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总效果也重复的。通过实验探究和适时地分析与排除,教师引导学生借学生的口把结论说出来。结论总结让学生来下。教师只是引导一下,纠正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大出人意料。
四、练习巩固,及时应用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课堂上,在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纳提炼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重新审视课后检测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地对预习时所作的答案进行修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学到知识解释生活与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也可以单独或与学生共同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及时训练,这样可以起到深刻理解、强化记忆、牢固掌握的作用。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得到最大调动,通过情境创设——启发猜想——探究辨析——引导归纳——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念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过程和结论,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才能牢固掌握。学到的知识才能自然地应用。同时把科学研究的方法渗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佐藤正夫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是,这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唯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活动,积极地钻研教材内容时,即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从而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
如何创建适合物理学科特点的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的课堂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实施如下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新课程倡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发展,强调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做学生的引路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及认知特点,通过复习旧知、提出问题、讲解故事、实验演示、动画课件、贴近生活的现象等创设良好氛围导入新课,营造积极的,自主的课堂环境。
二、巧妙设问,启发猜想
教师不仅要精心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而且要适时地对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质疑,提出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或过难,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要有层次梯度。教师有价值的启发和引导,能使学生得出合理的猜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使湿衣服干得快,你会怎样做?学生会回答放在太阳下晒,将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教师再启发提问:衣服晾开和团在一起放在通风且阳光充足处与放在不通风且无阳光处有区别吗?学生就较容易得出正确猜想。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浮力的大小可能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自由发表看法。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物体的质量、液体的密度、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对学生的各种猜想不要马上给予评价,尽可能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以赞赏的态度进行积极的鼓励,促使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的形成。教师再通过一些体验活动:1.用手将气球慢慢按入装满水的桶中;2.用两只手分别提着浸没在水和浓盐水中的同样物体;3.将浸没在装满水杯中物体慢慢提出水面,学生通过体验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有直接的感受,使猜测有了根据。课堂教学努力使学生学懂,力图在感到困难的地方多搭几个矮的台阶,“没有不能攀登的高山,只有上不去的台阶”。通过教师层层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出猜想。
三、适时引导、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及课堂上的独立探究和共同研讨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表达探究的结果,可以引导学生用图表、文字、公式、模型等形式归纳提炼最后的结论。当学生遇到具体困难时给予恰当的帮助引导,切忌越俎代庖。例如:以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为例,探究前学生会结合已有知识猜测出,电阻大小可能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密度、体积、质量等因素有关。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如“密度”表示物质的属性,与材料有关,所以这与导体的“材料”猜想重复。而“体积”等于长度乘以横截面积,也是重复的,同样“质量”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总效果也重复的。通过实验探究和适时地分析与排除,教师引导学生借学生的口把结论说出来。结论总结让学生来下。教师只是引导一下,纠正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大出人意料。
四、练习巩固,及时应用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课堂上,在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纳提炼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重新审视课后检测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地对预习时所作的答案进行修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学到知识解释生活与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也可以单独或与学生共同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及时训练,这样可以起到深刻理解、强化记忆、牢固掌握的作用。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得到最大调动,通过情境创设——启发猜想——探究辨析——引导归纳——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念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过程和结论,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才能牢固掌握。学到的知识才能自然地应用。同时把科学研究的方法渗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