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奶价更低迷的是奶农的悲观情绪,多数奶农认为“养得越多,亏得越大”,而许多奶牛养殖集中的乡镇“越是高品质、高产量的奶牛流失越严重”。
就在伊犁河谷群众感叹每公斤牛肉的价格已经攀升到快60元的时候,畜牧专业人士则为本地养牛业所面临的一个深层次困境而担忧:从去年年初开始,河谷的适龄生产母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锐减。
当国内的妈妈们千方百计寻觅进口婴儿奶粉的时候,国内原料奶粉价格降至极低却乏人问津。在伊犁河谷,当鲜奶收购价低到不能再低,饲草料价格却节节上涨,加之牛肉价格飙升、内地商贩大量高价收购母牛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得本地生产母牛面临着一场危机——大量的生产母牛或走进屠宰场,或流向外地。
据多位专业人士估计,从2012年年初至今,伊犁河谷的生产母牛大约流失了10万~12万头,“这当中,尤以适龄生产母牛,以及高品质、高产量的奶牛最多。”
有着“奶缸”、“肉库”之称的伊犁河谷,因得天独厚的美丽草原、丰富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被认为是新疆最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方,并被纳入全国肉牛优势区域规划。2012年,州直养牛业及鲜奶产值达41.7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47.4%,同时,畜牧业已成为本地农牧民增收的一大支柱。
能够繁育的适龄生产母牛,是一个地区养牛业的基础。无论是奶牛,还是肉牛,都需要母牛进行繁育。因为能繁母牛的数量明显下降,导致牛源不足,内地省区纷纷出台了能繁母牛的补贴政策(一头母牛的补贴高达数千元),从而也带来一场母牛大抢购。
“没有鸡,怎么会有蛋?没有母牛,怎么发展养牛业?”一位本地畜牧行业人士说,一旦作为基础的生产母牛优势丧失,因为调出易、调入难,恢复起来要很多年。同时,将会导致本地牛源不足、牛肉价格攀升,给养牛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那么,伊犁河谷的养牛业将如何走出困境?
奶牛,卖还是不卖?
阿布都·霍加养了10多年的奶牛,在春季伊宁市托格拉克乡泥泞的院落里,他的20多头牛正在棚圈里不停地咀嚼着饲草料。
如果说牛是养牛人的财富,阿布都·霍加却对他的“财富”——10多头良种奶牛和七八头牛犊——忧心忡忡。去年以来,玉米的价格涨了三分之一,麦草的价格涨了一倍,其他各种饲草料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可鲜奶的收购价不涨反跌,最低时每公斤仅1.5元左右。
阿布都·霍加告诉记者,上个月他的牛光饲草料就吃去将近3万元,而卖鲜奶所得还不到2万元,牛在栏中,就意味着要不停投入,“养下去明显亏本。”
阿布都·霍加周边的邻居,很多都已将家中的奶牛卖了,张芳家中的4头奶牛几天前刚卖掉,另一个邻居家中的10多头奶牛也在一个月前卖了,牛圈空空如也。
托格拉克乡是伊宁市奶牛养殖户较多的一个乡。“在这里,以前10~20头的养殖户很多,现在5头以上的都很少见了。”托格拉克乡畜牧兽医站站长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时候该乡大约有6000多头奶牛,而现在大约只有3000多头。
在伊犁河谷,这并不仅仅是托格拉克乡所面临的困境。据有关工作人员调查,在霍城县有一个奶牛养殖专业村,过去有3000多头奶牛,如今只剩下300多头。
饲草料价格上涨、奶价过低,是带来这场风波的关键性原因。伊宁县奶业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苏毕告诉记者,据他们去年12月测算,在伊宁县,一头良种奶牛每天仅饲草料成本就达22元以上,再加上防疫、管理费等费用,每公斤鲜奶的成本价在2.3元以上。
而去年年初至今,伊犁河谷乳品企业每公斤鲜奶的收购价大多在1.6元~2.4元之间,从企业到奶农中间,再除去运费、奶站运营费、工钱,奶农鲜奶的售价已低于成本价,部分牧区的收购价甚至跌到每公斤1元的极低价。
“以往伊犁河谷的鲜奶收购价比昌吉、石河子等地大约低0.3~0.4元,如今低了大约0.7~0.8元,已跌至全疆倒数第一。”州畜牧兽医局党组书记侯建新告诉记者。
比奶价更低迷的是奶农的悲观情绪,多数奶农认为“养得越多,亏得越大”,而许多奶牛养殖集中的乡镇“越是高品质、高产量的奶牛流失越严重”。
阿布都·霍加还在犹豫他的奶牛卖还是不卖。不卖吧,养下去实在亏损,还不如出去打工。卖吧,养奶牛是他的专业,这些年养牛已经成了习惯,而且牛价一直在上涨,再买入就没那么容易了。
牧业大州的奶业困局
去年以来,由于国际进口原料奶粉的大幅降价,国产奶粉面对蜂拥而来的进口奶粉已不具备价格优势,信任危机的延续更让国内奶粉行业腹背受敌。而以生产原料奶粉为主的伊犁乳品企业,除了压低鲜奶收购价格,多数采取了关停或者降低产量。
一位乳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进口原料奶粉价格为2.2万元~2.4万元/吨,按照8.5公斤鲜奶产1公斤奶粉计,每公斤鲜奶的成本价需低于3元,再除去加工费、运费等,鲜奶的收购价已经低于奶农的心理承受价位。而经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进口原料奶粉要比国产奶粉“受宠”得多。
据统计,2012年伊犁河谷23家乳品企业中实际开工的仅有13家。而据记者了解,就在这些开工的企业当中,也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河谷最大的乳品企业伊源乳业2012年鲜奶的收购量也比2011年下降了40%。
在这种情形下,奶价急跌、奶农无处售奶、良种奶牛外流等一系列反映,给伊犁河谷奶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带来了一场“寒冬”。
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伊犁河谷却仅仅沦为低端的原料产地?而每一次市场的震荡,都会让本地的奶业及奶农“大病一场”?
侯建新告诉记者,制约本地奶业发展最大的困境,是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尽管伊犁河谷是新疆较早发展奶业的地区,然而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至今也没有培育出哪怕是在疆内知名的乳品企业和品牌。 走进本地任何一家超市,乳品货架上陈列的都是国内、疆内的品牌,鲜有本地产品。据统计,2012年州直液态奶市场销售量为1.5万吨,其中,地产液态奶仅为0.6万吨,不足市场总量的40%,其余市场份额均为外地品牌占领。
伊犁河谷现有的20多家乳品企业中,基本以生产大包装的原料奶粉为主,而原料奶粉恰恰是最低端乳制品,因其技术含量、附加值最低,受市场波动影响也就最大。
“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这些企业相互争抢奶源,彼此恶性竞争。而一旦行情低迷,又压低奶价、减产,或者直接关停了事。”州畜牧兽医局畜牧处副处长于东华说,如此反复,本地奶业不仅没有做大做强,受伤害和影响最大的却总是本地奶农。
另一方面,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方式,是本地奶业多年以来在低端徘徊的重要原因。相比规模化、专业化的奶牛养殖,这种方式不仅养殖成本要高得多,奶源也十分分散,难以有效控制质量,为树立品牌带来了难题。
一边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一边是低端的奶粉加工,使得伊犁河谷虽然坐拥天然无污染草场、优良的自然环境,却无优势品牌,在市场的震荡中找不到自己。
被屠宰和运走的母牛
2011年年底,一位本地从事畜牧业的人士发现,一些运送汽车到伊犁河谷的大型货车,在离开时候,拉走的是满满当当的良种奶牛。
从2012年年初开始,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到了8~9月达到高峰期(此时正是牛转场出栏的旺季),从伊犁向东,一路随处可见拉满了包括生产母牛、良种奶牛、架子牛的大型货车,有人形容这种现象为“一路活畜向东流”。
到去年9月初,据有关部门统计,伊犁河谷母牛的外调数量已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倍。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年河谷转场出栏旺季,出栏的大多是架子牛与淘汰母牛,生产母牛的出栏量较少。而去年河谷的适龄生产母牛,无论出栏量还是外调数量都急剧增加。
在河谷的乡镇巴扎上,牛经纪人十分活跃,周围所停大货车大多挂外地牌照。有关人士介绍,牛经纪人每头牛大约获利300元,旺季时有的人一天收入就达3万元以上。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河南、安徽、山东、东北三省等省区陆续出台了能繁母牛补贴政策,一头牛的补贴最高可达5000元(包括各级补贴)。
“对于发展养牛业的地区来说,谁拥有母牛,谁就掌握了这个产业。”这位人士说,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带的能繁母牛数量下降明显,导致架子牛牛源不足,于是各个省区纷纷出台了补贴政策与项目,从而导致内地省区赶潮般来伊抢购适龄生产母牛。据不完全统计,来伊犁购牛的单位曾一度达到30余家。
这背后,是国内牛肉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肉牛存栏量的持续走低。有统计显示,我国年人均牛肉消费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5公斤,而肉牛存出栏量在近4年下降了1000多万头,今年已是全国牛肉连续涨价的第12个年头。
随着内地牛肉价格的飞涨,以及内地与本地存在的价格差,进一步推动了内地商贩前来大量高价收购育肥牛及生产母牛,并推高了本地活牛与牛肉的价格。
一边是饲草料价格上涨与养殖成本的不断增加,一边是牛肉价格的飞涨,而养殖生产母牛的繁殖周期长,成本投入过大,许多农牧民选择了卖掉母牛——这些适龄的生产母牛或被运往屠宰场,或被运往外地。
据了解,去年以来,伊犁河谷各屠宰场,适龄生产母牛的屠宰数量持续增长,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业内人士反映,去年8月30日,河谷某企业屠宰的219头牛中,就有215头母牛,且大部分是适龄生产母牛。
奶价过低,肉价飞涨,利益驱动促使更多养殖户投入到育肥业,而大量包括良种奶牛在内的生产母牛则被作为肉牛育肥后屠宰或外销。
至今,这种情形依然在延续。今年3月5日,在伊宁市托格拉克乡肉牛养殖小区,记者看到,在一个育肥养殖户的两个棚圈中,有一半多是荷斯坦良种奶牛——而它们则是被作为育肥牛来养的。
如何减少母牛流失?
有关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母牛的屠宰与外销,直接导致了伊犁河谷适龄生产母牛数量的急剧下降。
曾在伊犁河谷调研此事的专家张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认为,作为传统草原牧区的伊犁河谷,生产母牛数量的持续下滑将导致牛源不足、牛肉价格攀升等问题。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适龄生产母牛存在调出易、调入难的“瓶颈”,将对今后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最心痛的是我们。”本地畜牧行业人士说,因为这意味着这些年本地辛辛苦苦所做的品种改良工作,一些已经付诸流水。
如何减少母牛流失?相关人士认为,从政府到企业、到养殖户,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采取对策。目前,本地架子牛牛源紧张的后果已经显现,1~1.5岁架子牛的价格从去年的3500~4000元涨到了目前的6500~7000元。
据了解,今年州直将对一些示范奶牛养殖小区(场),按500元/头的标准对经鉴定登记的良种奶牛进行补贴,伊宁县等一些县市也出台了母牛及奶价的补贴政策。有人建议,本地还应制定严禁宰杀和外调适龄生产母牛的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应的监测体系。
也有企业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据了解,伊犁巴口香实业去年引进8000多头西门塔尔母牛,投放到一些养殖小区与农户合作养殖,以保证母牛数量和长期牛源。
这场风波同时暴露出本地畜牧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使得本地仅仅沦为低端的原料产地——无论是原料奶粉,还是活牛,都只是最初级的产品。
如何培育和扶持起能够牵动“牛鼻子”的龙头企业,如何转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为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养殖,如何建立起本地绿色、有机的畜产品品牌,将成为本地畜牧业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必须应对的问题。
就在伊犁河谷群众感叹每公斤牛肉的价格已经攀升到快60元的时候,畜牧专业人士则为本地养牛业所面临的一个深层次困境而担忧:从去年年初开始,河谷的适龄生产母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锐减。
当国内的妈妈们千方百计寻觅进口婴儿奶粉的时候,国内原料奶粉价格降至极低却乏人问津。在伊犁河谷,当鲜奶收购价低到不能再低,饲草料价格却节节上涨,加之牛肉价格飙升、内地商贩大量高价收购母牛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得本地生产母牛面临着一场危机——大量的生产母牛或走进屠宰场,或流向外地。
据多位专业人士估计,从2012年年初至今,伊犁河谷的生产母牛大约流失了10万~12万头,“这当中,尤以适龄生产母牛,以及高品质、高产量的奶牛最多。”
有着“奶缸”、“肉库”之称的伊犁河谷,因得天独厚的美丽草原、丰富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被认为是新疆最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方,并被纳入全国肉牛优势区域规划。2012年,州直养牛业及鲜奶产值达41.7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47.4%,同时,畜牧业已成为本地农牧民增收的一大支柱。
能够繁育的适龄生产母牛,是一个地区养牛业的基础。无论是奶牛,还是肉牛,都需要母牛进行繁育。因为能繁母牛的数量明显下降,导致牛源不足,内地省区纷纷出台了能繁母牛的补贴政策(一头母牛的补贴高达数千元),从而也带来一场母牛大抢购。
“没有鸡,怎么会有蛋?没有母牛,怎么发展养牛业?”一位本地畜牧行业人士说,一旦作为基础的生产母牛优势丧失,因为调出易、调入难,恢复起来要很多年。同时,将会导致本地牛源不足、牛肉价格攀升,给养牛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那么,伊犁河谷的养牛业将如何走出困境?
奶牛,卖还是不卖?
阿布都·霍加养了10多年的奶牛,在春季伊宁市托格拉克乡泥泞的院落里,他的20多头牛正在棚圈里不停地咀嚼着饲草料。
如果说牛是养牛人的财富,阿布都·霍加却对他的“财富”——10多头良种奶牛和七八头牛犊——忧心忡忡。去年以来,玉米的价格涨了三分之一,麦草的价格涨了一倍,其他各种饲草料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可鲜奶的收购价不涨反跌,最低时每公斤仅1.5元左右。
阿布都·霍加告诉记者,上个月他的牛光饲草料就吃去将近3万元,而卖鲜奶所得还不到2万元,牛在栏中,就意味着要不停投入,“养下去明显亏本。”
阿布都·霍加周边的邻居,很多都已将家中的奶牛卖了,张芳家中的4头奶牛几天前刚卖掉,另一个邻居家中的10多头奶牛也在一个月前卖了,牛圈空空如也。
托格拉克乡是伊宁市奶牛养殖户较多的一个乡。“在这里,以前10~20头的养殖户很多,现在5头以上的都很少见了。”托格拉克乡畜牧兽医站站长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时候该乡大约有6000多头奶牛,而现在大约只有3000多头。
在伊犁河谷,这并不仅仅是托格拉克乡所面临的困境。据有关工作人员调查,在霍城县有一个奶牛养殖专业村,过去有3000多头奶牛,如今只剩下300多头。
饲草料价格上涨、奶价过低,是带来这场风波的关键性原因。伊宁县奶业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苏毕告诉记者,据他们去年12月测算,在伊宁县,一头良种奶牛每天仅饲草料成本就达22元以上,再加上防疫、管理费等费用,每公斤鲜奶的成本价在2.3元以上。
而去年年初至今,伊犁河谷乳品企业每公斤鲜奶的收购价大多在1.6元~2.4元之间,从企业到奶农中间,再除去运费、奶站运营费、工钱,奶农鲜奶的售价已低于成本价,部分牧区的收购价甚至跌到每公斤1元的极低价。
“以往伊犁河谷的鲜奶收购价比昌吉、石河子等地大约低0.3~0.4元,如今低了大约0.7~0.8元,已跌至全疆倒数第一。”州畜牧兽医局党组书记侯建新告诉记者。
比奶价更低迷的是奶农的悲观情绪,多数奶农认为“养得越多,亏得越大”,而许多奶牛养殖集中的乡镇“越是高品质、高产量的奶牛流失越严重”。
阿布都·霍加还在犹豫他的奶牛卖还是不卖。不卖吧,养下去实在亏损,还不如出去打工。卖吧,养奶牛是他的专业,这些年养牛已经成了习惯,而且牛价一直在上涨,再买入就没那么容易了。
牧业大州的奶业困局
去年以来,由于国际进口原料奶粉的大幅降价,国产奶粉面对蜂拥而来的进口奶粉已不具备价格优势,信任危机的延续更让国内奶粉行业腹背受敌。而以生产原料奶粉为主的伊犁乳品企业,除了压低鲜奶收购价格,多数采取了关停或者降低产量。
一位乳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进口原料奶粉价格为2.2万元~2.4万元/吨,按照8.5公斤鲜奶产1公斤奶粉计,每公斤鲜奶的成本价需低于3元,再除去加工费、运费等,鲜奶的收购价已经低于奶农的心理承受价位。而经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进口原料奶粉要比国产奶粉“受宠”得多。
据统计,2012年伊犁河谷23家乳品企业中实际开工的仅有13家。而据记者了解,就在这些开工的企业当中,也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河谷最大的乳品企业伊源乳业2012年鲜奶的收购量也比2011年下降了40%。
在这种情形下,奶价急跌、奶农无处售奶、良种奶牛外流等一系列反映,给伊犁河谷奶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带来了一场“寒冬”。
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拥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伊犁河谷却仅仅沦为低端的原料产地?而每一次市场的震荡,都会让本地的奶业及奶农“大病一场”?
侯建新告诉记者,制约本地奶业发展最大的困境,是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尽管伊犁河谷是新疆较早发展奶业的地区,然而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至今也没有培育出哪怕是在疆内知名的乳品企业和品牌。 走进本地任何一家超市,乳品货架上陈列的都是国内、疆内的品牌,鲜有本地产品。据统计,2012年州直液态奶市场销售量为1.5万吨,其中,地产液态奶仅为0.6万吨,不足市场总量的40%,其余市场份额均为外地品牌占领。
伊犁河谷现有的20多家乳品企业中,基本以生产大包装的原料奶粉为主,而原料奶粉恰恰是最低端乳制品,因其技术含量、附加值最低,受市场波动影响也就最大。
“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这些企业相互争抢奶源,彼此恶性竞争。而一旦行情低迷,又压低奶价、减产,或者直接关停了事。”州畜牧兽医局畜牧处副处长于东华说,如此反复,本地奶业不仅没有做大做强,受伤害和影响最大的却总是本地奶农。
另一方面,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方式,是本地奶业多年以来在低端徘徊的重要原因。相比规模化、专业化的奶牛养殖,这种方式不仅养殖成本要高得多,奶源也十分分散,难以有效控制质量,为树立品牌带来了难题。
一边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一边是低端的奶粉加工,使得伊犁河谷虽然坐拥天然无污染草场、优良的自然环境,却无优势品牌,在市场的震荡中找不到自己。
被屠宰和运走的母牛
2011年年底,一位本地从事畜牧业的人士发现,一些运送汽车到伊犁河谷的大型货车,在离开时候,拉走的是满满当当的良种奶牛。
从2012年年初开始,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到了8~9月达到高峰期(此时正是牛转场出栏的旺季),从伊犁向东,一路随处可见拉满了包括生产母牛、良种奶牛、架子牛的大型货车,有人形容这种现象为“一路活畜向东流”。
到去年9月初,据有关部门统计,伊犁河谷母牛的外调数量已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倍。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年河谷转场出栏旺季,出栏的大多是架子牛与淘汰母牛,生产母牛的出栏量较少。而去年河谷的适龄生产母牛,无论出栏量还是外调数量都急剧增加。
在河谷的乡镇巴扎上,牛经纪人十分活跃,周围所停大货车大多挂外地牌照。有关人士介绍,牛经纪人每头牛大约获利300元,旺季时有的人一天收入就达3万元以上。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河南、安徽、山东、东北三省等省区陆续出台了能繁母牛补贴政策,一头牛的补贴最高可达5000元(包括各级补贴)。
“对于发展养牛业的地区来说,谁拥有母牛,谁就掌握了这个产业。”这位人士说,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带的能繁母牛数量下降明显,导致架子牛牛源不足,于是各个省区纷纷出台了补贴政策与项目,从而导致内地省区赶潮般来伊抢购适龄生产母牛。据不完全统计,来伊犁购牛的单位曾一度达到30余家。
这背后,是国内牛肉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肉牛存栏量的持续走低。有统计显示,我国年人均牛肉消费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1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5公斤,而肉牛存出栏量在近4年下降了1000多万头,今年已是全国牛肉连续涨价的第12个年头。
随着内地牛肉价格的飞涨,以及内地与本地存在的价格差,进一步推动了内地商贩前来大量高价收购育肥牛及生产母牛,并推高了本地活牛与牛肉的价格。
一边是饲草料价格上涨与养殖成本的不断增加,一边是牛肉价格的飞涨,而养殖生产母牛的繁殖周期长,成本投入过大,许多农牧民选择了卖掉母牛——这些适龄的生产母牛或被运往屠宰场,或被运往外地。
据了解,去年以来,伊犁河谷各屠宰场,适龄生产母牛的屠宰数量持续增长,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业内人士反映,去年8月30日,河谷某企业屠宰的219头牛中,就有215头母牛,且大部分是适龄生产母牛。
奶价过低,肉价飞涨,利益驱动促使更多养殖户投入到育肥业,而大量包括良种奶牛在内的生产母牛则被作为肉牛育肥后屠宰或外销。
至今,这种情形依然在延续。今年3月5日,在伊宁市托格拉克乡肉牛养殖小区,记者看到,在一个育肥养殖户的两个棚圈中,有一半多是荷斯坦良种奶牛——而它们则是被作为育肥牛来养的。
如何减少母牛流失?
有关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母牛的屠宰与外销,直接导致了伊犁河谷适龄生产母牛数量的急剧下降。
曾在伊犁河谷调研此事的专家张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认为,作为传统草原牧区的伊犁河谷,生产母牛数量的持续下滑将导致牛源不足、牛肉价格攀升等问题。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适龄生产母牛存在调出易、调入难的“瓶颈”,将对今后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最心痛的是我们。”本地畜牧行业人士说,因为这意味着这些年本地辛辛苦苦所做的品种改良工作,一些已经付诸流水。
如何减少母牛流失?相关人士认为,从政府到企业、到养殖户,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采取对策。目前,本地架子牛牛源紧张的后果已经显现,1~1.5岁架子牛的价格从去年的3500~4000元涨到了目前的6500~7000元。
据了解,今年州直将对一些示范奶牛养殖小区(场),按500元/头的标准对经鉴定登记的良种奶牛进行补贴,伊宁县等一些县市也出台了母牛及奶价的补贴政策。有人建议,本地还应制定严禁宰杀和外调适龄生产母牛的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应的监测体系。
也有企业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据了解,伊犁巴口香实业去年引进8000多头西门塔尔母牛,投放到一些养殖小区与农户合作养殖,以保证母牛数量和长期牛源。
这场风波同时暴露出本地畜牧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使得本地仅仅沦为低端的原料产地——无论是原料奶粉,还是活牛,都只是最初级的产品。
如何培育和扶持起能够牵动“牛鼻子”的龙头企业,如何转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为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养殖,如何建立起本地绿色、有机的畜产品品牌,将成为本地畜牧业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必须应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