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的海外归宿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k424242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知徐秉方先生由家乡常州翩然来沪,我便专程去看他。去之前,他说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我。踏进“博爱竹斋”,刚刚坐定,未及寒暄,我便问究竟是什么好消息。徐先生笑眯眯地说:“我父亲的一件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啊!徐素白先生的作品入藏大都会,真是好消息!那么,这消息从何而来?
  原来,一位常州籍朋友在纽约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时偶然见到了这件作品,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徐先生,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在大都会博物馆里意外见到令尊的一件‘月季蜻蜓’留青竹刻笔筒。作为一个常州籍的上海人,我能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当代常州人的作品,感到非常激动和喜悦。”他兴奋地继续说道:“走在纽约街头,我似乎觉得自己比路人高了一截。”这位朋友还拍了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徐先生。徐先生一看,确是父亲的作品,自然十分高兴。
  我忍不住问徐先生:“那您有没有作品被国外博物馆收藏呢?”他说:“巧了,也有一件,是去年才知道的。”去年春夏之际,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个“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同时还举办了一个竹刻艺术国际研讨会。正是在这个研讨会上,大英博物馆馆长带来一组馆藏中国历代竹刻的幻灯片,其中有一张正是徐秉方先生的留青臂搁“螳螂捕蝉”。
  众所周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均名列世界四大博物馆,它们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历代艺术品,而对于入藏当代艺术品,他们则是慎之又慎。徐氏父子的留青竹刻能分别被这两大博物馆收藏,既说明了博物馆对留青竹刻艺术的重视,也可见徐氏父子的艺术成就。
  那么,这两件作品是怎么被两大博物馆收藏的呢?徐先生摇摇头,说:“我也不清楚。”不过,虽不清楚这“去脉”,但对这两件作品的“来龙”,徐先生却是再清楚不过了。
  “那件‘月季蜻蜓’笔筒是父亲心爱的作品之一。他在上海工作时,我曾提出要把它带到常州去看看,他不同意。父亲逝世后,他的一些遗物一度由我保管。上世纪70年代末,我结识了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先生。王老表示,他也是竹刻爱好者,收藏了一批古今竹刻,遗憾的是还没有我父亲的作品,希望能收藏一件。我当时觉得,王老不仅是一位竹刻爱好者,更是这门艺术的推广者。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生活大都比较贫困,竹刻艺术很少有人问津。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我根据王先生的心愿,就将这件父亲的‘月季蜻蜓’笔筒让给了他。2003年,中国嘉德推出的‘王世襄藏品专场拍卖’中,这件作品出现在拍场上。现在它走进了大都会博物馆,可谓最佳的归宿。”
  王世襄先生与徐秉方先生的交往,我是听说过一些的。王先生对推广竹刻艺术用力甚勤,对徐先生的作品也推崇备至。他在给徐先生的信中曾说:“当代竹人,阁下提高最多,独步当时,无可争辩。”又曾作文如是评价徐先生的留青山水作品:“秉方继承家学,专攻留青,四十以后,艺大进。巧用竹筠,有新的突破,不独于见刀处现神采,更求在模糊朦胧不见刀处生变化。不然,对此弥漫滃郁,满幅烟云将不知如何措手矣。”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徐素白先生的作品,竟然曾是王世襄先生自珍之“俪松居”长物,真可谓佳话一桩。
  那么,徐秉方先生那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螳螂捕蝉”臂搁,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徐先生娓娓道来:“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家用电器还没有普及。一位香港朋友来访,见我的家境比起香港来差了许多,于是返港后买了几件家用电器,包括当时在内地很时髦的收录机、彩电等送给我。我激动之余,考虑用什么回情。知道朋友很喜欢我的竹刻,虽然当时竹刻没有市场,也无行情。但我只能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回这份情。我的回情之物正是这件‘螳螂捕蝉’。1992年,一向只拍卖民国以前工艺品的香港佳士得,破例拍卖了这件作品。没想到,最终的藏家是大英博物馆。”
  徐氏父子的这两件留青竹刻作品究竟是如何走进两大博物馆的,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荣登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充分说明了留青竹刻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在如今越来越庞大的收藏队伍中,有许多人往往很注重工艺品的材质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竹材虽再寻常不过,竹刻却向为文人雅玩。高水准的竹刻作品,其扑面而来的文人气息,又岂是他物可比?
  我出生于竹刻之乡嘉定,自幼对竹刻别有兴趣。这些年来,也见过许多竹刻作品,其中有不少出自高级工艺美术师、竹刻家之手,但真正让我眼睛一亮的作品极少。直到偶然的机缘,看到了徐先生的留青山水作品,那真是过目不忘。王世襄先生之“独步当时”之语绝非虚言。可喜的是,徐氏留青后继有人,第三代传人文静、春静的作品之高妙绝非所谓的“竹刻家”所能及。但是她俩极为低调,不争头衔、不评职称,全心沉浸于竹刻技术的钻研之中。可以说,她们的作品比起乃祖乃父来,在不少方面又有精进。我曾在一篇文章说过:“论竹刻之各种技法,圆雕、透雕、浮雕、薄地阳文、陷地深刻等,皆呈式徽之态,今人之作,难寻前人韵致。唯留青一门,在徐氏三代手上,已超越先贤。对此,当有充分认识,并珍视之。”将来,她们的作品会不会随着祖、父的足迹,步入世界级殿堂呢?
其他文献
这是一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八骏图》:占据画面近三分之一的巨柳从左向右倾斜,从树根到树梢的对角线将画面一分为二,马群也被巨柳分开。位于巨柳右边的几匹高大肥壮的马儿悠然自得,玩耍嬉戏,而那匹瘦马位于巨柳左侧,孤零零地低头徘徊。就连一旁的牧马人也对瘦马不理不睬。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匹形单影只的瘦马说起。  画面中的瘦马  即便是最简略的中国美术史也不会忘记提到一个在中国画画的外国人——郎世宁。郎世宁擅长
期刊
对有收藏雅好之人来说,博古架或者多宝格往往是厅堂居室中不可或缺之物,将心爱之物集中起来陈列、展示,不仅方便也能赏心悦目。而在瓷器中有这么一类器物,同样起到了博古架的作用,其纹饰中鼎彝爵瓶、琴棋书画、花卉文玩无所不包,随意组合,巧妙搭配,虽仅仅是落于胎釉之上的线条、颜色,但观赏起来仍不乏博古通今的意蕴。这就是广泛流行于清代的博古纹瓷器。  慕古雅好可抒怀  博古图是人们通过图画的形式来博通、识别古物
期刊
在我国,用香疗病的历史十分悠久,并且香品种类繁多,各种香有着不同的功效,古人对这方面也早有研究,并将不同的香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檀香  成因:取自檀香科檀香属书中,檀香树的根、干、枝、果实等都含有油脂,越靠近树芯或树根的材质越好,含油量也越高。  产地: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等地。  功效:理气和胃、改善睡眠、安和心智。檀香精油可消炎去肿、润肤护肤、防止蚊虫;檀香薰香可杀菌消毒
期刊
古人治玉用“琢”、“磨”二字,而非今天我们常说的“雕”、“刻”,这无疑最为形象地表现了玉器制作过程的缓慢和精心,绝非一蹴而就那样简单。从打磨石器到出现了专门的琢玉之术,制玉工具、制作工艺在此后绵长的岁月里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然而,不管怎么进步,在电动工具发明之前的数千年时间里,古人制玉的工艺并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与今天相比都是原始的。  不禁惊叹,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古代,古人凭借了怎样的力量、用了
期刊
一级市场成重要推手  “在我们去年举办的32个展览中,有五分之一与当代水墨有关,而作为系列展览,我们还将陆续推出中国当代水墨大展。”在北京798艺术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一向以专业、成熟的展览空间和大力扶持青年艺术家而著称,馆长夏季风对新水墨一直极为关注。而在当前的艺术品市场上,蜂巢无疑成为了新水墨这个新兴市场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在5月初落幕的艺术北京博览会上,一幅李津的画卖出了400多万元的高价
期刊
香道在日本,与茶道、花道一起构成传统的『雅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月初十,春雨零零。院中满树梅瓣,红艳芬芳……源氏想乘此微雨时日将诸夫人所调制的香剂收拢……同一香剂的配料,各处都一样,但因趣味有别,配量也有差异,故香气有浓有淡。此中奥妙实是无穷。故萤兵部卿亲王认为香料各有千秋,无法裁断评判其优劣。只有前斋院槿姬送来的‘黑方’,毕竟淡雅清幽,卓然不凡。至于‘侍从’,即源氏所制者,最为上乘,
期刊
清代中后期,满是诗情画意的俏丽江南铸造了大量花钱,它们被泉友亲切地称为“苏炉花钱”。此类花钱的尺寸大部分在5厘米以下,且以圆穿居多,有黄、白铜质地。在题材上,苏炉花钱的内容更接近当代社会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所以,苏炉花钱在成为人人可接近的收藏品的同时,也俨然是一本篇篇迥异、卷卷出彩的民俗百科教材。尤其是本文要讲述的这册神仙卷,更是极为神奇、浪漫。  山鬼  一种被称为“山鬼”的苏炉花钱目前存世较
期刊
在清末单面唱片中,麦古泥唱片可谓其中的精品。这种唱片由哥伦比亚留声机器总公司出版,正面片芯与当时出版的其他哥伦比亚唱片无异。但唱片很薄,厚度仅为1.18毫米,而且有一定的柔韧性。  唱片背面印刷的文字表明了哥伦比亚留声机器总公司三次获得专利的时间:  一在西一千九百零一年十二月十号。专利提交日期:1897年11月19日;专利获准日期:1901年12月10日;专利号码:688739;专利发明人:琼·
期刊
博山炉暖,暗香浮动。静坐雅室,案置清茶,泼一幅水墨山水,书一段诗词歌赋,在茶香中细品人生,在炉香中感怀抒情。  香,除了拜佛,治病,陶冶性情外,它更是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成为其他艺术作品产生的媒介。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
期刊
香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再到发展,一路走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香烟不断,甚至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的骨子里。  也许是明媚春光里的一股花香引领我们走到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的门前。两层砖红色的小洋楼,灰白相间的围墙,木质的地板,这个位于天津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五大道的博物馆深幽寂静,还保留着些许民国时期的风华。刚刚在天津博物馆闭幕的“天香飘渺——沉香及中国古代香器特展”让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