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界定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以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凸显得愈加重要。将课前三分钟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引入,不仅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阅读的兴趣,达到优化教育的效果。语文课前三分钟是一个集知识、兴趣、视野、思维、表达、创新、理解、记忆、交际合作等于一体的有效教学手段。本文从个人观点出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析课前三分钟的含义和最佳的实施策略,以及对学生的发展作用。
[关键词] 课前三分钟、概念、实施策略、学生发展
一、课堂前三分钟的概念
“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一节课伊始的三到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同学按照一定地顺序,一定地要求上台交流自己对某一方面内容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一种优化语文教学的手段,在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课前三分钟的主要特点是工具性和实践性。
1.以生为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根据课标对各年段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设定不同的口语内容。低年级可以是:自我介绍,念儿歌,猜谜语等;中年级可以采用讲故事,说趣事,好书推荐等。高年段的学生可以采用课本剧,国内外新闻、三分钟主题演讲等。设置的项目都能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兴趣设计出一些训练内容。题材也能根据学生的意见设计,这样口语交际涉及面更广,也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以“生生”对话组织有序的基础上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小主持人带领全班来分享内容,主要在于积累字词句。主持人点名几大板块内容展示,可以按照大组来分成古诗、名言、对对子等等。这种形式比较有序,适合地低年段的同学。另一种由主持人安排演讲者来演讲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或者说感想。这种形式适合中年段的学生。
2.以生为主,多样交流,评价自由
在这个交流平台,教师是配角、是听众、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是演讲者、是评价者。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这一活动中,学生要心、口、手、脑并用,综合展示语文知识与语文涵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真正有效的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课堂前三分钟的展开策略
根据它的两大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逐步设计和实施了适合语文课堂的、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前三分钟的实施方法。下面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怎样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锻炼胆魄,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自立:全员参与,关注差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关注差异,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前三分钟并不是优秀学生的舞台,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产生的。我选出班里组织能力较强的两位同学当主持人,让她们组织同学有序的进行课前三分钟,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发音准确,口齿清晰,面带笑容,语言要富于感情,要自信、大胆,这也是对每一位“小主播”的要求。主持人要根据每天播报的内容说上导语词。根据不同的形式,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自由发言,认真倾听,积极评价。
2.组织有序,分工合理
短短的几分钟内我们是在秩序尽然,轻松活泼的环境下开展的,并且每个同学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主持人事先要充分准备,并在前一天要将下一次播报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一角,以示提醒,让“小主播”有所准备。其他补充的同学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两位小小的主持人能根据当天要说的内容自己脱口说出导语词,巧妙轻松地引出每次交流的话题了。
3.明确要求,有效交流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做到仪态端庄,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语言富于感情,要淋漓尽致地展示口才与胆量。每一次不同的主题中,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不同的要求,在积累字词句时,每一大组按要求搜集本版块的内容,最后由主持人梳理清楚后,一周围绕这些内容开展,每位同学搜集一个词语或句子,但能收获一个班级的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丰富积累
1.渗透阅读,辅助课堂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也可以优化语文各种教学目标的实现。阅读教学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对感兴趣的任何事情,有自己独特感受和想法,乐于表达。而这些在课前三分钟的平台上,处处都涉及到了。要说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学生必须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课前三分钟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又一有效地途径。在学完《九色鹿》后,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有关资料,编演成课本剧,新颖的形式获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展示的同学也是自信满满,课堂也是笑声朗朗,氛围轻松。
2.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对小学高段的口语交际要求是:“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有的孩子来说,不是不敢表达,而是懒于动脑、懒于思考,他们生怕自己说错可。“谈感受”要求他们合作探究,从多角度来观察事情。在课前三分钟这个平台勇敢积极地表达出来。学生学完《翻阅远方的大山》后,对于刘翔非常感兴趣,有的搜集生平事迹来交流,有的搜集一些和刘翔一样有着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来展示,有的撰写一些小诗歌来表达对刘翔的敬佩之情。按照自己的喜爱,围绕课文的主人公,多角度拓展,既巩固课本,又拓展课外知识,一举两得。 3.多维互动,习得方法
教师投入教学之美,学生主动学习之美与活动过程互动之美,构成了一个和谐活泼的感应场。重点实现内容从“要求说什么”转变到“我想说什么”、“怎么说教”到“怎么学”的巨大转变,凸显“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二年级搜集资料,主持人整合起来的时候非常乱。有了经验以后,大部分学生都会从搜集资料转变到整合资料。学生主动地积累名人名言,古诗词句、歇后语等一些材料。到了高年级,学生会主动将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改变成小品、课本剧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灵动体验,实现超越
人的体验过程蕴含着多次思维的冲突、修正和重建。主体在深入思索和反复琢磨中,才获得真切的感受并“豁然开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注重体验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形成自我辨别的能力,租金体验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一课中,老师教一篇,学生自学一篇,重点落在寓言的学习方法上,在过程中明确寓言学习三步法。学生主动地运动此方法来拓展阅读寓言故事,上台交流寓言故事的时候结构层次都非常清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自信:科学评价,减负高效
1.放大过程,结合结果
转变评价方式,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首先,我自己进行评价,给学生一个暗示该如何评价;接着,我指导主持人进行简单的评价。最后,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对于敢于参与评价,乐于评价,发表意见的同学我都会给予特别的表扬。评价,可以先从仪态、语气语速上入手,再慢慢对内容以及演讲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到如何让搜集资料,搜集的过程都融入评价的内容中来。要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给出的建议要对演讲的同学有帮助。这样就要求同学们听的时候必须用心、用脑去听;对于能力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做出正面积极的评价。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教我们: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在我看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恰好是减轻教师负担,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2.关注生命,炼就独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教学唯有关照每一个生命的立场,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课前三分钟中,是否有“真我”参与,决定着活动的生命所在。每一次的课前三分钟主题都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的投入其中。四年级的一次以“我想要改变学校的一处设施”为主题来展开,学生们前期分组做了调查,撰写报告,对操场、食堂、厕所等一些公共设施提出了很多的合理化建议。基于实际、关注生命。有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参与其中,有了灵动的思想深入,这次课前三分钟在同学们的亲历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取得了收货。
3.感悟生活,真诚朴实
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了这样的标准,话题内容往往被束缚,学生不敢谈真实的感受与体会了。其次,生活本来就是一个百花筒,有积极向上的冲锋号声,也有平和流淌的潺潺小溪声,更有遭遇挫折、艰难跋涉的无助孤情。因此,要坦然面对,永新感悟,将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这是最朴实的,也是最华丽的生活篇章。
三、课堂前三分钟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1.培养自学能力,给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三分钟很好的体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三分钟正是这种理念的表现形式。在积累阶段,学生明确分工后,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到所要的字词句,名人名言,再通过小组进行整合,为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小组间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得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2.提高观察能力,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源泉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每一次的课前三分钟中,学生都会得到一些素材。低年段的活动中,每周可以搜集到一大组约10个左右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歇后语、谜语等等。这些字词句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中高年段的活动中,学生为了在课堂上交流,总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变化,以便成为自己发言的素材,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式围绕“诚信”展开的,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前三分钟中说了很多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还搜集很很多的“诚信”小故事:《曾子杀猪》《晋文公退避三舍》《司马迁诚实著史》《唐太宗尊重史实》等等,一单元下来,同学们积累到了很多有关于“诚信”的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阅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3.增强自信自立,给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课前三分钟演讲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一个说话的机会,更是一个建立自信心的平台。课前三分钟是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使多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尽显语言文化的魅力。每一个班都有一些处于班级边缘区的孩子,经常会被老师忽视,这样的孩子每个班都有。我们班就有一位这样的女同学叫夏琳,课堂上从不发言。在课前三分钟这个舞台上,她第一次站到讲台上时一句话都不敢说,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期待她下一次的进步。等第二次轮到她说时,她准备了一篇新闻,没有流利地读完,同学们觉得她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了,继续送给她热烈的掌声。第三次,依旧拿着小纸条,结结巴巴,但是把新闻讲完了。同学们依旧鼓励她。等到学期末,她已经能脱稿进行简单的演讲了。一次成功的播报,培养了一位同学的“小”自信心,也使其他胆怯的同学在心中消除了不敢大胆交流的心理,默默地期待下一次的课前三分钟。让“自信心”在所有同学之间荡漾,培养了“大”自信,激发了同学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一节回味无穷的语文课,需要丰富多彩的三分钟演讲来奏响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课前三分钟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带给课堂更多的活力,带给老师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 刘世斌.名师讲述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5
[3] 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全柳芳.紧扣文本,增强审美体验[M].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3.5
[关键词] 课前三分钟、概念、实施策略、学生发展
一、课堂前三分钟的概念
“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一节课伊始的三到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同学按照一定地顺序,一定地要求上台交流自己对某一方面内容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一种优化语文教学的手段,在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课前三分钟的主要特点是工具性和实践性。
1.以生为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根据课标对各年段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设定不同的口语内容。低年级可以是:自我介绍,念儿歌,猜谜语等;中年级可以采用讲故事,说趣事,好书推荐等。高年段的学生可以采用课本剧,国内外新闻、三分钟主题演讲等。设置的项目都能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兴趣设计出一些训练内容。题材也能根据学生的意见设计,这样口语交际涉及面更广,也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以“生生”对话组织有序的基础上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小主持人带领全班来分享内容,主要在于积累字词句。主持人点名几大板块内容展示,可以按照大组来分成古诗、名言、对对子等等。这种形式比较有序,适合地低年段的同学。另一种由主持人安排演讲者来演讲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或者说感想。这种形式适合中年段的学生。
2.以生为主,多样交流,评价自由
在这个交流平台,教师是配角、是听众、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是演讲者、是评价者。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这一活动中,学生要心、口、手、脑并用,综合展示语文知识与语文涵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真正有效的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课堂前三分钟的展开策略
根据它的两大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逐步设计和实施了适合语文课堂的、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前三分钟的实施方法。下面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怎样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锻炼胆魄,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自立:全员参与,关注差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关注差异,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前三分钟并不是优秀学生的舞台,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产生的。我选出班里组织能力较强的两位同学当主持人,让她们组织同学有序的进行课前三分钟,做到仪表端庄,举止稳重,发音准确,口齿清晰,面带笑容,语言要富于感情,要自信、大胆,这也是对每一位“小主播”的要求。主持人要根据每天播报的内容说上导语词。根据不同的形式,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自由发言,认真倾听,积极评价。
2.组织有序,分工合理
短短的几分钟内我们是在秩序尽然,轻松活泼的环境下开展的,并且每个同学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主持人事先要充分准备,并在前一天要将下一次播报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一角,以示提醒,让“小主播”有所准备。其他补充的同学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两位小小的主持人能根据当天要说的内容自己脱口说出导语词,巧妙轻松地引出每次交流的话题了。
3.明确要求,有效交流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做到仪态端庄,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语言富于感情,要淋漓尽致地展示口才与胆量。每一次不同的主题中,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不同的要求,在积累字词句时,每一大组按要求搜集本版块的内容,最后由主持人梳理清楚后,一周围绕这些内容开展,每位同学搜集一个词语或句子,但能收获一个班级的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丰富积累
1.渗透阅读,辅助课堂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也可以优化语文各种教学目标的实现。阅读教学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对感兴趣的任何事情,有自己独特感受和想法,乐于表达。而这些在课前三分钟的平台上,处处都涉及到了。要说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学生必须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课前三分钟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又一有效地途径。在学完《九色鹿》后,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有关资料,编演成课本剧,新颖的形式获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展示的同学也是自信满满,课堂也是笑声朗朗,氛围轻松。
2.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对小学高段的口语交际要求是:“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有的孩子来说,不是不敢表达,而是懒于动脑、懒于思考,他们生怕自己说错可。“谈感受”要求他们合作探究,从多角度来观察事情。在课前三分钟这个平台勇敢积极地表达出来。学生学完《翻阅远方的大山》后,对于刘翔非常感兴趣,有的搜集生平事迹来交流,有的搜集一些和刘翔一样有着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来展示,有的撰写一些小诗歌来表达对刘翔的敬佩之情。按照自己的喜爱,围绕课文的主人公,多角度拓展,既巩固课本,又拓展课外知识,一举两得。 3.多维互动,习得方法
教师投入教学之美,学生主动学习之美与活动过程互动之美,构成了一个和谐活泼的感应场。重点实现内容从“要求说什么”转变到“我想说什么”、“怎么说教”到“怎么学”的巨大转变,凸显“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二年级搜集资料,主持人整合起来的时候非常乱。有了经验以后,大部分学生都会从搜集资料转变到整合资料。学生主动地积累名人名言,古诗词句、歇后语等一些材料。到了高年级,学生会主动将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改变成小品、课本剧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灵动体验,实现超越
人的体验过程蕴含着多次思维的冲突、修正和重建。主体在深入思索和反复琢磨中,才获得真切的感受并“豁然开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注重体验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形成自我辨别的能力,租金体验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一课中,老师教一篇,学生自学一篇,重点落在寓言的学习方法上,在过程中明确寓言学习三步法。学生主动地运动此方法来拓展阅读寓言故事,上台交流寓言故事的时候结构层次都非常清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自信:科学评价,减负高效
1.放大过程,结合结果
转变评价方式,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首先,我自己进行评价,给学生一个暗示该如何评价;接着,我指导主持人进行简单的评价。最后,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对于敢于参与评价,乐于评价,发表意见的同学我都会给予特别的表扬。评价,可以先从仪态、语气语速上入手,再慢慢对内容以及演讲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到如何让搜集资料,搜集的过程都融入评价的内容中来。要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给出的建议要对演讲的同学有帮助。这样就要求同学们听的时候必须用心、用脑去听;对于能力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做出正面积极的评价。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教我们: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在我看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恰好是减轻教师负担,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2.关注生命,炼就独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教学唯有关照每一个生命的立场,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课前三分钟中,是否有“真我”参与,决定着活动的生命所在。每一次的课前三分钟主题都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的投入其中。四年级的一次以“我想要改变学校的一处设施”为主题来展开,学生们前期分组做了调查,撰写报告,对操场、食堂、厕所等一些公共设施提出了很多的合理化建议。基于实际、关注生命。有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参与其中,有了灵动的思想深入,这次课前三分钟在同学们的亲历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取得了收货。
3.感悟生活,真诚朴实
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了这样的标准,话题内容往往被束缚,学生不敢谈真实的感受与体会了。其次,生活本来就是一个百花筒,有积极向上的冲锋号声,也有平和流淌的潺潺小溪声,更有遭遇挫折、艰难跋涉的无助孤情。因此,要坦然面对,永新感悟,将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这是最朴实的,也是最华丽的生活篇章。
三、课堂前三分钟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1.培养自学能力,给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三分钟很好的体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三分钟正是这种理念的表现形式。在积累阶段,学生明确分工后,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到所要的字词句,名人名言,再通过小组进行整合,为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小组间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得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2.提高观察能力,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源泉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每一次的课前三分钟中,学生都会得到一些素材。低年段的活动中,每周可以搜集到一大组约10个左右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歇后语、谜语等等。这些字词句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中高年段的活动中,学生为了在课堂上交流,总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变化,以便成为自己发言的素材,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式围绕“诚信”展开的,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前三分钟中说了很多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还搜集很很多的“诚信”小故事:《曾子杀猪》《晋文公退避三舍》《司马迁诚实著史》《唐太宗尊重史实》等等,一单元下来,同学们积累到了很多有关于“诚信”的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阅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3.增强自信自立,给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课前三分钟演讲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一个说话的机会,更是一个建立自信心的平台。课前三分钟是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使多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尽显语言文化的魅力。每一个班都有一些处于班级边缘区的孩子,经常会被老师忽视,这样的孩子每个班都有。我们班就有一位这样的女同学叫夏琳,课堂上从不发言。在课前三分钟这个舞台上,她第一次站到讲台上时一句话都不敢说,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期待她下一次的进步。等第二次轮到她说时,她准备了一篇新闻,没有流利地读完,同学们觉得她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了,继续送给她热烈的掌声。第三次,依旧拿着小纸条,结结巴巴,但是把新闻讲完了。同学们依旧鼓励她。等到学期末,她已经能脱稿进行简单的演讲了。一次成功的播报,培养了一位同学的“小”自信心,也使其他胆怯的同学在心中消除了不敢大胆交流的心理,默默地期待下一次的课前三分钟。让“自信心”在所有同学之间荡漾,培养了“大”自信,激发了同学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一节回味无穷的语文课,需要丰富多彩的三分钟演讲来奏响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课前三分钟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带给课堂更多的活力,带给老师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 刘世斌.名师讲述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5
[3] 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全柳芳.紧扣文本,增强审美体验[M].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