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倡导通才”到“通专并重”——竺可桢大学育人理念的转变及其启示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w1988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竺可桢早年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教育,儒家强调博学通达、担当社会大任的思想对他后来形成通才教育理念具有一定影响.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受到西方传统自由教育理念的影响,这种理念不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而主张培养有教养的博雅之才.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竺可桢效仿哈佛大学,倡导通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0世纪40年代后,面对当时中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的现实,同时在强调科学应用功能的贝尔纳主义和主张通专结合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影响下,竺可桢对"通"和"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育人理念逐渐转向通专并重.深入考察竺可桢大学育人理念的转变,对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大学教育"通"与"专"的关系,更好推进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通专结合,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给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为应对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采取管理改进与技术升级、品牌化与多元化战略、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等策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区的地方政府应鼓励企业向外转移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承接地的地方政府应改善政务环境和商业环境,完善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