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者将教师视为领导者,将教师日常班级管理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视为教师领导行为,从管理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师生关系,并通过一些实证研究证实教师领导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教师领导行为 儿童青少年 学校适应
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者将教师视为领导者,将教师日常班级管理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视为教师领导行为,从管理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师生关系,并通过一些实证研究证实教师领导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教师领导行为的类型及特点
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就已意识到教师领导行为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许多研究在涉及教师领导行为时,并未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研究者一般从教师使用权威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程度将教师领导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民主型、权威型和放任型。民主型教师威而不严,和而不同,注意培养学生自治的习惯,激发学生自发自动精神,待人宽宏而又重视原则,因而很受学生尊重;权威型教师严肃而保守,对学生的学业和行为表现要求严格,重视秩序和对自己命令的绝对服从,令学生望而生畏;放任型教师本性随和,凡事顺其自然,不大愿意指挥学生行事,且很容易答应学生的请求,不注重所谓的“教师的尊严”。
2、教师领导行为的测量工具
目前,测量教师领导行为最常用的问卷是TLBQ(Teacher Leader Behavior Questionaire)。由吴武典于1978年编制,他依据勒温、Adorno 和Flancers等人关于领导类型的分类的研究,将教师领导行为划分为民主、权威和放任三种类型。问卷共有60个题目,分为民主、权威和放任三个维度,每个维度20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是对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行为的描述。施测时,首先让学生评价自己班主任的行为与这些行为是否一样,然后回答是否希望班主任的行为与这些行为一样。前一种回答在三个维度上的正选数,分别用来表示学生知觉到的民主、权威和放任行为;后一种回答分别表示学生期望的教师民主、权威和放任行为。两种回答之差的绝对值表示学生实际知觉到的与学生期望的教师领导行为之间的差距,即期望差距。
3、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学校适应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当前研究大多采用Ladd(1996)关于学校适应的定义,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学生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1]。研究表明,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学校适应关系密切,对其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研究者也大多以此为切入,探讨了更适合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教师领导行为模式。当前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3.1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人际适应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2]。近年来,研究者发现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的同伴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在学校情境中,教师拥有权力,控制着整个儿童团体,影响着团体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影响并可以通过其领导行为得以表现出来。例如,刘长江等人的研究[3]发现教师领导行为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个体的同伴关系,而且还会对班级团体的凝聚力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儿童青少年知觉到的教师放任行为不利于其同伴关系的发展,而知觉到的教师民主和权威行为则影响不大;儿童青少年知觉的到的教师权威行为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团体,儿童青少年知觉到的教师民主行为有利于班级团体的协调发展。
3.2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适应
当前,研究者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适应问题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孤独感、社交焦虑、社交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已有研究发现,教师所采用的不同的领导行为,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知觉到的教师民主行为与青少年积极的情绪适应相关,而知觉到的教师权威和放任行为与青少年消极的情绪适应相关,青少年在民主领导模式下的情绪适应状况明显好于在权威和放任领导模式下的适应状况。具体说来,教师民主行为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显著负相关,而教师权威和放任行为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即如果青少年认为教师采用的民主型领导行为越多,那么他们的孤独感、社交焦虑水平就越低,情绪适应越好;而如果学生认为教师采用权威或放任型领导,那么他们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就越高,情绪适应就越差。
4、教师领导行为的影响因素
当前关于教师领导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少见,少数研究从教师和学生特点、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4.1教师特征
首先,教师领导行为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外在体现,其特点必然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4]。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领导行为的实施。而在教师教育观念中,教师关于师生关系的内隐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内隐观即个体所持有的潜在的关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它隐藏于个体的内在世界中,并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在个体心理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内隐观。
此外,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职业压力等因素也会对其领导行为产生影响。如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教师对学生更为敏感,态度也更为积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也很少愤怒。因此,当教师感知到过度的职业压力时,他们在管理班级及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耐烦和消极情绪,也就可能更多地采用权威行为和放任行为。
4.2学生特征
一些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知觉到的教师领导行为有着显著差异。一般说来,同一教师在对待不同性别学生时其领导行为会有不同表现:教师对女生表现较多赏识性的民主行为,而对男生则表现出较多压制性的权威行为和失望性放任行为。该差异与男女生的个性以及我国文化对男女角色的期待不同有关。女生比较顺从,而男孩比任性好动,使得男孩的过失行为多于女生,也使得教师对男生实施了较多的惩罚,表现出较多的权威行为。通常,不论社会还是教师,对男生的期望都比较高,但失望也比较大,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失望性放任行为。
5、小结及展望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领导行为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研究也重点从教师领导行为对学生学校适应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来说明这一点。但纵观当前教师领导行为的研究,还存在着有些不足,而这些不足也将成为教师领导行为研究领域的兴趣所在。■
参 考 文 献
[1]杨雪梅.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四川心理科学,2002,(2):20-24
[2]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3]刘长江,郑日昌.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29-33
[4]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4,(3):6-11
[5]朱永祥.认知的内隐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4):32-37
[关键词] 教师领导行为 儿童青少年 学校适应
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者将教师视为领导者,将教师日常班级管理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视为教师领导行为,从管理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师生关系,并通过一些实证研究证实教师领导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教师领导行为的类型及特点
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就已意识到教师领导行为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许多研究在涉及教师领导行为时,并未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研究者一般从教师使用权威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程度将教师领导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民主型、权威型和放任型。民主型教师威而不严,和而不同,注意培养学生自治的习惯,激发学生自发自动精神,待人宽宏而又重视原则,因而很受学生尊重;权威型教师严肃而保守,对学生的学业和行为表现要求严格,重视秩序和对自己命令的绝对服从,令学生望而生畏;放任型教师本性随和,凡事顺其自然,不大愿意指挥学生行事,且很容易答应学生的请求,不注重所谓的“教师的尊严”。
2、教师领导行为的测量工具
目前,测量教师领导行为最常用的问卷是TLBQ(Teacher Leader Behavior Questionaire)。由吴武典于1978年编制,他依据勒温、Adorno 和Flancers等人关于领导类型的分类的研究,将教师领导行为划分为民主、权威和放任三种类型。问卷共有60个题目,分为民主、权威和放任三个维度,每个维度20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是对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行为的描述。施测时,首先让学生评价自己班主任的行为与这些行为是否一样,然后回答是否希望班主任的行为与这些行为一样。前一种回答在三个维度上的正选数,分别用来表示学生知觉到的民主、权威和放任行为;后一种回答分别表示学生期望的教师民主、权威和放任行为。两种回答之差的绝对值表示学生实际知觉到的与学生期望的教师领导行为之间的差距,即期望差距。
3、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学校适应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当前研究大多采用Ladd(1996)关于学校适应的定义,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学生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1]。研究表明,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学校适应关系密切,对其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研究者也大多以此为切入,探讨了更适合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教师领导行为模式。当前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3.1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人际适应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2]。近年来,研究者发现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的同伴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在学校情境中,教师拥有权力,控制着整个儿童团体,影响着团体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影响并可以通过其领导行为得以表现出来。例如,刘长江等人的研究[3]发现教师领导行为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个体的同伴关系,而且还会对班级团体的凝聚力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儿童青少年知觉到的教师放任行为不利于其同伴关系的发展,而知觉到的教师民主和权威行为则影响不大;儿童青少年知觉的到的教师权威行为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团体,儿童青少年知觉到的教师民主行为有利于班级团体的协调发展。
3.2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适应
当前,研究者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适应问题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孤独感、社交焦虑、社交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已有研究发现,教师所采用的不同的领导行为,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知觉到的教师民主行为与青少年积极的情绪适应相关,而知觉到的教师权威和放任行为与青少年消极的情绪适应相关,青少年在民主领导模式下的情绪适应状况明显好于在权威和放任领导模式下的适应状况。具体说来,教师民主行为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显著负相关,而教师权威和放任行为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即如果青少年认为教师采用的民主型领导行为越多,那么他们的孤独感、社交焦虑水平就越低,情绪适应越好;而如果学生认为教师采用权威或放任型领导,那么他们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就越高,情绪适应就越差。
4、教师领导行为的影响因素
当前关于教师领导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少见,少数研究从教师和学生特点、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4.1教师特征
首先,教师领导行为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外在体现,其特点必然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4]。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领导行为的实施。而在教师教育观念中,教师关于师生关系的内隐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内隐观即个体所持有的潜在的关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它隐藏于个体的内在世界中,并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在个体心理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内隐观。
此外,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职业压力等因素也会对其领导行为产生影响。如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教师对学生更为敏感,态度也更为积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也很少愤怒。因此,当教师感知到过度的职业压力时,他们在管理班级及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耐烦和消极情绪,也就可能更多地采用权威行为和放任行为。
4.2学生特征
一些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知觉到的教师领导行为有着显著差异。一般说来,同一教师在对待不同性别学生时其领导行为会有不同表现:教师对女生表现较多赏识性的民主行为,而对男生则表现出较多压制性的权威行为和失望性放任行为。该差异与男女生的个性以及我国文化对男女角色的期待不同有关。女生比较顺从,而男孩比任性好动,使得男孩的过失行为多于女生,也使得教师对男生实施了较多的惩罚,表现出较多的权威行为。通常,不论社会还是教师,对男生的期望都比较高,但失望也比较大,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失望性放任行为。
5、小结及展望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领导行为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研究也重点从教师领导行为对学生学校适应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来说明这一点。但纵观当前教师领导行为的研究,还存在着有些不足,而这些不足也将成为教师领导行为研究领域的兴趣所在。■
参 考 文 献
[1]杨雪梅.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四川心理科学,2002,(2):20-24
[2]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3]刘长江,郑日昌.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29-33
[4]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4,(3):6-11
[5]朱永祥.认知的内隐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4):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