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合唱都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音乐课堂。有效的合唱教学可以极大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团队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合唱本身呈现出一定的艺术性与科学性,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怎样更好地开展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是当前需要探讨的重点话题。基于此,文章主要就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二声部;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093-02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与校合唱团集训相比,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更加困难。因为只有音色与音准均优秀的学生才可加入合唱团,而课堂合唱教学的对象为普通学生,其在嗓音状况与音乐素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
(一)学生因素
小学生学习二声部歌曲所需要的音乐技能相比个人独唱要高很多,而通常情况下,班级学生会由于个人差异的因素在音乐习惯、歌唱水准、音乐基础与合唱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这些对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笔者曾在小学四年级中随机抽取过两个班级,对学生的音准进行了测试。最后发现,其中一个班级,学生中拥有较好音准的、音准较差的以及不会唱的均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另一个班级,单声部音准都难以找到的占百分之八十的比例,只要一进行二声部合唱,多数学生就难以把握。学生年级越高,越难唱好单声部歌曲,二声部合唱就更难以完成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容易害羞,害怕别的同学嘲笑。此外,多数学生欠缺整体的合唱观念,又很少有合唱成功以及声部和谐的体验,故对合唱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均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教师因素
实际上,造成当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无法取得更好效果的主要因素在音乐教师。因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学好”需建立在“教好”的基础上。据了解,大部分小學音乐教师知道二声部合唱是教学难点,自身的信心不足,同时觉得麻烦,所以在平时的合唱教学中,便会采用传统且单一的教唱方式。该种教唱的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自身的感受取代学生的亲自体验,以间接经验取代直接经验。如此,根本没有办法真正满足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兴趣爱好,而且,这种方式更多地突显了教学的形式化,没有考虑授课自身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音乐教学并没有多少技巧,若单单地将合唱歌曲分解为两个声部的拼凑,机械化地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没有兴趣,便会产生只教单声部的现象。故小学音乐教师应对学生展开深入的了解,基于学生的身心实际发展,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学生对二声部合唱的兴趣,这对合唱教学的高效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实施方法
(一)提升小学生对二声部合唱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唯有对二声部合唱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较为偏爱,音乐教师应抓住这一特征,在课堂上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对二声部合唱的兴趣,让其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在二声部合唱教学开始之初,可以选择播放一些学生较喜欢且熟悉的合唱曲目供他们欣赏,与此同时,给予一定的提示与引导,使他们对二声部合唱所展示出的魅力和独特性进行了解与认知,进而对合唱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合唱学习中。
比如,三年级上册《森林的歌声》属于一首快节奏且贴近大自然的歌曲,学习时没有太大的难度,更易吸引学生的热情。教师在讲授该曲目时,可通过《郊游》这首歌导入,和学生一起进入美丽的大自然中,接着播放《荫中鸟》,要求学生说出听到的声音,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进而逐步引入《森林的歌声》,令学生更加真实地聆听自然,进而喜欢课堂学习,该氛围对二声部合唱教学的开展非常有利。而且通过这首歌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理解音乐,进而主动展开对二声部合唱的学习。
(二)对学生的合唱学习给予科学引导
1.发声技巧的指引
合唱教学中如何发声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单纯的理论指引是无法令学生真正把握发声技巧的,教师需亲自给予动作上的示范。呼吸是合唱最本质的动力,而小学生本身的气息就比较浅,故指引学生进行呼吸是准确发声的关键。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引导小学生在身心、表情、五官等方面进行放松;第二,教导小学生把自己的两只手放在上腹部,然后进行吸气与吐气,对腹部的这种变化进行感受;第三,保持第二步的姿势,通过“S”这一音节的发声进行吐气,并逐步领受到气息均匀的技巧。
2.音准和节奏的引导
整体性是二声部合唱不可忽略的特征,如果有学生的声音比标准音高或低,合唱就失去了整体性,故音乐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音准和节奏的引导。音阶的练习是学习音准的必要条件,而且该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缓慢进行。在讲授音阶的含义时,教师可借助手势进行动作的演示,化繁为简,使学生更易理解何为音阶。接着,可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或游戏,并借此讲清楚全音和半音的含义。当小学生逐步把握住该知识点后,便可组织其运用于合唱练习中,培养节奏感。比如,学习《叮铃铃》这首歌时,可先安排小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自由单独演唱,并相互欣赏与比较,找出对方的优势与不足。接着,音乐教师安排合唱,可先划分班级学生为两个大组,分别对音阶进行演唱,教师依次对两组学生实施指引,使其可以准确表达出合唱的音准与节奏,突显合唱的整体性特征。
(三)通过多样化形式辅助学生学习
1.通过乐器对教学进行辅助
小学生本身的气息不够深,且多数对音准、节奏与音程等难以精准把握,这些均会阻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特别是面对那些难度较大的二声部合唱歌曲。而乐器的合理引入,可极大辅助教学的实施,提升教学成效。例如,对《茉莉花》这首歌展开合唱教学时,教师可借助钢琴来辅助,充当一个声部,并组织学生开展交换与轮流的合唱,更好地弥补在音准上存在的不足,也令学生更深地理解乐器和音乐间的联系。 2.通过角色划分对教学进行辅助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在该阶段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适宜的合唱曲目,将其内容划分为多样化的角色,并由小学生个人或组队自由挑选想要扮演的角色,分别以不同的声部来演唱。比如,学习《老鸟,小鸟》这首歌时,可将学生划分为两组,分别扮演老鸟和小鸟的角色,共同发出啾啾的鸟鸣之歌。如此,不仅抓住了小学生爱玩的特征,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合唱教学中,还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四)采取多元化的教唱方式
1.构建良好的声音状态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对象都是普通的学生,故音乐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时,对班级学生进行发声训练很有必要。教唱开始前,教师需向学生指出演唱二声部歌曲要使用什么样的气息与声音,并要求他们在学习时对其合理运用。当学生学唱时,教师要仔细聆听,若发现其中有未达到要求的气息与声音,应及时给予提醒并重新教唱,直到学生掌握为止。如此,才可令学生在整节课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声音状况,以更好地进行二声部合唱。
2.借助柯尔文手势促使学生理解音高概念
小学音乐二声部合唱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音准这一基础性要素。音乐教师可采取柯尔文手势法带领学生进行单音模唱,该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理解音高概念。教师还可运用手势对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进行指引,令学生借助视觉体验更好地构建二声部音高的概念。比如《唱支最美的歌》是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其中B乐段是以三度和声音程为主的二声部合唱,进行该首歌的合唱教学时,教师便可借助柯尔文手势法展开练习,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高概念,并把握好高声部的合唱。
3.选择逆向教学法,令学生转变“先入为主”的逻辑思维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先学习的知识点比后学的知识点印象要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故小学音乐教师可选择使用逆向教学法。在课堂合唱教学时,先对第二声部进行教学,等到学生大概掌握了该知识点时,再开始第一声部的学习。若面对的是合唱基础较差的学生占多数的班级,当两个声部一起唱时,可安排学生用一声部来唱词,用二声部来唱谱。此外,可将有些二声部合唱曲目的主干音提取出来进行试唱,当学生对歌曲渐渐熟悉后便可将剩余的旋律添加进去。如此,不但能提升学生参与合唱的兴趣,还可将教学难点合理避开。
4.通过肢体律动处理难点,感受旋律的变化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当两个声部一起合唱时,节奏与音准便会出现问题,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此时,音乐教师可通过肢体律动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可带领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对音乐旋律进行记忆,并找准音准与音高,更好地展开合唱。比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合唱,可指引学生将高声部的演唱想象为春暖花开的繁茂景色,低声部的演唱想象为初春的景色。
(五)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与专业素养
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教”的主体,故要促进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音乐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与专业素养很有必要。作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其本身应具备歌唱、弹奏与舞台展示等基本技能。此外,因合唱具备实践性,教师应努力为小学生争取各种类型的合唱活动,并带领他们积极参与。音乐教师在组织、组队、编排舞蹈等方面都应具备一定的实力,如此更易实现合唱教学的高效性。音乐教师自身应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参与学校内外组织的关于合唱教学的培训课程,时刻对合唱教学知识点进行钻研,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周雪山.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161-162.
[2]魏 伟.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措施[J].考試周刊,2016(68):177.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二声部;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093-02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与校合唱团集训相比,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更加困难。因为只有音色与音准均优秀的学生才可加入合唱团,而课堂合唱教学的对象为普通学生,其在嗓音状况与音乐素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
(一)学生因素
小学生学习二声部歌曲所需要的音乐技能相比个人独唱要高很多,而通常情况下,班级学生会由于个人差异的因素在音乐习惯、歌唱水准、音乐基础与合唱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这些对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笔者曾在小学四年级中随机抽取过两个班级,对学生的音准进行了测试。最后发现,其中一个班级,学生中拥有较好音准的、音准较差的以及不会唱的均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另一个班级,单声部音准都难以找到的占百分之八十的比例,只要一进行二声部合唱,多数学生就难以把握。学生年级越高,越难唱好单声部歌曲,二声部合唱就更难以完成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容易害羞,害怕别的同学嘲笑。此外,多数学生欠缺整体的合唱观念,又很少有合唱成功以及声部和谐的体验,故对合唱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均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教师因素
实际上,造成当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无法取得更好效果的主要因素在音乐教师。因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学好”需建立在“教好”的基础上。据了解,大部分小學音乐教师知道二声部合唱是教学难点,自身的信心不足,同时觉得麻烦,所以在平时的合唱教学中,便会采用传统且单一的教唱方式。该种教唱的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自身的感受取代学生的亲自体验,以间接经验取代直接经验。如此,根本没有办法真正满足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兴趣爱好,而且,这种方式更多地突显了教学的形式化,没有考虑授课自身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音乐教学并没有多少技巧,若单单地将合唱歌曲分解为两个声部的拼凑,机械化地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没有兴趣,便会产生只教单声部的现象。故小学音乐教师应对学生展开深入的了解,基于学生的身心实际发展,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学生对二声部合唱的兴趣,这对合唱教学的高效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实施方法
(一)提升小学生对二声部合唱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唯有对二声部合唱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较为偏爱,音乐教师应抓住这一特征,在课堂上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对二声部合唱的兴趣,让其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在二声部合唱教学开始之初,可以选择播放一些学生较喜欢且熟悉的合唱曲目供他们欣赏,与此同时,给予一定的提示与引导,使他们对二声部合唱所展示出的魅力和独特性进行了解与认知,进而对合唱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合唱学习中。
比如,三年级上册《森林的歌声》属于一首快节奏且贴近大自然的歌曲,学习时没有太大的难度,更易吸引学生的热情。教师在讲授该曲目时,可通过《郊游》这首歌导入,和学生一起进入美丽的大自然中,接着播放《荫中鸟》,要求学生说出听到的声音,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进而逐步引入《森林的歌声》,令学生更加真实地聆听自然,进而喜欢课堂学习,该氛围对二声部合唱教学的开展非常有利。而且通过这首歌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理解音乐,进而主动展开对二声部合唱的学习。
(二)对学生的合唱学习给予科学引导
1.发声技巧的指引
合唱教学中如何发声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单纯的理论指引是无法令学生真正把握发声技巧的,教师需亲自给予动作上的示范。呼吸是合唱最本质的动力,而小学生本身的气息就比较浅,故指引学生进行呼吸是准确发声的关键。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引导小学生在身心、表情、五官等方面进行放松;第二,教导小学生把自己的两只手放在上腹部,然后进行吸气与吐气,对腹部的这种变化进行感受;第三,保持第二步的姿势,通过“S”这一音节的发声进行吐气,并逐步领受到气息均匀的技巧。
2.音准和节奏的引导
整体性是二声部合唱不可忽略的特征,如果有学生的声音比标准音高或低,合唱就失去了整体性,故音乐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音准和节奏的引导。音阶的练习是学习音准的必要条件,而且该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缓慢进行。在讲授音阶的含义时,教师可借助手势进行动作的演示,化繁为简,使学生更易理解何为音阶。接着,可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或游戏,并借此讲清楚全音和半音的含义。当小学生逐步把握住该知识点后,便可组织其运用于合唱练习中,培养节奏感。比如,学习《叮铃铃》这首歌时,可先安排小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自由单独演唱,并相互欣赏与比较,找出对方的优势与不足。接着,音乐教师安排合唱,可先划分班级学生为两个大组,分别对音阶进行演唱,教师依次对两组学生实施指引,使其可以准确表达出合唱的音准与节奏,突显合唱的整体性特征。
(三)通过多样化形式辅助学生学习
1.通过乐器对教学进行辅助
小学生本身的气息不够深,且多数对音准、节奏与音程等难以精准把握,这些均会阻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特别是面对那些难度较大的二声部合唱歌曲。而乐器的合理引入,可极大辅助教学的实施,提升教学成效。例如,对《茉莉花》这首歌展开合唱教学时,教师可借助钢琴来辅助,充当一个声部,并组织学生开展交换与轮流的合唱,更好地弥补在音准上存在的不足,也令学生更深地理解乐器和音乐间的联系。 2.通过角色划分对教学进行辅助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在该阶段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适宜的合唱曲目,将其内容划分为多样化的角色,并由小学生个人或组队自由挑选想要扮演的角色,分别以不同的声部来演唱。比如,学习《老鸟,小鸟》这首歌时,可将学生划分为两组,分别扮演老鸟和小鸟的角色,共同发出啾啾的鸟鸣之歌。如此,不仅抓住了小学生爱玩的特征,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合唱教学中,还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四)采取多元化的教唱方式
1.构建良好的声音状态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对象都是普通的学生,故音乐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时,对班级学生进行发声训练很有必要。教唱开始前,教师需向学生指出演唱二声部歌曲要使用什么样的气息与声音,并要求他们在学习时对其合理运用。当学生学唱时,教师要仔细聆听,若发现其中有未达到要求的气息与声音,应及时给予提醒并重新教唱,直到学生掌握为止。如此,才可令学生在整节课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声音状况,以更好地进行二声部合唱。
2.借助柯尔文手势促使学生理解音高概念
小学音乐二声部合唱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音准这一基础性要素。音乐教师可采取柯尔文手势法带领学生进行单音模唱,该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理解音高概念。教师还可运用手势对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进行指引,令学生借助视觉体验更好地构建二声部音高的概念。比如《唱支最美的歌》是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其中B乐段是以三度和声音程为主的二声部合唱,进行该首歌的合唱教学时,教师便可借助柯尔文手势法展开练习,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高概念,并把握好高声部的合唱。
3.选择逆向教学法,令学生转变“先入为主”的逻辑思维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先学习的知识点比后学的知识点印象要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故小学音乐教师可选择使用逆向教学法。在课堂合唱教学时,先对第二声部进行教学,等到学生大概掌握了该知识点时,再开始第一声部的学习。若面对的是合唱基础较差的学生占多数的班级,当两个声部一起唱时,可安排学生用一声部来唱词,用二声部来唱谱。此外,可将有些二声部合唱曲目的主干音提取出来进行试唱,当学生对歌曲渐渐熟悉后便可将剩余的旋律添加进去。如此,不但能提升学生参与合唱的兴趣,还可将教学难点合理避开。
4.通过肢体律动处理难点,感受旋律的变化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当两个声部一起合唱时,节奏与音准便会出现问题,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此时,音乐教师可通过肢体律动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可带领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对音乐旋律进行记忆,并找准音准与音高,更好地展开合唱。比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合唱,可指引学生将高声部的演唱想象为春暖花开的繁茂景色,低声部的演唱想象为初春的景色。
(五)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与专业素养
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教”的主体,故要促进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音乐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与专业素养很有必要。作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其本身应具备歌唱、弹奏与舞台展示等基本技能。此外,因合唱具备实践性,教师应努力为小学生争取各种类型的合唱活动,并带领他们积极参与。音乐教师在组织、组队、编排舞蹈等方面都应具备一定的实力,如此更易实现合唱教学的高效性。音乐教师自身应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参与学校内外组织的关于合唱教学的培训课程,时刻对合唱教学知识点进行钻研,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周雪山.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161-162.
[2]魏 伟.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措施[J].考試周刊,2016(6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