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危险源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能够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依据危险源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借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通过对建筑施工危险源管理的研究,提出了构建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实现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的标准化、集成化和科学化,旨在对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危险源管理;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
1.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项指标都在大幅度增长。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建筑业也成为了我国继采矿业之后的第二大危险行业。建筑安全事故严重制约着建筑业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通过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虽然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事故总数呈下降的趋势,但安全事故次数仍然较多,且安全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多,安全事故发生率远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1]。目前,我国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缺陷,研究发现,危险源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是引起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源及其触发因素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从源头开始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序进行,对于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国内外危险源管理研究对比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研究成果例如:Hinze等通过分析统计美国20年的建筑业事故数据发现了一些建筑伤亡规律,认为坠落是建筑业事故率持续高居不下的首要危险源,加强坠落的预防是提高建筑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2]; 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和哈登(Haddon)提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把危险源看成是能够产生能量的所有物体,它们能量的不正常或不希望的释放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应当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使能量传达到人体的媒介和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美国学者Petersen提出了复合因果理论模型,指出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的程序、监督的有效性以及员工训练等方面的缺陷和失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等等。
国内对危险源管理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开始重视对危险源的评价和控制。近年来,研究的侧重点开始汇集到对危险源管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例如,陈宝智等提出了两类危险源的概念、划分的理论及划分的原则,阐述了两类危险源的相互关系[3]。方东平通过研究指出,国内常用的建筑危险源评价方法往往仅限于施工现场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管理的因素,通过对多个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调查,提出了衡量危险源管理水平的定量化指标并给出了评价方法[4]。董大旻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了定量危险性评价,并确定了危险源的控制范围[5]。
3 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构建
3.1 系统描述。
建筑施工危险源管理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控制及应急管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从根源上避免安全事故,实现良好的安全管理目标。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依托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进行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依据建筑施工危险源管理理论,本文提出了构建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施工安全控制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使危险源管理标准化、集成化、科学化,将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2 系统构建。
围绕危险源管理的三个板块: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评价和危险源控制及应急管理,本文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實时监测、危险源评价与分析、危险源控制。
实时监测。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收集统计数据。依据危险源辨识理论,对施工现场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并对这些危险源进行总结分类,分析其触发因素,这些危险源及其触发因素就是监测的主要对象。该过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自己的危险源信息数据库,积累各类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源及其触发因素的相关信息。施工现场需要监测的危险源一方面应当参考危险源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施工危险源的统计数据,一方面应当结合各个施工现场本身的特点,辨识出本工程中的特殊危险源,综合两方面的数据制定出全面的监测对象集。
(2)对危险源的实时监测应当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实地实时监测,另一方面通过现场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控制中心的远程监测。通过现场监测和远程监测,实现对危险源的全面监测。
(3)对危险源的监测及统计数据的收集会受到监测人员的经验及主观意识的影响,为了保证监测和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应当安排多名有一定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监测和收集统计数据,确保施工系统的安全性。
3.3 危险源评价与分析。
这一阶段是安全控制系统的核心,在安全控制系统中扮演“大脑”的角色。这一阶段依托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对第一阶段的监测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又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依据建筑施工危险源评价理论,采用一定的危险源评价方法,并针对评价方法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利用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对施工系统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论;第二部分利用危险源信息数据库中积累的统计数据,参照以往的危险源管理经验,对评价结论进行分析处理,并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在该阶段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危险源评价作为危险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安全控制系统中也非常重要。在进行危险源评价时应当针对施工项目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危险源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不仅要注意对危险源的单项危险性评价,而且应当注意危险源的连锁性,结合施工系统的危险源综合评价,考察施工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2)在企业总部控制中心设立危险源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施工现场的统计数据通过PC终端的危险源评价程序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连接到数据库中,数据库针对评价结论,参照积累的统计数据,利用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输出预先制定的相应控制措施。数据库应当注意日常维护,并注意控制措施制定程序的动态更新,以保证对危险源评价的有效处理和分析。
(3)施工现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应当直接通过危险源信息数据库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响应程序,避免安全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系统经过对危险源的评价、分析,输出响应的控制指令,参照控制指令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施工系统的安全性。应当注意的是,在控制系统中所制定的控制措施是由计算机程序参照统计数据所完成的,反映了大多数该类危险源在该状态下的处理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应当考虑危险源的特性,针对施工现场该危险源的特点,由具有一定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输出的指令进行核实和校对,然后予以执行。
4. 系统运转模式
本安全控制系统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能够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其运转模式如图2所示。
该控制系统主要的控制对象是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在建筑施工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当注意除了危险源管理以外的其他方面安全管理工作,如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构建合理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等等。只有做到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加强对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监测与控制,同时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施工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5. 结束语
危险源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探索危险源引发安全事故的机理,构建的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能够为实际的安全控制系统建设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对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9.
[2] Jimmie Hinze, Karoline, John Fredley.Identifying Root Causes of Construction Injuri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Vol.124,NO.1,January 1998.
[3] 陳宝智.危险源辨识控制及评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方东平,黄新宇,Jimmie Hinze.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关键词】危险源管理;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
1.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项指标都在大幅度增长。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建筑业也成为了我国继采矿业之后的第二大危险行业。建筑安全事故严重制约着建筑业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通过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虽然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事故总数呈下降的趋势,但安全事故次数仍然较多,且安全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多,安全事故发生率远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1]。目前,我国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缺陷,研究发现,危险源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是引起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源及其触发因素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从源头开始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序进行,对于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国内外危险源管理研究对比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研究成果例如:Hinze等通过分析统计美国20年的建筑业事故数据发现了一些建筑伤亡规律,认为坠落是建筑业事故率持续高居不下的首要危险源,加强坠落的预防是提高建筑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2]; 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和哈登(Haddon)提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把危险源看成是能够产生能量的所有物体,它们能量的不正常或不希望的释放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应当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使能量传达到人体的媒介和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美国学者Petersen提出了复合因果理论模型,指出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的程序、监督的有效性以及员工训练等方面的缺陷和失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等等。
国内对危险源管理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开始重视对危险源的评价和控制。近年来,研究的侧重点开始汇集到对危险源管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例如,陈宝智等提出了两类危险源的概念、划分的理论及划分的原则,阐述了两类危险源的相互关系[3]。方东平通过研究指出,国内常用的建筑危险源评价方法往往仅限于施工现场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管理的因素,通过对多个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的调查,提出了衡量危险源管理水平的定量化指标并给出了评价方法[4]。董大旻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了定量危险性评价,并确定了危险源的控制范围[5]。
3 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构建
3.1 系统描述。
建筑施工危险源管理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控制及应急管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从根源上避免安全事故,实现良好的安全管理目标。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依托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进行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依据建筑施工危险源管理理论,本文提出了构建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施工安全控制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使危险源管理标准化、集成化、科学化,将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2 系统构建。
围绕危险源管理的三个板块: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评价和危险源控制及应急管理,本文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實时监测、危险源评价与分析、危险源控制。
实时监测。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收集统计数据。依据危险源辨识理论,对施工现场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并对这些危险源进行总结分类,分析其触发因素,这些危险源及其触发因素就是监测的主要对象。该过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自己的危险源信息数据库,积累各类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源及其触发因素的相关信息。施工现场需要监测的危险源一方面应当参考危险源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施工危险源的统计数据,一方面应当结合各个施工现场本身的特点,辨识出本工程中的特殊危险源,综合两方面的数据制定出全面的监测对象集。
(2)对危险源的实时监测应当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实地实时监测,另一方面通过现场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控制中心的远程监测。通过现场监测和远程监测,实现对危险源的全面监测。
(3)对危险源的监测及统计数据的收集会受到监测人员的经验及主观意识的影响,为了保证监测和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应当安排多名有一定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监测和收集统计数据,确保施工系统的安全性。
3.3 危险源评价与分析。
这一阶段是安全控制系统的核心,在安全控制系统中扮演“大脑”的角色。这一阶段依托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对第一阶段的监测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又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依据建筑施工危险源评价理论,采用一定的危险源评价方法,并针对评价方法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利用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对施工系统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论;第二部分利用危险源信息数据库中积累的统计数据,参照以往的危险源管理经验,对评价结论进行分析处理,并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在该阶段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危险源评价作为危险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安全控制系统中也非常重要。在进行危险源评价时应当针对施工项目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危险源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不仅要注意对危险源的单项危险性评价,而且应当注意危险源的连锁性,结合施工系统的危险源综合评价,考察施工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2)在企业总部控制中心设立危险源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施工现场的统计数据通过PC终端的危险源评价程序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连接到数据库中,数据库针对评价结论,参照积累的统计数据,利用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输出预先制定的相应控制措施。数据库应当注意日常维护,并注意控制措施制定程序的动态更新,以保证对危险源评价的有效处理和分析。
(3)施工现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应当直接通过危险源信息数据库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响应程序,避免安全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系统经过对危险源的评价、分析,输出响应的控制指令,参照控制指令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施工系统的安全性。应当注意的是,在控制系统中所制定的控制措施是由计算机程序参照统计数据所完成的,反映了大多数该类危险源在该状态下的处理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应当考虑危险源的特性,针对施工现场该危险源的特点,由具有一定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输出的指令进行核实和校对,然后予以执行。
4. 系统运转模式
本安全控制系统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能够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其运转模式如图2所示。
该控制系统主要的控制对象是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在建筑施工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当注意除了危险源管理以外的其他方面安全管理工作,如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构建合理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等等。只有做到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加强对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监测与控制,同时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施工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5. 结束语
危险源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探索危险源引发安全事故的机理,构建的以危险源管理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系统能够为实际的安全控制系统建设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对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9.
[2] Jimmie Hinze, Karoline, John Fredley.Identifying Root Causes of Construction Injuri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Vol.124,NO.1,January 1998.
[3] 陳宝智.危险源辨识控制及评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方东平,黄新宇,Jimmie Hinze.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