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突出特点是在生活实践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创造课内外可用资源,开展相关活动,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的平台,促使他们在训练中得到德、智、体等综合因素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这是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所设置的一项内容,将过去“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整合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口语交际”这一新理念,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交换意见,交流情感,善于与人合作。即具有“在各种交际场合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能力和素养。这是现代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标志,更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命题,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理性地研究和探讨。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在储存、内化、迁移、实践上下功夫。
一、注重语言积累,扩大口语交际的物质储量
1、在阅读教学中积累。 首先,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识记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懂得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是学生口语交际时无穷的语言源泉,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而薄发。其次,阅读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生在课堂上所积累到的语言材料必然有限,所学到的只是一种方法而已。而课外读物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文学名著。
2、在语文生活中积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电视、广播、电脑网络己进入我们的生活。学生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时,会受到那精彩语言的感染和熏陶,特别是电视、多媒体那直观、生动、形象性的特点,会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利用语文资源,选择性地安排学生收看节目,广泛地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中吸取营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多记、多听,就会获得更丰富的语言材料。
3、在语言运用中积累。 也就是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从他人口中获得的,而自己所储存的词汇库中又没有的语言。
二、注重语言感悟,内化口语交际的所需材料
语感是人对语言这一现象的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规定:“认真听别人讲话,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地转述。”这说明,在口语交际中,必须具有不仅理解别人字面意思,更要具有准确地理解他人说话的“言外之意”的能力 ,才能“抓住要点”,也才能“简要地转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大家知道,俄语、英语是依靠词形变化来表情达意的,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词根语”,它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1、要引导学生多读。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多读。“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儿的“多读”一是指遍数多,古人云:“读书千遍,其意自见.”是也。二是指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数量,“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三是品种多,教材本身提供的课文就展现了各种文学体裁,加之推荐的课外读物中的中外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如蜜蜂酿蜜一般,从多方面吸收营养
2、要加强拼音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拼音教学准确地定了位:“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并在“阶段目标”中指出:“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这不仅仅是对第一学段口语训练所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要求。掌握汉语拼音这一工具,有利于克服讲普通话时夹杂着地方方言,加强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感悟。如我地“南江”中“南(nán)”字的声母“n”,常常发成“L”。拼音的学习,就在于加强学生普通话语音的内化。
3、加强虚词和文言文的教学。因为,“汉语的语法规则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 对虚词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言外之意的感悟,对文言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加强他们古文知识的积淀,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宏观语境。如学习了《绝句》一课,结合课后习题,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属对练习,不仅延伸和补充了课堂教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语感训练形式。
三、注重语言迁徙,搭建口语交际的应用桥梁
所谓“迁徙”,就是知识的“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词汇、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这都是学生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而口语交际,就是要他们将所学得的知识运用于交际之中,这就要求学会迁徙,学会在实际交际中将大脑中静态的词汇转化为经常使用的动态词汇。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搭建由“静态”转化到“动态”的桥梁。
1、用词造句(说话)是最基本的途径。
2、读写(读说)结合是有效的途径。
四、注重语言实践,锻炼口语交际的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任何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同样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
在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同时,广泛开辟第二阵地,特别是学生回家向父母讲述学校的学习生活趣事、校园新闻,孩子在家待人接物、走亲访友等现场情境,都是学生口语交际实践的大好场所,我通过“家长教师沟通卡”,不仅向家长介绍指导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评价交际行为的要点,而且通过此卡如实收集到孩子在家完成口语训练作业的情况,从而构建了“家庭—学校”共同实施口语交际实践的网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这是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所设置的一项内容,将过去“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整合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口语交际”这一新理念,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交换意见,交流情感,善于与人合作。即具有“在各种交际场合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能力和素养。这是现代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标志,更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命题,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理性地研究和探讨。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在储存、内化、迁移、实践上下功夫。
一、注重语言积累,扩大口语交际的物质储量
1、在阅读教学中积累。 首先,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识记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懂得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是学生口语交际时无穷的语言源泉,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而薄发。其次,阅读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生在课堂上所积累到的语言材料必然有限,所学到的只是一种方法而已。而课外读物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文学名著。
2、在语文生活中积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电视、广播、电脑网络己进入我们的生活。学生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时,会受到那精彩语言的感染和熏陶,特别是电视、多媒体那直观、生动、形象性的特点,会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利用语文资源,选择性地安排学生收看节目,广泛地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更有利于学生从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中吸取营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多记、多听,就会获得更丰富的语言材料。
3、在语言运用中积累。 也就是学生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从他人口中获得的,而自己所储存的词汇库中又没有的语言。
二、注重语言感悟,内化口语交际的所需材料
语感是人对语言这一现象的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规定:“认真听别人讲话,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地转述。”这说明,在口语交际中,必须具有不仅理解别人字面意思,更要具有准确地理解他人说话的“言外之意”的能力 ,才能“抓住要点”,也才能“简要地转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大家知道,俄语、英语是依靠词形变化来表情达意的,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词根语”,它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1、要引导学生多读。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多读。“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儿的“多读”一是指遍数多,古人云:“读书千遍,其意自见.”是也。二是指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数量,“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三是品种多,教材本身提供的课文就展现了各种文学体裁,加之推荐的课外读物中的中外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如蜜蜂酿蜜一般,从多方面吸收营养
2、要加强拼音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拼音教学准确地定了位:“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并在“阶段目标”中指出:“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这不仅仅是对第一学段口语训练所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要求。掌握汉语拼音这一工具,有利于克服讲普通话时夹杂着地方方言,加强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的感悟。如我地“南江”中“南(nán)”字的声母“n”,常常发成“L”。拼音的学习,就在于加强学生普通话语音的内化。
3、加强虚词和文言文的教学。因为,“汉语的语法规则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 对虚词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言外之意的感悟,对文言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加强他们古文知识的积淀,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宏观语境。如学习了《绝句》一课,结合课后习题,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属对练习,不仅延伸和补充了课堂教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语感训练形式。
三、注重语言迁徙,搭建口语交际的应用桥梁
所谓“迁徙”,就是知识的“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词汇、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这都是学生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而口语交际,就是要他们将所学得的知识运用于交际之中,这就要求学会迁徙,学会在实际交际中将大脑中静态的词汇转化为经常使用的动态词汇。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搭建由“静态”转化到“动态”的桥梁。
1、用词造句(说话)是最基本的途径。
2、读写(读说)结合是有效的途径。
四、注重语言实践,锻炼口语交际的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任何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同样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
在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同时,广泛开辟第二阵地,特别是学生回家向父母讲述学校的学习生活趣事、校园新闻,孩子在家待人接物、走亲访友等现场情境,都是学生口语交际实践的大好场所,我通过“家长教师沟通卡”,不仅向家长介绍指导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评价交际行为的要点,而且通过此卡如实收集到孩子在家完成口语训练作业的情况,从而构建了“家庭—学校”共同实施口语交际实践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