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复杂的生活、
生产情境中提取信息
众所周知,高一的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很重要,重要到高二还要抽出很多时间来复习,那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高二的增量应该在哪?
很多人觉得应该大幅度提高难度,但众所周知等级考的难度系数0.75,基于这样的难度系数,基本上试卷上不会出现大量的难题,也不会有怪题、偏题;且参考近几年参加过地理等级考的学生考完后的心得,确实是没有太难的题目。
但等级考毕竟是给地理水平赋等级的考试,必然是存在着区分度,根据对新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近几年等级考后官方公布的专家点评,可以发现,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找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区分度。
总而言之,将地理信息掩盖在情境中是命题的必然趋势,那么在复习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能单纯的以背出来为判断,一定要隐藏在一个个具体的有情境的问题中来考验,每个知识点要对应地带有情境色彩的题。地理分数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背出来的。
(二)选择题:重视教材中的地理图像,特别是原理图
地理学科的试卷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大量图的出现,其中既包括暗含地理信息的图像,也包括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地理的原理图。
例如,据考生回忆某一年等级考有这样一道题:“北印度洋洋流夏季顺时针流动的推动力是什么?”答案来自于地理上册教材的“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季)”(如下图)。
高中地理的内容是存在重难点的,而在地理中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会借助图像的手段。可能很多考生本身是不知道什么是重点的,那教材中的原理图已经给你画好了重点。在复习的时候,将“对教材中的原理图进行地毯式扫描”作为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复习的策略,一方面借助图像巩固了知识;另外一方面,这些原理图也会作为命题人员检验考生地理水平的素材库,如果考生真正能够掌握这些重难点,那么得到分数也就理所应当。
(三)主观题:重视拓展本教材,
合理对待大题模板
如果说客观题的训练还是有章可循,那提起主观题对于很多考生来说简直是无从下手。
这要说回上文中涉及的核心素養。在试题中一定会贯彻落实地理的核心素养,地理的核心素养有四个——“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区域认知决定了大题的背景一定是某个具体的区域,可能尺度有大小的不同。区域的学习是没有办法穷尽的,认识区域需要有特点的思维路线,以不变应万变。掌握区域的特征分析,特别是关于“分布”的特征,例如“概述黄土高原能源资源的分布规律”、“概括天山泥石流分布特点”;还要掌握区域的条件分析,特别是区位因素,例如“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区位条件”。
综合思维需要考虑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多角度、多切入点地考虑问题。例如原因类的“黄土高原合理开发能源的措施”,影响类的“黄土高原削坡、填沟、造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措施类的“保护环境,黄土高原能源开发要采取的措施”等,不管是原因类、影响类还是措施类,不能够多角度地切入,分便难以拿全。
“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往往蕴藏在题目中,给出一些人地不协调的例子,让考生去回答影响和措施等等。
综上所述,大题的背景是放置在区域中的,如何认识区域(区域特征、某要素的分布等)需要考生掌握;而回答原因、影响、措施等题目时,需要学会多角度作答。
而这一切的学习来源都是来自于拓展本教材的训练。拓展本的学习在高二切不可一笔带过,拓展本有不同的专题,如“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区域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等,在这些专题的学习中凝练出多角度的答题模板,掌握好了固定的应对措施,再去考场上面对各式各样的区域,胸中才有丘壑。但也最好不要直接学习拓展本的结论,重视提取信息、归纳信息、表达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地理能力的训练过程。
(四)看懂不等于会做,
将每次做题都当成考试
“原来题目中这个信息是有用的,我就是没注意到”;“答题不规范也扣分了,发挥失误”;“题目一看我就会,直接看答案好了”是影响地理主观题拿分的三头拦路虎,归因起来都可以归结到眼高手低。
地理信息归纳不全直接减少得分点,保持谨慎、答题的习惯本身就是能力之一;答题不规范本身就是要被扣分的,“地理逻辑分析表达能力的考查”本身就是考试考核的方向之一。看答案都会,自己做都不会,以看答案刷题,而不是亲自做,最后永远都不会,也注定是会徒劳无功。
地理分数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将每一次做题都当成考试,审慎地分析每一个地理信息,想全角度了再作答,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性,事后认真反思和总结,才能百炼成钢。
相关资料
高中地理23大板块:
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城市(群)区位条件、农业的区位条件、工业的区位条件、港口的区位条件、加强城镇化合作的措施、跨流域合作的措施、跨流域资源调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原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大产业比重变化、交通线路开通的意义、流域开发、地理环境整体性、河流径流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能源。
生产情境中提取信息
众所周知,高一的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很重要,重要到高二还要抽出很多时间来复习,那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高二的增量应该在哪?
很多人觉得应该大幅度提高难度,但众所周知等级考的难度系数0.75,基于这样的难度系数,基本上试卷上不会出现大量的难题,也不会有怪题、偏题;且参考近几年参加过地理等级考的学生考完后的心得,确实是没有太难的题目。
但等级考毕竟是给地理水平赋等级的考试,必然是存在着区分度,根据对新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近几年等级考后官方公布的专家点评,可以发现,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找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区分度。
总而言之,将地理信息掩盖在情境中是命题的必然趋势,那么在复习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能单纯的以背出来为判断,一定要隐藏在一个个具体的有情境的问题中来考验,每个知识点要对应地带有情境色彩的题。地理分数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背出来的。
(二)选择题:重视教材中的地理图像,特别是原理图
地理学科的试卷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大量图的出现,其中既包括暗含地理信息的图像,也包括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地理的原理图。
例如,据考生回忆某一年等级考有这样一道题:“北印度洋洋流夏季顺时针流动的推动力是什么?”答案来自于地理上册教材的“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季)”(如下图)。
高中地理的内容是存在重难点的,而在地理中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会借助图像的手段。可能很多考生本身是不知道什么是重点的,那教材中的原理图已经给你画好了重点。在复习的时候,将“对教材中的原理图进行地毯式扫描”作为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复习的策略,一方面借助图像巩固了知识;另外一方面,这些原理图也会作为命题人员检验考生地理水平的素材库,如果考生真正能够掌握这些重难点,那么得到分数也就理所应当。
(三)主观题:重视拓展本教材,
合理对待大题模板
如果说客观题的训练还是有章可循,那提起主观题对于很多考生来说简直是无从下手。
这要说回上文中涉及的核心素養。在试题中一定会贯彻落实地理的核心素养,地理的核心素养有四个——“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区域认知决定了大题的背景一定是某个具体的区域,可能尺度有大小的不同。区域的学习是没有办法穷尽的,认识区域需要有特点的思维路线,以不变应万变。掌握区域的特征分析,特别是关于“分布”的特征,例如“概述黄土高原能源资源的分布规律”、“概括天山泥石流分布特点”;还要掌握区域的条件分析,特别是区位因素,例如“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区位条件”。
综合思维需要考虑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多角度、多切入点地考虑问题。例如原因类的“黄土高原合理开发能源的措施”,影响类的“黄土高原削坡、填沟、造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措施类的“保护环境,黄土高原能源开发要采取的措施”等,不管是原因类、影响类还是措施类,不能够多角度地切入,分便难以拿全。
“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往往蕴藏在题目中,给出一些人地不协调的例子,让考生去回答影响和措施等等。
综上所述,大题的背景是放置在区域中的,如何认识区域(区域特征、某要素的分布等)需要考生掌握;而回答原因、影响、措施等题目时,需要学会多角度作答。
而这一切的学习来源都是来自于拓展本教材的训练。拓展本的学习在高二切不可一笔带过,拓展本有不同的专题,如“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区域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等,在这些专题的学习中凝练出多角度的答题模板,掌握好了固定的应对措施,再去考场上面对各式各样的区域,胸中才有丘壑。但也最好不要直接学习拓展本的结论,重视提取信息、归纳信息、表达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地理能力的训练过程。
(四)看懂不等于会做,
将每次做题都当成考试
“原来题目中这个信息是有用的,我就是没注意到”;“答题不规范也扣分了,发挥失误”;“题目一看我就会,直接看答案好了”是影响地理主观题拿分的三头拦路虎,归因起来都可以归结到眼高手低。
地理信息归纳不全直接减少得分点,保持谨慎、答题的习惯本身就是能力之一;答题不规范本身就是要被扣分的,“地理逻辑分析表达能力的考查”本身就是考试考核的方向之一。看答案都会,自己做都不会,以看答案刷题,而不是亲自做,最后永远都不会,也注定是会徒劳无功。
地理分数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将每一次做题都当成考试,审慎地分析每一个地理信息,想全角度了再作答,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性,事后认真反思和总结,才能百炼成钢。
相关资料
高中地理23大板块:
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城市(群)区位条件、农业的区位条件、工业的区位条件、港口的区位条件、加强城镇化合作的措施、跨流域合作的措施、跨流域资源调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原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大产业比重变化、交通线路开通的意义、流域开发、地理环境整体性、河流径流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