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河流域面临的水、能源和粮食问题非常突出,研究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分析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相应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8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结果 表明:①2008-2018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基本处于稳定的高水平耦合状态,2010年由初级协调转变
【机 构】
: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面临的水、能源和粮食问题非常突出,研究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分析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相应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8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最后,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结果 表明:①2008-2018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基本处于稳定的高水平耦合状态,2010年由初级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2018年由中级协调转变为良好协调.②省区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宁夏仅为勉强协调,河南、陕西和甘肃为初级协调,山西、内蒙古、山东和青海为中级协调.③2019-2023年除陕西外,其余各省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度预计将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本文根据各省区的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在行政规制与水权交易共存的制度框架下,分析高耗水、异质涉煤生产企业的策略行为,是提高区域水资源规制效率的基础.采用复制动态方程描述存在内生差异的涉煤生产企业行为的相互作用过程,建立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理论分析表明:两类异质涉煤生产企业群体的行为演化存在3个局部渐近稳定点且存在如下特征:惩罚程度由弱至强,涉煤生产企业群体的行为选择由“不友好”过渡为“友好”;当惩罚程度介于两类涉煤生产企业的额外收益时,其策略行为出现分化.结合不同惩罚程度情景的计算实验和仿真分析可知:“最小”期望效用差的变化驱动两类企业群体行
水资源费改税是中国政府为促进水资源有效节约和可持续利用而实施的重要价格改革措施,政策实施的节水效应和经济影响是决定税改工作能否全国推广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首个水资源税改试点——河北省为例,在对标准社会核算矩阵(SAM表)进行拓展的同时,构建了开放式水资源嵌入型一般均衡模型(CGE),并设置了3种情景来模拟实施的水资源税改政策对河北省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征收水资源税在短期内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实施水资源税政策可以有效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提高企业对水资源的使
为提高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积极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本文基于心理学视角,综合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分析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行为机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河北省邯郸市1779户农户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①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为有显著影响.农户对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的评价越积极、越愿意遵从家人和朋友的环保期望、在正确投放时感知到的困难度越低,其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的意向就越高,最终正确的投放行为也越容易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00-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5国1省的面板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区域内农业生产效率,并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对其进行分解,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0-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效率水平整体较低.②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特征,老挝一直是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农业生产效率最低的国
随着中国流动人口的数量激增和类型多样化,研究其环境友好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CGSS2013数据,探讨3类流动人口(农业户籍乡城流动、非农户籍乡城流动和城城流动)的环境友好行为差异,分析两类生活方式(消费和闲暇)的中介作用,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法做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明:①乡城流动人口的两类(私人和公共)环境友好行为均显著好于农村本地人口,城城流动人口的两类环境友好行为与城市本地居民没有显著差异.②流动人口对私人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部分存在两类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对公共环境
明确公众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水环境治理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2051份公众问卷,运用双栏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考察了公众城市水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探究了公众参与意愿的内在发生机制.结果 表明:①北上广三地74.3%的公众有城市水环境治理参与愿意,平均意愿支付水平为12.29元/年;②公众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意愿和程度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中公众月均可支配收入、前往城市水环境的频率与在城市水环境内停留时间、城市水环境景观和娱乐价值认知以及城市水环境整体
定量评估林火燃烧程度、坡度、植被类型等对火烧后植被动态恢复的影响,对及时掌握火烧迹地的变化及更新演替规律和提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2006年云南省安宁市3·29和2012年云南省易门县3·18森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5/TM、Landsat-7/ETM+和Landsat-8/OLI时间序列影像,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实现影像收集与指数计算.首先,利用归一化燃烧率和差分归一化燃烧率提取火烧迹地,并进行燃烧程度分级.其次,利用燃烧恢复
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利用数字金融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本文在阐述数字金融影响城市碳排放绩效理论的基础上,运用2012-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方向及其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①数字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和提高了碳排放效率,在整体上改善了碳排放绩效,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均改善了碳排放绩效.②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达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平稳增长模型测算2020-2050年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的经济最优增长率,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各省区碳达峰的时间和水平,并探讨减排情景对区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减排情景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进而促进实现碳达峰;②基准情景和自主减排情景下黄河流域相关省区未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提前达峰情景碳减排量最大;③减排情景能够提高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的公平性,且提前达峰情景的效果最佳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文使用2007-2018年全国流域重点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水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且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治污效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制度激励效应,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改善了黄河流域水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