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者及媒体都对超级基金给予了太多的关注,但历史经验表明,这些巨无霸可能有些“名不副实”。
1月23日,兴全合宜(163417.OF)正式成立。一周前,这只基金在一日之内惊募327亿份,不得不提前结束募集,从而将此前因11连阳而逐渐亢奋的市场情绪引至高潮。
与此同时,关于“投资者到底该买股票还是基金”的问题再度引起热议,结论则是前者被碾压:有机构拿出多组数据证明,在过去一年中,大多数基金投资者获得了正收益,而股票投资者正好相反。
因此,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该买什么基金?是不是基金规模越大,基金经理名声越隆,营销声势越盛,基金公司实力背景越雄厚,就越是好的投资标的?
正当投资者为这些问题而纠结时,1月23日,监管层下发了2018年第1期监管通报,建议“各基金管理人应立足长远,摒弃粗放式增长,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投资者信任”。
这份题为《坚持长期稳健经营理念,推动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還提醒基金公司不要忽视“追热点”、“捧明星”、“过度营销”等非理性因素的苗头。
或许有鉴于此,在兴全基金于1月24日举办的媒体交流会上,竟然没有一位基金经理到场,更不用说风头正劲的谢治宇——兴全合宜的基金经理。
对兴全基金来说,这种安排可以使公司避免受到“捧明星”及“过度营销”的质疑,与会媒体则因此而失去了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的机会。
例如,时隔两年之后,超级基金(本文特指百亿级规模以上的主动型权益类基金)的再度出现,是否有特殊的意义?对一位管理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本文仅指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及灵活配置型三类)的基金经理来说,百亿级规模与亿级、十亿级有什么区别?其优势与劣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管理才能带来最大的效用?对投资者来说,超级基金是否更好的选择?
对于上述问题,历史给出的答案是谨慎的。
超级基金:信号,还是警告?
兴全合宜不是第一只超级基金。
根据Wind资讯,历史上第一只发行规模超百亿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是海富通于2004年3月12日成立的海富通收益增长(519003.OF),当时这家基金公司才成立11个月,海富通收益增长是其推出的第二只基金,首发规模为130.73亿份。
三日后,华夏基金也推出一只超级基金,即华夏经典配置(288001.OF),首发规模121.49亿份。
从市场数据上看,这两只基金时运欠佳:成立次月,沪深股市即一路向下调整,直至两年后的6月,两大指数才收复失地。
根据Wind资讯,自2004年第一季度末至2006年第一季度末,上述两只基金的区间年化回报率分别只有2.17%和3.99%;同期有业绩数据可查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共计27只,该两只基金分别排在第19位和第17位。
如果说上述两只超级基金于2004年的先后问世只是巧合,那么2006年则真正迎来了超级基金诞生的第一波高潮。
Wind资讯显示,截至2018年1月18日,市场上共有超级基金49只,其中2006年成立的6只,其中包括历史上第一只发行规模超过400亿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嘉实策略增长(070011.OF)。这只基金成立于2006年12月12日,发行规模达到419.17亿份。
2007年则是超级基金成立最多的一年,共计成立了23只,占比达46.94%。正是在这一年的10月,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都达到至今未破的历史最高点,分别为6124.04点和18211.76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年成立的23只超级基金中,有13只成立于上半年,1只成立于7月,5只成立于8月,另有4只成立于最高点出现之后。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机构和投资者对即将出现或者正在进行中的牛市有清晰的感知并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对牛市之火的迅速熄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判断。
2015年出现的第三个高潮,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2015年6月,沪深股市创下了7年来的最高纪录,分别为5178.19点和18211.76点。正是在这一年,市场上成立了14只超级基金,其中4月成立了2只,5月成立了4只,6月成立了3只。值得一提的是,6月成立的3只中,有一只——汇添富医疗服务(001417.OF)——成立于最高点出现后的第三天。
于是,两个问题随之而来:继兴全合宜之后,2018年会否迎来超级基金的第四个高潮?若答案是肯定的,则这一现象的出现到底是信号还是警告?
“巨无霸”不及“凡体”
不过,对基金投资者来说,更为迫切的问题是,超级基金到底是不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历史业绩或可提供参考。
根据Wind资讯,在49只超级基金(就发行规模而言)中,成立以来(截至1月18日,下同)年化回报率最高的是2015年4月成立的东方红中国优势(001112.OF),达到20.39%。但是,在2000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这个成绩已排到300名开外。更不用说成立于2015年6月、发行规模为197.32亿份的工银瑞信互联网加(001409.OF),其年化回报率为-29.58%,几成垫底。
若对比业绩比较基准,在49只超级基金中,成立以来回报率跑输业绩基准的有15只,占比达到30.61%。在有最近3年业绩数据的34只基金中,最近3年业绩跑输业绩基准的有10只,占比29.41%;最近2年跑输业绩基准的有20只,占比58.82%;最近1年跑输业绩基准的有18只,占比52.94%。
再看看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整体情况。根据Wind资讯,在有最近3年业绩数据的73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最近3年业绩跑输业绩基准的有184只,占比25.21%;最近2年跑输业绩基准的有369只,占比50.55%;最近1年跑输业绩基准的有288只,占比39.45%。 从数据上看,超级基金的整体业绩表现不如主动权益类基金。
事实上,历史上那些发行规模超过百亿的超级基金,能够一直维持超级规模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确切地说,在49只超级基金中,至今保持规模不缩水的只有5只救市基金。
至于其余44只超级基金,份额规模缩水幅度最小的是中邮核心成长(590002.OF),为35.17%;缩水幅度最大的是工银瑞信丰盈回报(001320.OF),达到98.50%,从105.23亿份缩水至1.57亿份。缩水幅度在40%以上的有43只,缩水幅度在50%以上的有39只,缩水幅度在60%以上的有36只,缩水幅度在70%以上的有29只,缩水幅度在80%以上的有22只,缩水幅度在90%以上的有10只,占比27.72%。
嘉实策略增长:一个例子
“巨无霸”之所以在业绩上不及“凡体”,在规模上终化“凡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难度太大。即便是明星基金经理掌舵,也难改变这个命运。
2006年12月成立的嘉实策略增长(070011.OF)即是一个例子。截至1月18日,其基金份额已从419.17亿份的首发规模缩水至31.80亿份,缩水幅度达到92.41%。
其实,相较于其他百亿级基金,嘉实策略增长起初占有极大的天时之利。在其成立之前,沪深股市已蛰伏蓄力6年,在其成立后的一年时间里,两大指数涨幅分别达到137.33%和186.27%,并分别创下了历史纪录。
尽管如此,其成立后的份额规模一路下降:2007年第一季度末降至278.58亿份,第二季度末降至159.94亿份,第三季度末降至127.15亿份,第四季度末降至104.70亿份。
这只基金的第一任基金经理是时任嘉实总经理助理邵健。在此之前,邵健以其管理的另一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嘉实增长(070002.OF)——的优异表现而名扬业内,甚至有“嘉实名片”之誉,但嘉实增长的规模要小得多,这只基金成立于2003年7月,发行规模只有9.45亿份。
2006年12月底至2013年5月底,邵健同时管理上述两只基金。在此期间,嘉实策略增长的回报率为65.18%,嘉实增长的回报率则高达140.97%。
导致业绩差异巨大的原因,固然存在“一拖多”的明星基金经理更偏爱“发家基金”(即基金经理以此基金成名)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規模过大而不得不配备多名基金经理,从而引发管理上的矛盾与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事实上,尽管嘉实策略增长是打着邵健的旗号进行募集,但在基金成立后的次日,即有邹唯、党开宇以及刘熹3人被聘为基金经理,出现4人共管的局面。公开资料显示,在邵健于2013年6月初卸任基金经理之前,该基金至少有14个季度是由多名基金经理共管。
因此,就兴全合宜而言,问题不在于谢治宇将如何管理这只基金,而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与他人有效的共管。
1月23日,兴全合宜(163417.OF)正式成立。一周前,这只基金在一日之内惊募327亿份,不得不提前结束募集,从而将此前因11连阳而逐渐亢奋的市场情绪引至高潮。
与此同时,关于“投资者到底该买股票还是基金”的问题再度引起热议,结论则是前者被碾压:有机构拿出多组数据证明,在过去一年中,大多数基金投资者获得了正收益,而股票投资者正好相反。
因此,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该买什么基金?是不是基金规模越大,基金经理名声越隆,营销声势越盛,基金公司实力背景越雄厚,就越是好的投资标的?
正当投资者为这些问题而纠结时,1月23日,监管层下发了2018年第1期监管通报,建议“各基金管理人应立足长远,摒弃粗放式增长,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投资者信任”。
这份题为《坚持长期稳健经营理念,推动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還提醒基金公司不要忽视“追热点”、“捧明星”、“过度营销”等非理性因素的苗头。
或许有鉴于此,在兴全基金于1月24日举办的媒体交流会上,竟然没有一位基金经理到场,更不用说风头正劲的谢治宇——兴全合宜的基金经理。
对兴全基金来说,这种安排可以使公司避免受到“捧明星”及“过度营销”的质疑,与会媒体则因此而失去了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的机会。
例如,时隔两年之后,超级基金(本文特指百亿级规模以上的主动型权益类基金)的再度出现,是否有特殊的意义?对一位管理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本文仅指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及灵活配置型三类)的基金经理来说,百亿级规模与亿级、十亿级有什么区别?其优势与劣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管理才能带来最大的效用?对投资者来说,超级基金是否更好的选择?
对于上述问题,历史给出的答案是谨慎的。
超级基金:信号,还是警告?
兴全合宜不是第一只超级基金。
根据Wind资讯,历史上第一只发行规模超百亿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是海富通于2004年3月12日成立的海富通收益增长(519003.OF),当时这家基金公司才成立11个月,海富通收益增长是其推出的第二只基金,首发规模为130.73亿份。
三日后,华夏基金也推出一只超级基金,即华夏经典配置(288001.OF),首发规模121.49亿份。
从市场数据上看,这两只基金时运欠佳:成立次月,沪深股市即一路向下调整,直至两年后的6月,两大指数才收复失地。
根据Wind资讯,自2004年第一季度末至2006年第一季度末,上述两只基金的区间年化回报率分别只有2.17%和3.99%;同期有业绩数据可查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共计27只,该两只基金分别排在第19位和第17位。
如果说上述两只超级基金于2004年的先后问世只是巧合,那么2006年则真正迎来了超级基金诞生的第一波高潮。
Wind资讯显示,截至2018年1月18日,市场上共有超级基金49只,其中2006年成立的6只,其中包括历史上第一只发行规模超过400亿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嘉实策略增长(070011.OF)。这只基金成立于2006年12月12日,发行规模达到419.17亿份。
2007年则是超级基金成立最多的一年,共计成立了23只,占比达46.94%。正是在这一年的10月,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都达到至今未破的历史最高点,分别为6124.04点和18211.76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年成立的23只超级基金中,有13只成立于上半年,1只成立于7月,5只成立于8月,另有4只成立于最高点出现之后。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机构和投资者对即将出现或者正在进行中的牛市有清晰的感知并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对牛市之火的迅速熄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判断。
2015年出现的第三个高潮,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2015年6月,沪深股市创下了7年来的最高纪录,分别为5178.19点和18211.76点。正是在这一年,市场上成立了14只超级基金,其中4月成立了2只,5月成立了4只,6月成立了3只。值得一提的是,6月成立的3只中,有一只——汇添富医疗服务(001417.OF)——成立于最高点出现后的第三天。
于是,两个问题随之而来:继兴全合宜之后,2018年会否迎来超级基金的第四个高潮?若答案是肯定的,则这一现象的出现到底是信号还是警告?
“巨无霸”不及“凡体”
不过,对基金投资者来说,更为迫切的问题是,超级基金到底是不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历史业绩或可提供参考。
根据Wind资讯,在49只超级基金(就发行规模而言)中,成立以来(截至1月18日,下同)年化回报率最高的是2015年4月成立的东方红中国优势(001112.OF),达到20.39%。但是,在2000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这个成绩已排到300名开外。更不用说成立于2015年6月、发行规模为197.32亿份的工银瑞信互联网加(001409.OF),其年化回报率为-29.58%,几成垫底。
若对比业绩比较基准,在49只超级基金中,成立以来回报率跑输业绩基准的有15只,占比达到30.61%。在有最近3年业绩数据的34只基金中,最近3年业绩跑输业绩基准的有10只,占比29.41%;最近2年跑输业绩基准的有20只,占比58.82%;最近1年跑输业绩基准的有18只,占比52.94%。
再看看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整体情况。根据Wind资讯,在有最近3年业绩数据的73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最近3年业绩跑输业绩基准的有184只,占比25.21%;最近2年跑输业绩基准的有369只,占比50.55%;最近1年跑输业绩基准的有288只,占比39.45%。 从数据上看,超级基金的整体业绩表现不如主动权益类基金。
事实上,历史上那些发行规模超过百亿的超级基金,能够一直维持超级规模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确切地说,在49只超级基金中,至今保持规模不缩水的只有5只救市基金。
至于其余44只超级基金,份额规模缩水幅度最小的是中邮核心成长(590002.OF),为35.17%;缩水幅度最大的是工银瑞信丰盈回报(001320.OF),达到98.50%,从105.23亿份缩水至1.57亿份。缩水幅度在40%以上的有43只,缩水幅度在50%以上的有39只,缩水幅度在60%以上的有36只,缩水幅度在70%以上的有29只,缩水幅度在80%以上的有22只,缩水幅度在90%以上的有10只,占比27.72%。
嘉实策略增长:一个例子
“巨无霸”之所以在业绩上不及“凡体”,在规模上终化“凡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难度太大。即便是明星基金经理掌舵,也难改变这个命运。
2006年12月成立的嘉实策略增长(070011.OF)即是一个例子。截至1月18日,其基金份额已从419.17亿份的首发规模缩水至31.80亿份,缩水幅度达到92.41%。
其实,相较于其他百亿级基金,嘉实策略增长起初占有极大的天时之利。在其成立之前,沪深股市已蛰伏蓄力6年,在其成立后的一年时间里,两大指数涨幅分别达到137.33%和186.27%,并分别创下了历史纪录。
尽管如此,其成立后的份额规模一路下降:2007年第一季度末降至278.58亿份,第二季度末降至159.94亿份,第三季度末降至127.15亿份,第四季度末降至104.70亿份。
这只基金的第一任基金经理是时任嘉实总经理助理邵健。在此之前,邵健以其管理的另一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嘉实增长(070002.OF)——的优异表现而名扬业内,甚至有“嘉实名片”之誉,但嘉实增长的规模要小得多,这只基金成立于2003年7月,发行规模只有9.45亿份。
2006年12月底至2013年5月底,邵健同时管理上述两只基金。在此期间,嘉实策略增长的回报率为65.18%,嘉实增长的回报率则高达140.97%。
导致业绩差异巨大的原因,固然存在“一拖多”的明星基金经理更偏爱“发家基金”(即基金经理以此基金成名)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規模过大而不得不配备多名基金经理,从而引发管理上的矛盾与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事实上,尽管嘉实策略增长是打着邵健的旗号进行募集,但在基金成立后的次日,即有邹唯、党开宇以及刘熹3人被聘为基金经理,出现4人共管的局面。公开资料显示,在邵健于2013年6月初卸任基金经理之前,该基金至少有14个季度是由多名基金经理共管。
因此,就兴全合宜而言,问题不在于谢治宇将如何管理这只基金,而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与他人有效的共管。