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和谐课堂;
表象;里象;意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B)—0034—02
文言文是祖国语言的根,是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文言文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
—、进行“表象”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文言文呢?笔者在讲授文言文时常创设一些愉快的、使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场景和情景,把他们引入听课状态,做到寓知于乐。这些导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故事导入。如在讲《愚公移山》前,笔者给学生讲“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指明其根源在于“懒”,再从正面引出“勤能移山的老愚公”;又如在学习《狼》时,笔者给学生讲《画皮》的故事:一个恶鬼,在人皮上画了一个美女,披在自己身上,就变成美女去害人了。这些事简直是荒诞至极,但它非常真实,许多坏人在干坏事之前,不是要把自己装扮成好人吗?这个故事就出自《聊斋志异》。世间真有狐、鬼这样的事吗?不是。谈狐说鬼是一种假托的方式,目的还在说人,说社会现象。2.情趣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情趣,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录像、游戏来创设情趣,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讲《口技》前,先让学生欣赏“洛桑学艺”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然后再引出林嗣环的《口技》;又如在学习《闲情记趣》一文前,笔者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玩“老鹰抓小鸡”、“斗鸡”的游戏,让学生在盎然的情趣中学习课文。3.情境导入。情境导入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充满感情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图片、音乐来增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接受它,并由此产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如教学《岳阳楼记》《三峡》时,笔者让学生进行图片欣赏;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欣赏《明月几时有》萨克斯独奏。这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开展“表象”教育很有必要。
二、进行“里象”教育,引领学生探究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乐园,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到乐园中去做他们乐于做的事情。朱棣文说过:“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的头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笔者在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学习时,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喜欢辩论,就让学生为曹刿和鲁庄公而开“辩论会”,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如果学生喜欢上网,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如讲解《石壕吏》时,一学生提出:“石壕酷吏连老妪都不放过,为何不抓杜甫?”师生上网查询,寻找原因:1.杜甫是“奉儒守官”之家,是终生不用交税和服兵役的特殊阶层;2.杜甫此时可能是在赴官上任的路上,有官府的文书;3.杜甫当时任华州司功参军,从九品,是官中最低品级,应着浅青色官服。由于以上原因,石壕酷吏肯定是不会抓杜甫的了。如果学生爱钻“牛角”,就组织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塞翁失马》时笔者提问:“文中写了几个人?”学生答:“其父——他的父亲,其子——他的儿子,应该是祖、父、孙三辈人。”笔者针对文章的结尾提问:“‘父子相保’又是几个人?”学生面面相觑,无人应答。于是笔者指导学生查《古汉语词典》,并在黑板上这样板书:“父:①父亲;②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③老年男子;④同甫。其:①代词,指人、事、物;②指示代词,那个,那样。”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文中的三个”其父“应该指“那个老年男子”或“老人”,只有最后一句“父子相保”方能被解释为“父亲与儿子”。通过这种探究,学生明白文中的塞翁、善术者、其父实为一人。
实践证明用50种方法教育1个学生与用1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法的新颖灵活,不仅能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丰富学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乐于接受,逐步将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以便在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时形成新的发现,进行再创造。一旦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收获,那么,教师的引导将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导航灯。 三、进行“意象”教育,实现和谐课堂
如果说“表象”教育是引领学生进入“快乐大本营”,那么“里象”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快乐大本营”中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而“意象”教育则是在快乐大本营中让他们比拼才智。这是和谐课堂的最高境界。对“意象”可以有多种理解。这里的“意象”指主客交融,物我一体的状态。“物”既可以指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也可单指某一方面的事物;“我”指的是人的主观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展示学生的才智呢?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法。
1.巧手展示。如教授《核舟记》时,学生制作了小帆船和小泥人,笔者把学生制作的小帆船和小泥人巧妙地运用在对学生进行以空间为序的介绍。教具的巧妙运用,使认识得以深化;让学生再根据模型复述课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
2.巧嘴展示。如可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理解绘制插图,再根据插图配解说词:“几位高大健壮、魁梧的男子手持钉耙、斧子、锄头奋力开山。他们的姿态表情各异,或瞠目,或呐喊,或蹲,或收腹,或蓄力待发……只要手拉手,肩并肩,就可以移山,就可以填海,就可以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3.表演展示。对一些能通过表演来展示教学内容的课文,笔者让学生化静为动,把无声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动作,进行表演展示。最后评选出最佳编剧和最佳演员。如教学《两小儿辩日》《狼》《陈涉世家》等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去再现情景。
4.创造性思维展示。对于古体叙事诗,根据其内容含蓄,结构严谨,跳跃性大等特点,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合理想象,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体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性,还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如在《石壕吏》课例中,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官吏与老妪的对话。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所看的电影、戏剧,探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并配以简单道具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加深了,融入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多地方值得肯定。学生的表演可归纳如下。
【序幕】拉上帷幕,整个村子在黑夜的笼罩下陷入沉寂。
【开端】由远及近的狗叫声和脚步声划破了村子的寂静,在火把的照耀下,几个差官敲响了一家门。屋内,夫妇俩立刻被惊醒,老两口三步并作两步往后墙跑,老太婆蹲下,老头踩在老太婆的背上,艰难地翻过墙。这时,打门声一阵紧似一阵,急促而凶悍,只差撞门而入了。老妇人颤微微地开了门,只见门外站着几个凶神恶煞的官差。(画面:火把照官差;老妇蹲状,老头踩妇背翻墙逃跑状。)
【发展】差1:“男人呢?快把人交出来!”差吏一进门就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他们一个个怒目横眉,在火把的照耀下好似一群魔鬼,老太婆战战兢兢地哭诉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去了。前两天,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兄弟都已战死。死的人已经长眠地下,活的人又能再活幾天呢?唉……”讲到这里,差吏暴跳如雷。差2:“少啰嗦,家里还有谁?”老婆婆涕泪横流,她擦着眼泪悲悲切切地说:“家里再没有男人了。有个吃奶的小孙子,就因为他太小,他母亲才没有改嫁。可她连件遮羞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好出来见人呢?”(画面:老妇啼哭。)
【高潮】“那也不行!将她抓去犒劳我们军爷。”说着,凶暴的差吏就进屋抓人,里屋传来小孩的啼哭声和撕扯声,只见一个年轻的妇女挣脱军爷的手去撞墙。妇女血流满面。老婆婆跪着央求道:“求求你们留下她吧!你们实在要人,我随你们去好了。我虽然年老体衰,可是连夜赶到河阳还来得及做早饭!”(画面:年轻妇女血流满面靠在墙角。)
【结局】“那就快走!”如狼似虎的差吏把老太婆连推带拽。(画面:官差推妇。)
【尾声】尸横遍野的战场上,一缕呛人的炊烟升起……(画面:炊烟缭绕。)
表象;里象;意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B)—0034—02
文言文是祖国语言的根,是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文言文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
—、进行“表象”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文言文呢?笔者在讲授文言文时常创设一些愉快的、使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场景和情景,把他们引入听课状态,做到寓知于乐。这些导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故事导入。如在讲《愚公移山》前,笔者给学生讲“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指明其根源在于“懒”,再从正面引出“勤能移山的老愚公”;又如在学习《狼》时,笔者给学生讲《画皮》的故事:一个恶鬼,在人皮上画了一个美女,披在自己身上,就变成美女去害人了。这些事简直是荒诞至极,但它非常真实,许多坏人在干坏事之前,不是要把自己装扮成好人吗?这个故事就出自《聊斋志异》。世间真有狐、鬼这样的事吗?不是。谈狐说鬼是一种假托的方式,目的还在说人,说社会现象。2.情趣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情趣,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录像、游戏来创设情趣,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讲《口技》前,先让学生欣赏“洛桑学艺”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然后再引出林嗣环的《口技》;又如在学习《闲情记趣》一文前,笔者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玩“老鹰抓小鸡”、“斗鸡”的游戏,让学生在盎然的情趣中学习课文。3.情境导入。情境导入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充满感情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图片、音乐来增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接受它,并由此产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如教学《岳阳楼记》《三峡》时,笔者让学生进行图片欣赏;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欣赏《明月几时有》萨克斯独奏。这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开展“表象”教育很有必要。
二、进行“里象”教育,引领学生探究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乐园,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到乐园中去做他们乐于做的事情。朱棣文说过:“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的头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笔者在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学习时,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喜欢辩论,就让学生为曹刿和鲁庄公而开“辩论会”,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如果学生喜欢上网,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如讲解《石壕吏》时,一学生提出:“石壕酷吏连老妪都不放过,为何不抓杜甫?”师生上网查询,寻找原因:1.杜甫是“奉儒守官”之家,是终生不用交税和服兵役的特殊阶层;2.杜甫此时可能是在赴官上任的路上,有官府的文书;3.杜甫当时任华州司功参军,从九品,是官中最低品级,应着浅青色官服。由于以上原因,石壕酷吏肯定是不会抓杜甫的了。如果学生爱钻“牛角”,就组织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塞翁失马》时笔者提问:“文中写了几个人?”学生答:“其父——他的父亲,其子——他的儿子,应该是祖、父、孙三辈人。”笔者针对文章的结尾提问:“‘父子相保’又是几个人?”学生面面相觑,无人应答。于是笔者指导学生查《古汉语词典》,并在黑板上这样板书:“父:①父亲;②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③老年男子;④同甫。其:①代词,指人、事、物;②指示代词,那个,那样。”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文中的三个”其父“应该指“那个老年男子”或“老人”,只有最后一句“父子相保”方能被解释为“父亲与儿子”。通过这种探究,学生明白文中的塞翁、善术者、其父实为一人。
实践证明用50种方法教育1个学生与用1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法的新颖灵活,不仅能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丰富学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乐于接受,逐步将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以便在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时形成新的发现,进行再创造。一旦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收获,那么,教师的引导将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导航灯。 三、进行“意象”教育,实现和谐课堂
如果说“表象”教育是引领学生进入“快乐大本营”,那么“里象”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快乐大本营”中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而“意象”教育则是在快乐大本营中让他们比拼才智。这是和谐课堂的最高境界。对“意象”可以有多种理解。这里的“意象”指主客交融,物我一体的状态。“物”既可以指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也可单指某一方面的事物;“我”指的是人的主观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展示学生的才智呢?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法。
1.巧手展示。如教授《核舟记》时,学生制作了小帆船和小泥人,笔者把学生制作的小帆船和小泥人巧妙地运用在对学生进行以空间为序的介绍。教具的巧妙运用,使认识得以深化;让学生再根据模型复述课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
2.巧嘴展示。如可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理解绘制插图,再根据插图配解说词:“几位高大健壮、魁梧的男子手持钉耙、斧子、锄头奋力开山。他们的姿态表情各异,或瞠目,或呐喊,或蹲,或收腹,或蓄力待发……只要手拉手,肩并肩,就可以移山,就可以填海,就可以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3.表演展示。对一些能通过表演来展示教学内容的课文,笔者让学生化静为动,把无声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动作,进行表演展示。最后评选出最佳编剧和最佳演员。如教学《两小儿辩日》《狼》《陈涉世家》等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去再现情景。
4.创造性思维展示。对于古体叙事诗,根据其内容含蓄,结构严谨,跳跃性大等特点,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合理想象,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体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性,还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如在《石壕吏》课例中,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官吏与老妪的对话。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所看的电影、戏剧,探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并配以简单道具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加深了,融入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多地方值得肯定。学生的表演可归纳如下。
【序幕】拉上帷幕,整个村子在黑夜的笼罩下陷入沉寂。
【开端】由远及近的狗叫声和脚步声划破了村子的寂静,在火把的照耀下,几个差官敲响了一家门。屋内,夫妇俩立刻被惊醒,老两口三步并作两步往后墙跑,老太婆蹲下,老头踩在老太婆的背上,艰难地翻过墙。这时,打门声一阵紧似一阵,急促而凶悍,只差撞门而入了。老妇人颤微微地开了门,只见门外站着几个凶神恶煞的官差。(画面:火把照官差;老妇蹲状,老头踩妇背翻墙逃跑状。)
【发展】差1:“男人呢?快把人交出来!”差吏一进门就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他们一个个怒目横眉,在火把的照耀下好似一群魔鬼,老太婆战战兢兢地哭诉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去了。前两天,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兄弟都已战死。死的人已经长眠地下,活的人又能再活幾天呢?唉……”讲到这里,差吏暴跳如雷。差2:“少啰嗦,家里还有谁?”老婆婆涕泪横流,她擦着眼泪悲悲切切地说:“家里再没有男人了。有个吃奶的小孙子,就因为他太小,他母亲才没有改嫁。可她连件遮羞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好出来见人呢?”(画面:老妇啼哭。)
【高潮】“那也不行!将她抓去犒劳我们军爷。”说着,凶暴的差吏就进屋抓人,里屋传来小孩的啼哭声和撕扯声,只见一个年轻的妇女挣脱军爷的手去撞墙。妇女血流满面。老婆婆跪着央求道:“求求你们留下她吧!你们实在要人,我随你们去好了。我虽然年老体衰,可是连夜赶到河阳还来得及做早饭!”(画面:年轻妇女血流满面靠在墙角。)
【结局】“那就快走!”如狼似虎的差吏把老太婆连推带拽。(画面:官差推妇。)
【尾声】尸横遍野的战场上,一缕呛人的炊烟升起……(画面:炊烟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