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对于传统艺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内涵与外延都做了很大的扩充,但专业的教育重点依然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就本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能力将语言性的,概念类的命题和要求,迅速地与存储在大脑中的视觉信息进行准确的呼应,并通过大脑控制眼和手,将视觉信息娴熟地表达出来,艺术创造力就无从谈起。所以,有目的地塑造一个丰富、清晰的大脑图像库也就成了必然的前提条件。图像输入训练的目的就是经过长期的眼、手、脑的训练,将学生固有的初始图像库提升为符合艺术专业创作要求的后天图像库。
【关键词】图像输入 大脑图像库 数字媒体艺术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36-01
数字媒体艺术是目前艺术设计领域中最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部分,也是教育部近年来为促进国家新媒体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设置的艺术类新专业,旨在推行信息传媒时代的新型艺术教育。
从目前的学科界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宽口径应用类型。相对于传统艺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内涵与外延都做了很大的扩充——视觉传达和艺术设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与社会服务、媒体文化和大众传播都成了它的基本构成部分。
因此,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教与学的实践中找到本专业的学习重心似乎并不容易。常见而且突出的现象便是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艺术学习分量被过分稀释,以技术为主导的教学倾向非常强烈。
但是,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尤其注重图像输入训练是回归专业教育本体,找准专业发展定位的有力途径。
“数字媒体艺术研究重点是如何应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根据人的需求和艺术设计规律来创作和表现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作品或服务业产品,并基于数字媒体时空来延伸和发展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由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提出的不对称性左右脑分工理论已经证实:只有右脑的形象思维才能诱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形象思维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是可感知的,是凭借形象思维与他人沟通的,因此,艺术创作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使用技术替代不了艺术表现。
既然创作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艺术作品或设计产品是数字媒体艺术不变的本源,进而明确数字化的信息媒介和技术手段是实现的途径而不是最终的目的,那么,培养具有设计创造力的艺术类人才依然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育人之本。
再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来看:创造力和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把头脑中那些原本被认为毫无关系的信息联系起来的能力。大脑是无法创造信息的,所以创造能力是对已有信息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大脑没有大量形象信息的储存,创造力就无从谈起。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要能创作必须先储存,要培养具有艺术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图像输入训练是必然途径。
什么是图像输入?
图像输入中的“图像”指外在世界可以被人感知(以视知觉为主)的所有物象;“输入”指通过眼、手、脑三者协调工作,将选择的物象正确地储存在大脑的形象信息中心——大脑图像库中。
大脑图像库存储了人们以往感知到的所有可视觉化的物象信息,但大脑并不对物象的信息完整地进行记忆。为减轻认知负担,大脑的形象思维机能而将物象的信息按最基本的视觉元素进行分解。同时,大脑的抽象思维机能对此信息进行语言表述和逻辑加工,然后把这些分解的视觉信息按照逻辑分类,分别存储在大脑里,当下一次进行信息提取的时候,再重新组合起来。
每个知觉正常的人都有大脑图像库,但是由于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每个人大脑里预先储存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再加之每个人对于形象思维能力训练的差异,图像输入与输出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从而储存和输出的图像信息的数量、准确性、清晰度也不相同。
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能力将抽象的,语言性的,概念类的命题和要求,迅速地与存储在大脑图像库中繁多的视觉信息进行准确的呼应,并通过大脑控制眼和手,将视觉信息娴熟地表达出来,艺术创造力就无从谈起。从而,有目的地塑造一个丰富、清晰的大脑图像库也就成了必然的前提条件。
应该如何进行图像输入训练?
1.选择性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范例。
2.带着感情去看,去体验。
3.充分协调眼、手、脑对范例进行模仿。
4.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训练的量要达到一定的程度。
总之,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为什么即便是一般人感觉很平常的事物,他们都能发掘出新颖让人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再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创造力表现出来?就是因为他们经过后天长期刻苦的图像输入训练,使得他们的大脑图像库里面储存的足够多的东西,供他们提取、组合、加工,并使用新技术工具娴熟地制作完成,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
在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计中,类似图像输入训练的环节是存在的。这些不同的举措也从各种角度分别体现了对于新型艺术教育的不同理念:
1.强调学科专业的知识教授。
2.强调数字化技术工具的学习。
3.强调行业运作项目化的模拟。
综上所述,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设计上做一些尝试:
在实践方面:
1.为图像输入专门设置一门必修课程,从大一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保证图像输入训练的时间、工作量及连贯性;
2.设定图像输入训练的范围,为不同方向定制不同内容,由专业内不同学科的老师来带学生,把所谓的导师制、工作室制真正结合到训练中;
3.学生仅仅听知识无法实现技能的输出,必须强调眼、脑、手的协调训练,而且是反复训练,借此不断刺激大脑形象思维机制,促成条件反射的形成;
4.圖像输入训练要遵守大脑认知的生理规律,注意循序渐进,阶段性提升训练的难度和复杂度;
5.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完成大脑图像库的提升还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图像输入的积累。
在理念方面,明确专业教育定位至关重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为艺术创造力的培育搭建基础平台,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图像输入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将固有的主要起识别认知作用的初始图像库提升为符合艺术专业创作要求的后天图像库,为专业水平的技能输出打好坚实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惟:《大脑图像库》,http://www.verycd.com/topics/2885446/,2011 .
[2]陈惟:《创作与临摹》,http://www.verycd.com/topics/2885446/,2011.
[3](美)Berry Edwards:《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四达:《交互设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图像输入 大脑图像库 数字媒体艺术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36-01
数字媒体艺术是目前艺术设计领域中最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部分,也是教育部近年来为促进国家新媒体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设置的艺术类新专业,旨在推行信息传媒时代的新型艺术教育。
从目前的学科界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宽口径应用类型。相对于传统艺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内涵与外延都做了很大的扩充——视觉传达和艺术设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与社会服务、媒体文化和大众传播都成了它的基本构成部分。
因此,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教与学的实践中找到本专业的学习重心似乎并不容易。常见而且突出的现象便是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艺术学习分量被过分稀释,以技术为主导的教学倾向非常强烈。
但是,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尤其注重图像输入训练是回归专业教育本体,找准专业发展定位的有力途径。
“数字媒体艺术研究重点是如何应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根据人的需求和艺术设计规律来创作和表现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作品或服务业产品,并基于数字媒体时空来延伸和发展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由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提出的不对称性左右脑分工理论已经证实:只有右脑的形象思维才能诱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形象思维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是可感知的,是凭借形象思维与他人沟通的,因此,艺术创作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使用技术替代不了艺术表现。
既然创作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艺术作品或设计产品是数字媒体艺术不变的本源,进而明确数字化的信息媒介和技术手段是实现的途径而不是最终的目的,那么,培养具有设计创造力的艺术类人才依然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育人之本。
再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来看:创造力和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把头脑中那些原本被认为毫无关系的信息联系起来的能力。大脑是无法创造信息的,所以创造能力是对已有信息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大脑没有大量形象信息的储存,创造力就无从谈起。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要能创作必须先储存,要培养具有艺术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图像输入训练是必然途径。
什么是图像输入?
图像输入中的“图像”指外在世界可以被人感知(以视知觉为主)的所有物象;“输入”指通过眼、手、脑三者协调工作,将选择的物象正确地储存在大脑的形象信息中心——大脑图像库中。
大脑图像库存储了人们以往感知到的所有可视觉化的物象信息,但大脑并不对物象的信息完整地进行记忆。为减轻认知负担,大脑的形象思维机能而将物象的信息按最基本的视觉元素进行分解。同时,大脑的抽象思维机能对此信息进行语言表述和逻辑加工,然后把这些分解的视觉信息按照逻辑分类,分别存储在大脑里,当下一次进行信息提取的时候,再重新组合起来。
每个知觉正常的人都有大脑图像库,但是由于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每个人大脑里预先储存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再加之每个人对于形象思维能力训练的差异,图像输入与输出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从而储存和输出的图像信息的数量、准确性、清晰度也不相同。
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能力将抽象的,语言性的,概念类的命题和要求,迅速地与存储在大脑图像库中繁多的视觉信息进行准确的呼应,并通过大脑控制眼和手,将视觉信息娴熟地表达出来,艺术创造力就无从谈起。从而,有目的地塑造一个丰富、清晰的大脑图像库也就成了必然的前提条件。
应该如何进行图像输入训练?
1.选择性地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范例。
2.带着感情去看,去体验。
3.充分协调眼、手、脑对范例进行模仿。
4.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训练的量要达到一定的程度。
总之,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为什么即便是一般人感觉很平常的事物,他们都能发掘出新颖让人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再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创造力表现出来?就是因为他们经过后天长期刻苦的图像输入训练,使得他们的大脑图像库里面储存的足够多的东西,供他们提取、组合、加工,并使用新技术工具娴熟地制作完成,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
在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计中,类似图像输入训练的环节是存在的。这些不同的举措也从各种角度分别体现了对于新型艺术教育的不同理念:
1.强调学科专业的知识教授。
2.强调数字化技术工具的学习。
3.强调行业运作项目化的模拟。
综上所述,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设计上做一些尝试:
在实践方面:
1.为图像输入专门设置一门必修课程,从大一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保证图像输入训练的时间、工作量及连贯性;
2.设定图像输入训练的范围,为不同方向定制不同内容,由专业内不同学科的老师来带学生,把所谓的导师制、工作室制真正结合到训练中;
3.学生仅仅听知识无法实现技能的输出,必须强调眼、脑、手的协调训练,而且是反复训练,借此不断刺激大脑形象思维机制,促成条件反射的形成;
4.圖像输入训练要遵守大脑认知的生理规律,注意循序渐进,阶段性提升训练的难度和复杂度;
5.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完成大脑图像库的提升还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图像输入的积累。
在理念方面,明确专业教育定位至关重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为艺术创造力的培育搭建基础平台,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图像输入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将固有的主要起识别认知作用的初始图像库提升为符合艺术专业创作要求的后天图像库,为专业水平的技能输出打好坚实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惟:《大脑图像库》,http://www.verycd.com/topics/2885446/,2011 .
[2]陈惟:《创作与临摹》,http://www.verycd.com/topics/2885446/,2011.
[3](美)Berry Edwards:《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四达:《交互设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